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的引入,如同给高速奔跑但有些踉跄的“高记”注入了一针稳定剂。赵经理到岗后,以其严谨和专业,迅速将混乱的账目、繁杂的行政事务梳理得井井有条。
林薇肩上的重担骤然减轻,她终于可以从无尽的票据和表格中抽身,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她更擅长的领域——产品质量把控、核心供应商关系维护以及新产品试制的跟踪上。她甚至有时间重新拿起笔记,记录下用户反馈和市面上的新品动态,为“高记”未来的产品线拓展储备想法。
高辉则更能专注于他的“外部战场”。他与经销商谈判时底气更足,因为赵经理能提供清晰准确的成本分析和利润预期;与陆明沟通时,也能拿出规范整洁的财务报表,赢得了投资方更多的信任。他甚至开始着手规划,在稳定本省市场后,尝试向邻省渗透的可能性。
生产车间里,栓子主导制定的“量化指南”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优化,效果显着。产品批次间的稳定性大大提高,新员工上手更快,小王那几个年轻人甚至开始主动向栓子请教那些“指南”之外、更精微的经验窍门。栓子渐渐找回了权威感,方式却与以往不同,更多是基于技术和标准的信服,而非单纯靠资历和嗓门。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高记”内部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井然有序的新气象。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着规范化悄然而至。
首先是人情与制度的碰撞并未完全平息。赵经理推行严格的报销制度和采购审批流程,要求所有支出必须凭票,且超过一定金额需要多方比价和审批。这让习惯了先垫钱买东西、回头再说一声的栓子和几个老员工感到不适应,私下里不免抱怨“规矩太多,没人情味”。
一次,一个跟“高记”合作多年的老供应商送来一批香料,质量略有瑕疵但尚可使用,且价格比市场略低。按照以往,林薇或许会看在多年交情上收下,顶多压压价。但赵经理根据新制定的《供应商管理办法》,坚持要求要么退货,要么按质论价,大幅降低采购金额。
那位老供应商直接找到了高辉,话语里带着不满:“高老板,咱们合作这么多年了,以前有点小问题不都好好商量吗?现在弄个什么经理,一点情面不讲,这生意做得可真没滋味了。”
高辉安抚了对方,回头与林薇和赵经理商量。赵经理坚持原则:“高总,林姐,建立标准就是为了避免随意性。这次开了口子,以后的管理就难做了。我们可以寻找更稳定、质量更优的供应商,长期看对品牌有利。”
林薇内心挣扎,她理解赵经理的道理,却也难舍旧情。最终,高辉拍了板:“按赵经理说的办。咱们现在不是小作坊了,要对品牌和所有消费者负责。至于老关系……我亲自去解释,以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他们。”
这件事虽然妥善处理了,却也给高辉和林薇提了个醒:规范化管理,必然会触及原有的、基于人情的合作模式,阵痛在所难免。
另一个挑战,则来自于逐渐清晰的层级。以前大家都是“辉哥”、“薇薇姐”、“栓子哥”地叫着,现在有了“赵经理”,车间里也开始有了“王组长”(小王因表现突出被栓子提拔)的称呼。无形的层级开始出现,虽然高辉和林薇极力想维持过去的家庭氛围,但规模的扩大和管理的需要,使得那种纯粹的平等关系正在悄然改变。
一天下班后,高辉看着办公室里悬挂起来的组织架构图(这也是赵经理建议制作的),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总经理(高辉)、副总经理(林薇)、生产主管(栓子)、财务行政主管(赵经理)……他心情有些复杂。
“怎么了?”林薇走过来,顺着他的目光看去。
“就是觉得,有点不像从前了。”高辉笑了笑,有些感慨,“以前咱们就一团人,现在,好像真成了一架有棱有角的机器。”
“机器没什么不好,”林薇挽住他的胳膊,轻声道,“只要核心没变,只要咱们的心还在一起,这机器就能带着‘高记’走得更稳,更远。”
高辉点了点头,握紧了妻子的手。他知道,新气象必然伴随新挑战,这是企业成长的必然规律。他们需要做的,是在规范与人情、制度与温度之间,找到那个属于“高记”的、独特的平衡点。
东风已至,船已扬帆,航程中的风浪与调整,将是未来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