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迈克尔?科罗内特的会谈进展顺利,但对现代 F1 合约而言,车手与车队负责人达成共识,只是复杂流程的开端。
接下来,迈克尔需要说服迈凯伦董事会 —— 包括罗恩?丹尼斯,他从车队日常管理岗位退休后,仍在董事会保有低调却极具影响力的席位,随后迈凯伦才会正式发出邀约。
届时,我和经纪人埃内斯托?西诺雷利需要综合评估合约条款、梅赛德斯的现有邀约,以及法拉利支持的索伯潜在邀约,判断最优选择。
赛场表现是首要考量因素,从这一点看,迈凯伦或许更具优势,除非梅赛德斯能实现与本田的无缝衔接,还能设法弥补半个赛季未研发的差距,但这并非唯一因素。
长远表现同样关键:两年后,梅赛德斯与迈凯伦的竞争力会如何?
届时迈凯伦理应已将现有规则下的赛车潜力发挥到极致,而梅赛德斯凭借更雄厚的资源和几年积累的经验,或许能让本田赛车重返当前竞争力水平。
此外,这段时间内,我也存在从索伯转会法拉利的可能。
所有这些都需纳入考量,因此选择绝非 “谁更可能在 2010 年领先” 这么简单,更何况还要兼顾赛场外的因素。
薪资、代言与合约年限。
对我个人而言,前两者固然诱人,却非必需,梅赛德斯、迈凯伦与法拉利都有能力支付足以支撑我生活的薪水,且三者都不缺赞助商与合作伙伴,但合约年限,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我在 F1 的经历至今都是 “临时性质”,我渴望一份稳定的合约,希望在可预见的未来拥有职业保障。
我绝不想再经历一次 “无缘 F1” 的困境,因此若迈凯伦只愿提供一年合约,而梅赛德斯愿意给出三年,后者显然更具吸引力。
对长期合约的追求,也让我们再次回到 “长远表现” 的问题:我愿意等待梅赛德斯将赛车打造成争冠级别的队伍,迈凯伦目前已具备这样的实力,而索伯则几乎无望。
宝马索伯在 F1 生涯中仅赢过一场比赛 ——2008 年加拿大站。如今索伯失去厂商支持,只能使用法拉利客户引擎,资金投入大幅减少,对引擎研发的掌控力也急剧下降。
“回归法拉利无保障” 这一点,让索伯的邀约相形见绌。
显然,这份两年合约只是法拉利的 “备用方案”,以便在恩里克?德?马特奥合约到期时,将我列为备选。
本质上,我只是恩里克伤愈后状态不佳的 “plan b”,即便如此,若法拉利找到更优人选,仍可能弃我不用。
因此,真正的选择只在两者之间:现有豪门迈凯伦,以及计划收购本田、打造新赛车巨头的梅赛德斯。
奇妙的是,这两支车队将使用同一款引擎 —— 尽管梅赛德斯将组建自己的厂队,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会为迈凯伦提供厂队级别的引擎支持。
梅赛德斯清楚,自家车队最初几年可能会经历艰难的适应期,因此与迈凯伦保持合作,确保无论如何,三叉星徽都能留在积分榜前列。
这意味着,无论我最终选择哪支车队,都将与这家德国巨头产生关联:要么加入米卡?哈基宁、丹尼尔?麦高恩、马蒂?哈马莱宁、安东尼?哈里森的行列,成为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手;要么作为核心力量,引领梅赛德斯 F1 车队开启全新征程。
选项众多,需考量的因素繁杂,签署最终合约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这对我而言并非坏事,因为此刻我需要将注意力拉回当下。
无论下赛季加盟哪支车队,我仍需代表法拉利完成剩余几场比赛,首当其冲的便是在铃鹿赛道举行的日本大奖赛。
Fp1(首次自由练习赛)初期,车队给我的赛车装上硬胎,让我熟悉赛道。
我驶出维修区,加速进入发车直道,随即猛打方向切入一号弯。
刚从维修区出来的赛车速度尚未完全提上来,进入一号弯时无需重刹,甚至无需大幅收油,真正的减速留在二号弯。
一号弯与二号弯均为右弯,但二号弯角度更陡,减速后恰好能衔接 “连续弯道” 区段。
驶出二号弯后,我重新加速,随即投入接下来一组紧凑而精彩的弯道:先左后右,短暂直道后轻收油门、点刹、降挡,再向左切入五号弯,紧接着向右切过六号弯弯心。
下一个是七号左弯,这条弯道上坡且更宽阔,以邓禄普弯道收尾,标志着连续弯道区段的结束。
我向左打方向过弯,冲过坡顶时持续加速,路面逐渐变直并开始下坡,赛道上最经典的弯道之一已在前方等候。
我连续降两挡,轻收油门后向右切入德内尔弯道,碾过出弯路肩以保持最大速度。车身回正后,立即重刹准备九号弯。
八号弯与九号弯之间虽有一段短直道,但由于赛车过德内尔弯道的速度极快(每位车手都在尽全力冲刺),这段直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车手们刚调整好八号弯的出弯路线,就已抵达九号弯。
九号弯是赛道上最接近 90 度的右弯,出弯后驶入一段短直道,穿过桥下区域,随后是全油门的十号右弯(上坡且带轻微弧度),为接下来的发卡弯做准备。
发卡弯为左弯,上坡路段与重力作用使得这个低速弯的刹车距离极短;车头调转方向出弯时,我立即全油门冲刺,进入十二号弯 —— 这是一条全油门的连续右弯,本质上是一条带轻微弧度的直道。
与接下来的 “勺子弯道” 区段形成鲜明对比:快速的十三号弯后,速度骤降进入低速的十四号弯,两车弯道组合成近 180 度的左弯。
驶入勺子弯道时,赛车朝向西方;驶出时,已转向东方。
在这座位于日本东部的赛道上,我朝着东方加速驶出勺子弯道,不断提升速度的同时爬坡,最终驶上之前穿过的那座桥。
诚然,蒙扎赛道也因旧椭圆形赛道设有地下通道,但铃鹿是现代 F1 中唯一的 “8 字形” 赛道,单圈之内既能穿过桥下,又能驶上桥面。
无论如何,驶上后直道意味着已接近尾声,但赛车运动史上最经典的几个弯道仍在前方。
首先是 130R 弯道 —— 因弯道半径为 130 米得名 —— 这是一个接近全油门的左弯,如今赛道外侧设有铺装缓冲区,但并非一直如此。
就在不久前,车手们还需以全速冲进这条弯道,而护栏距离赛道边缘仅一步之遥。
如今安全性虽已提升,但当你完美过弯,在十五号弯全程保持最大速度,冲向最后几个弯道时,那种刺激感丝毫未减。
接下来是 “卡西欧三角弯道”——1989 年,普罗斯特与塞纳在此发生首次着名碰撞,最终法国人借此赢得当年总冠军。
我重刹进入这个类似减速弯的区段,先右后左,随后冲下坡道。
内侧是维修区入口,全油门通过十八号右弯后,我重返发车直道。冲过终点线后,我继续驶向一号弯 ——1990 年,普罗斯特与塞纳在此再次碰撞,塞纳最终夺得个人第二个总冠军。
这条赛道充满乐趣,而在职业生涯中,我终于有机会在本周末,亲身参与这场铃鹿赛道上的 F1 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