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克星的“邀请函”,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千层巨浪。但这一次,浪潮并非恐慌与混乱,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目标明确的凝聚力。
“方舟”计划,这个原本更多存在于理论推演和初步筹备中的名字,被正式提上日程,并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与决心,全面启动。
林逸的直播间,自然成为了这场史诗级计划最独特、也是最透明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所以,‘方舟’不是一艘船,”林逸盘腿坐在电竞椅上,对着摄像头,手里还拿着一包刚拆开的薯片,咔嚓咔嚓地吃着,“更像是一个……会飞的社区?或者移动科研堡垒?”
他身后的电子白板上,画着一个极其简陋的、方块叠着圆圈的示意图。
“基本结构嘛,主要分这几块,”他用拿着薯片的手指了指白板,“生活区,得保证大家吃喝拉撒睡,别还没到地方就先内讧了;科研区,瓶瓶罐罐和超级计算机得带上,不然去了也是抓瞎;生态区,搞点花花草草和小动物,调节心情顺便研究;能源和动力核心,这个最重要,掉链子就得在太空里飘着了……”
他说得轻描淡写,弹幕却听得心潮澎湃:
【移动社区!太酷了!】
【求内测资格!我报名当园丁!】
【逸哥,动力核心用什么?核聚变还是反物质?】
“动力啊,”林逸嚼着薯片,“先用成熟点的聚变技术顶着,路上再研究怎么搓个小号戴森球或者借用一下空间本身的弹性……嗯,这个以后再说。”
【小号戴森球……】
【借用空间弹性……】
【《以后再说》】
“至于怎么去,”林逸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塔里克人还算厚道,附赠了个‘星门’的临时通行密钥。那东西算是个天然虫洞的稳定入口,能省不少时间和燃料。不然靠常规推进,飞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这时,林小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走了进来,眉头微蹙:“哥,联合指挥部发来了初步筛选的十万份志愿者申请简历,让你……呃,‘看着玩’?还有,关于‘方舟’生态循环系统中水藻和蚯蚓的优先级争议,生物组那边快打起来了。”
林逸头也没抬:“简历随机抽十分之一,考一套我出的题,及格率超过50%就全组都要,不然就都不要。至于蚯蚓和水藻……”他顿了顿,很认真地说,“告诉他们,吵赢的负责在路上给全船人手动施肥。”
林小萌:“……懂了。”她低头在平板上一阵操作。
【哈哈哈哈!逸哥的筛选方式!】
【手动施肥可还行!】
【突然觉得蚯蚓和水藻都很重要了!】
“方舟”计划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但在一种奇特的氛围下进行着。最高效的科技与最“离谱”的决策并行不悖。林逸提供的许多超越时代的技术蓝图,被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们奉若圭臬,日夜攻坚;而一些涉及人员选拔、资源调配的“小事”,他却往往用这种近乎儿戏的方式一言而决,效果却出奇地好——至少,没人敢在他定下的规则下偷奸耍滑。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整合。原本用于军事竞赛的经费和工业产能,被大量投入到“方舟”的建造中。近地轨道上,一座规模空空间站——“希望港”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它将是“方舟”组装的最终基地。
直播间里,偶尔会接入来自“希望港”的实时画面。在深邃的宇宙背景衬托下,巨大的合金骨架如同文明的脉络般延伸,无数的工程舰船如同工蜂般忙碌穿梭,焊接的火花如同为新生的星舰点燃的星辰。
观众们看着这壮丽的景象,一种共同参与历史创造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我在工厂三班倒赶工的反重力涂层,不知道用上没有!】
【我们团队设计的垃圾回收系统刚刚通过测试!】
**【加油啊!我们的星舰!】
这天直播结束时,林逸看着屏幕上那艘初具雏形的“方舟”,难得地没有立刻关掉镜头。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看向镜头,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分量:
“船,开始在造了。”
“路,也差不多清楚了。”
“接下来,就是看我们这些人,能不能把这艘船,开到那个需要它的地方去了。”
画面暗下,但所有人心中的火焰,已被彻底点燃。
“方舟”,已扬帆起航,目标——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