冰渊的寒气尚未从骨髓中完全褪去,长安的春风已携着杨柳絮拂过宫墙。陆昭的归来,如同定海神针,稳住了帝国因西方剧变而略起波澜的心神。然而,胜利之后的梳理、赏罚、以及应对潜在的新挑战,同样考验着统治者的智慧。
陆昭一行人风尘仆仆返回长安,景和帝于延英殿偏殿设小宴接风。除了郑远、兵部尚书等核心重臣,此次亦特许沈青桐列席。
陆昭详细禀报了西行经历,从魔鬼城遗迹的发现,到寂灭之环的艰险,再到冰渊之下破解逆星阵眼的玄妙过程。他并未过多渲染个人功绩,而是着重分析了邪教利用古老设施与地脉能量的手段之诡谲,以及那逃脱的教主可能带来的后续威胁。同时,他呈上了那枚刻有扭曲星辰图案的古老令牌。
“此物形制古老,非是当代‘虚无之眼’所用,其上气息更为深邃。”陆昭道,“臣推断,此教派根源极古,此番阴谋虽挫,然其首脑未除,根基未动,隐患犹在。其西遁而去,所图必然更大。”
景和帝抚摸着那冰凉的令牌,神色凝重:“国师辛苦了!此番破阵,挽狂澜于既倒,功在社稷。然,正如国师所言,除恶务尽,这西方之患,仍需绸缪。”他当即下旨,厚赏陆昭及西行小队所有成员,对牺牲者从优抚恤。
随后,景和帝话锋一转,提及了因王玚案而受到牵连、但罪证一直存疑的几位中低级官员。“当日王玚势大,攀诬构陷者众。今邪教之患暂缓,朝廷正当廓清政治,赏罚分明。着刑部、大理寺、御史台重审旧案,若有蒙冤者,当即平反,量才叙用。”
此议由郑远附议,迅速通过。这不仅是对过往错误的纠正,更是景和帝借此机会,进一步肃清王玚、张元余毒,凝聚人心,彰显新政“公正”之举。数日后,便有数名被贬黜的官员得以官复原职或调任他处,朝野风气为之一新。
沈青桐自宫廷为太妃治愈顽疾后,其“道医圣手”之名不仅在官宦女眷中流传,甚至引起了太医署的注意。这一日,太医署令亲自拜访玄枢阁,态度谦恭。
“沈夫人医术通神,尤擅调理太妃娘娘那般药物难及的沉疴,下官钦佩之至。”太医署令诚恳道,“太医署中诸多博士、医官,于经典虽有研习,然于此类情志与躯体交杂之症,常感力不从心。下官冒昧,可否请夫人得暇时,至太医署讲授一二,启沃后学,亦是我大唐医道之福。”
沈青桐略作思索,便应承下来。她深知医术非私产,若能广济世人,方不负所学。她并未讲授高深莫测的祝由秘术,而是选取了一些适合公开传授的内容,如情志与脏腑关系的精微辨析,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更精准地判断病源,以及一些融合了道医理论的、行之有效的针灸配伍与药方原理。
在太医署的讲堂上,她结合自己诊治崔夫人、太妃乃至栖凰庄村民的实例,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明白。那些原本对“道医”抱有疑虑或觉得玄乎的太医署官员,在听到其严谨的逻辑和显着的疗效后,无不叹服。此举无形中提升了道医在正统医学界的地位,也为大唐医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闲暇时,沈青桐也开始着手整理自己与陆昭多年的行医、驱邪心得,准备编纂一部融合了《黄帝内经》精髓、祝由术理念以及大量实践案例的医书,以期流传后世。
北庭都护府,朝廷的嘉奖令与擢升文书一同抵达。秦啸岳镇守边关、策应有力,加封食邑。陆明心因漠北探查、营救同袍、稳定河西之功,正式擢升为云麾将军,品级提升,可独立统领更多兵马。沈灵生亦因作战勇猛、侦查有功,升任振威校尉。
授勋仪式后,秦啸岳将陆明心唤至帐中。
“明心,你如今已是一军主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秦啸岳看着愈发沉稳的年轻人,眼中满是期许,“经此一役,黠戛斯元气受损,短期内应无力大举犯边。然大食动向不明,西域局势依旧复杂。你父虽破阵眼,然邪教根基犹存。北庭未来,不仅要防外敌,亦需关注内部,尤其是与安西、乃至更西方的情报沟通与协同防御。此事,我想交由你多费心。”
陆明心肃然领命:“末将必不负秦帅重托!”他明白,这不仅是信任,更是将他推向更广阔舞台的开始。他开始着手组建一支更精干、更擅长远程侦查与联络的斥候队伍,并加强与安西都护府之间年轻将领的交流。
沈灵生则一头扎进了新兵训练之中,他将自己实战中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麾下士卒,尤其注重小队配合与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北庭的军营里,因这批年轻将领的成长,焕发着新的朝气。
陆昭的归来与逆星阵眼的被毁,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西域。波斯特使第一时间向陆昭和大唐朝廷表达了祝贺,并带来了波斯赞普希望进一步深化盟约,共同应对大食威胁的意愿。
而大食方面,反应则颇为微妙。怛罗斯的大食军队并未后撤,但也停止了任何挑衅行为。有商人传言,大食国内对于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劳师远征却损兵折将、未能取得预期战果颇为不满,其政敌借此攻讦,引发了内部权力斗争。
吐蕃方面,原本蠢蠢欲动的没庐氏等主战派,在得知大唐国师成功破解邪阵、北庭安西稳如泰山后,气焰顿时收敛了不少。吐蕃赞誉趁机遣使入唐,贡献方物,言辞恭顺,似乎有意缓和边境紧张局势。
这一日,郑远在政事堂与陆昭、鸿胪寺卿商议应对之策。
“大食内斗,吐蕃示好,此乃良机。”鸿胪寺卿道,“可遣使赴吐蕃,重申盟好,稳固西南;对波斯,则可应其请,商讨具体合作细节,甚至可考虑有限度的军事援助,牵制大食。”
郑远颔首,看向陆昭:“国师于西方情形最熟,依你之见,对那西遁的教主及其残余势力,当如何处置?”
陆昭沉吟道:“其势已挫,短期内难复旧观。然其根在西方,若不铲除,终是心腹之患。臣以为,当双管齐下。一方面,可借助波斯乃至更西方向的情报网络,密切监控其动向;另一方面,我朝亦需培养精通西方语言、地理、风俗之才,主动西向,或经商,或游历,广布耳目。待时机成熟,或可组建一支精悍小队,西行追索,务求根除。”
此长远之策,得到了郑远与景和帝的认可。帝国的视野,在经历了此番危机后,被迫也更加坚定地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
忙碌的朝政与战略谋划之余,陆昭与沈青桐也难得享受了几日清闲。这日傍晚,两人在玄枢阁后院的亭中对坐品茗,院中梨花盛开,如雪似絮。
“这次西行,凶险异常,幸得你留下的清心佩,数次助我稳住心神。”陆昭看着妻子,眼中带着温和的笑意。
沈青桐为他续上热茶,轻声道:“你在外搏杀,我在内亦不敢懈怠。如今京中求医者众,太医署也常来请教,只觉所学尚浅,愈发感到医道无边。”
“欲速则不达。”陆昭安慰道,“你以仁心施妙手,救治的每一个人,都是在稳固帝国的根基。如今朝堂渐清,边关暂稳,我们总算能稍歇一口气。”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映在铺满梨花的地面上。他们不再谈论朝局诡谲或西方威胁,只是静静享受着这难得的安宁。或许,正是这寻常人家的温暖,才是支撑他们面对一切风浪的、最深沉的力量。
帝国的巨轮,在经历了一场险些颠覆的风暴后,再次校正了航向。前方或许仍有暗礁与逆流,但掌舵者与他的伙伴们,已然更加坚韧与睿智。
…
陆昭凯旋,受封赏,朝廷借此平反王玚案牵连的冤屈,肃清政治。沈青桐应太医署之邀讲授道医理念,提升其地位并着手编纂医书。北庭擢升陆明心、沈灵生,年轻人开始承担更多责任。西域局势变化,大食内斗、吐蕃示好、波斯求盟,大唐调整外交策略,并定下长远西向、监控并根除邪教之策。陆昭夫妇于日常生活中享受短暂安宁。帝国进入战后梳理、巩固与谋划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