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陈远的新权限很快在个人终端上激活。除了更高等级的资料库访问权,一个名为《“补天计划”全背景及起源纪要 - “基石”权限可阅》的加密文件,出现在他的档案列表顶端。
他没有立刻返回安全屋,而是走进了基地的中央图书馆——一个拥有穹顶式投影、藏书(包括实体和电子)浩如烟海的空间。他找了一个安静的隔间,调暗灯光,深吸一口气,点开了那个文件。
文档的开头,并非冰冷的官方报告格式,而是一段手写体的扫描引言,笔迹苍劲而熟悉,属于周觉明教授:
“当我们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终极规律时,我们也在凝视着自身的命运。文明之于宇宙,或如萤火,转瞬即逝;或如星芒,绵延永续。‘补天’非为逆天,实为循道而行,为文明之火,争一隙永续之机。”
陈远屏息凝神,继续向下翻阅。
第一部分:理论的曙光 - 从“大过滤器”到“文明熵增”
文件首先回顾了上个世纪以来,科学界关于“费米悖论”和“大过滤器”假说的讨论。为什么宇宙如此寂静?是否存在某个阶段,几乎所有智慧文明都无法跨越,从而导致其在宇宙舞台上昙花一现?
传统的猜想包括行星环境剧变、小行星撞击、伽马射线暴等外部因素。但“补天计划”的理论基石,源自周觉明团队一个更为深刻的内部推论:“文明自我毁灭过滤器”。
该理论认为,随着智慧文明的技术指数级增长,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内部能量(矛盾)的积累也会同步暴增,最终导致系统内“熵”达到临界点。这种“文明熵增”的终极表现形式,就是全球性核战争。核战不仅带来直接的物理毁灭,其引发的“核冬天”、生态崩溃、秩序瓦解,将彻底掐断文明延续的命脉,使其几乎不可能恢复到工业时代水平,从而被永远过滤在星空之外。
文件展示了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数据模拟:
自核武器诞生以来,人类曾至少十七次无限接近于全面核战争的边缘,其中几次险情远超公众所知,仅凭极其偶然的因素(如某个低级军官的理性判断、某个雷达系统的误报被及时纠正)才得以幸免。
模型预测,按照当前全球核武库分布、地缘政治紧张趋势及误判概率计算,在未来五十年内,爆发至少一场区域性核冲突的概率高达68%;而区域性核冲突升级为全球核浩劫的概率,也达到了惊人的31%。
更深远的研究指出,核毁灭只是“文明熵增”的终极体现之一。生物工程失控、强人工智能叛乱、纳米科技滥用等,都可能成为触发“过滤器”的扳机。但核武器,因其技术相对“成熟”、扩散难以完全遏制、决策链条存在不确定性,依然是当前时代最直接、最迫近的威胁。
“我们就像坐在一个堆满了炸药桶的房间里,” 文件中引用了某位已退役战略高官的比喻,“而房间的钥匙,分散在几十个情绪不稳定、且彼此猜忌的人手中。我们依赖的不是系统的安全,而是持续的、脆弱的幸运。”幸运,在宇宙尺度上,是最不可靠的资源。
第二部分:东方的启示 - “无量量劫”的现代诠释
陈远看到这里,心中已然沉重。但接下来的部分,则开始与周老最初提到的“洪荒”、“量劫”概念衔接。
文件指出,当周觉明团队构建“文明熵增”模型时,发现其数学表达,与东方古老玄学中描述宇宙周期循环、天地生灭的“量劫”概念,存在着惊人的结构相似性。
在古代典籍中,“量劫”是宇宙运行到某个阶段,积累的“业力”或“浊气”达到饱和,必须通过一场席卷一切的“大灾难”来清洗重置,方能开启下一个纪元。这并非迷信,而是一种朴素的、对复杂系统周期性崩溃规律的直觉性描述。
周老带领的理论组,尝试用现代系统论、信息熵和混沌理论重新诠释“量劫”:
“业力”\/“浊气”:可视作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无法有效消解的内部矛盾、负面情绪(恐惧、仇恨、贪婪)、战略误判累积等信息熵。
“无量量劫”:则对应着熵值突破临界,系统彻底失控、崩坏重置的相变点。
“洪荒”:即是文明被“过滤”后,星球回归原始、生命重新演化的漫长死寂时期。
“核战争,就是人类文明当前阶段,最可能触发‘无量量劫’的具象化形式。” 文件中如是总结。
这一发现,并非将计划导向玄学,反而为寻找解决方案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第三部分:偶然中的必然 - “道石”的发现与验证
理论的构建指明了方向,但需要工具。转机出现在五年前,一次看似无关的深空探测项目。
一个由国家主导的深空射电望远镜阵列,在监测一段来自遥远脉冲星的、极其规律的电磁波信号时,意外捕捉到一段嵌入其中的、非自然的、结构复杂的“信息包”。这段信息包无法用已知的任何自然现象解释,其编码方式蕴含着某种超越人类现有数学体系的几何拓扑原理。
经过长达两年的破译,周觉明团队震惊地发现,这并非外星文明的问候,而更像是一份……“操作说明书”或者说“工具蓝图”。它描述了一种可以在局部时空内,对“因果关联”进行有限度编辑的技术原理。
文件的这一部分充满了高度技术性的描述,陈远努力理解着这些复杂论述。核心思想是:宇宙底层存在着尚未被人类认知的“因果结构”,而这段信息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制造一个“接口”(即道石),允许意识通过这个接口,对特定范围内的因果链进行极其精密的“重新布线”。
国家调动了最顶尖的实验室和材料科学家,依照这份“蓝图”,历经无数次失败,耗费了难以估量的资源,最终成功“炼制”出了唯一一颗稳定的“因果律编辑器”——也就是现在陈远所知的“道石”。
最初的实验是微小而谨慎的:
让一个处于绝对封闭环境下的放射性原子,提前一秒衰变。
让一道通过双缝的光子,全部选择左侧的缝隙。
让一只在迷宫中乱窜的小鼠,恰好“偶然”找到出口。
所有实验在排除了无数可能后,都被确认成功。代价也同时被发现——操作者的短期记忆会出现轻微紊乱。这证实了干涉因果需要支付“代价”的猜想,也初步筛选了操作者必须具备极其稳定和纯粹的意识状态,以最小化代价并确保指令精确。
第四部分:国家的决断 - 从理论到“补天”
当“道石”的存在和潜力被最高层确认后,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决策摆在了面前。
是将其作为终极武器,谋求绝对的战略优势?但风险同样巨大:一旦消息泄露,将引发全球性的恐慌和围剿;更重要的是,如果使用不当,引发的因果混乱可能比核战争本身更可怕。
经过激烈的、最高级别的辩论,最终的共识形成:
“道石”的存在必须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绝不主动用于攻击或威慑。其唯一合法的用途,是作为“文明保险”,触发“无量量劫”时,进行必要的、最小化的“因果干预”,确保文明火种存续。
该项目被定名为“补天计划”,寓意效仿上古神话中的女娲,炼石补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于是,“不周山”基地在绝密中动工,成为“补天计划”的执行中枢。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以极其隐蔽的方式,启动了“执石者”的搜寻与评估工作。筛选标准苛刻至极:顶尖的智力以理解原理,坚定的心性以抵御代价,纯粹的动机以避免权力腐蚀,以及最关键的——能与“道石”产生稳定共鸣的、难以言喻的先天特质。
陈远,就是在这样一张铺天盖地却又无声无息的大网中,被一步步筛选出来的那一个。
文件的最后,是一段视频记录。画面中,是几年前显得更年轻一些的周老,他在一次绝密会议上进行陈述,背景是众多肩章璀璨的将领和气质深沉的高级官员:
“……诸位,我们此刻讨论的,并非一国一族之兴衰,而是人类文明能否见到明天太阳的终极问题。‘补天计划’不是选择,是责任,是我们在历史赋予的偶然机遇面前,必须承担起来的、对整个人类物种的责任。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公开这份功勋,我们甚至可能要在永恒的沉默中,独自面对失败的后果。但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这颗蓝色星球上所有的生灵,我们,必须补天!”
画面定格在周老那坚定而充满使命感的目光上。
陈远缓缓靠向椅背,感觉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他之前只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重要的事,但直到此刻,他才真正理解了“补天”二字的千钧重量。
这不仅仅是一个计划的名字。这是一个文明,在意识到自身可能面临的、注定的毁灭命运后,发出的最不屈、最悲壮,也最充满希望的抗争。
他不是在为一个组织工作,他是在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握着那唯一一颗,可能“逆天改命”的石子。
巨大的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下来,但在这压力深处,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无比的目标感,也开始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他关掉文档,站起身,走向图书馆外。他需要立刻找到周老,不是去提问,而是去确认——确认自己已经准备好,真正理解并完全接纳,这份“基石”的使命。
走廊的灯光依旧冰冷,但他的步伐,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