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的阳光透过香樟树的缝隙,在操场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中考成绩公布后的第三天,2002届毕业生最后一次以初中生的身份回到熟悉的校园。
校门口的红色横幅依然醒目——“热烈祝贺我校2002届中考再创佳绩”,但此刻的校园却比往日多了几分说不清的静谧。许年独自站在布告栏前,指尖轻轻划过公示栏上自己的名字。578分——虽然已经通过电话查分知道了结果,但亲眼看到白纸黑字的确认,那颗悬了三天的心终于彻底落下。这个分数,足够直升本部高中了。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不自觉地向下搜寻。当看到“刘夏 602分”、“常明 596分”时,他的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果然,这两个家伙从来都没让人失望过。
“许大学霸,这次物理是不是又差点不及格?”一个戏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刘夏一把搂住许年的脖子,另一只手指着布告栏,“看看爸爸我,602分,比你高了整整24分!”
许年笑着挣脱他的钳制:“得了吧,你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做出来了吗?”
“这个嘛......”刘夏挠了挠头,正好看见常明和婉宁朝这边走来,赶紧转移话题,“常明来了!让我们看看这个语文永远不及格的家伙考了多少分。”
常明慢悠悠地晃过来,脸上带着惯有的慵懒笑容:“596分,无压力,现在隆重登场的就是我们的大小姐--婉宁。”
三人不约而同地抬头看向布告栏最顶端——“林婉宁 698分”的字样赫然在目,后面还特别标注了“市中考状元”的称号。
“啧啧,698分......”许年夸张地摇头,“宁姐是不是偷偷多考了一门课?”
“你们在说我什么坏话呢?”一个轻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婉宁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他们身后,手中抱着几本厚厚的笔记。阳光洒在她浅蓝色的连衣裙上,衬得她整个人都在发光。
“我们在说,我们的婉宁大小姐这次又要上报纸了。”刘夏打趣道,“能不能透露一下,考这么高分是什么感受?”
婉宁微微脸红:“别取笑我了。倒是你们,总算没让我的辛苦浪费。”
“走吧,李老师应该在教室等我们了。”常明率先打破沉默,拍了拍身边许年和刘夏的肩膀。
教室里,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在课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气息——有金榜题名的喜悦,有发挥失常的遗憾,更有三年同窗即将分别的不舍。
“同学们,回到座位吧。”班主任李老师站在讲台前,声音一如既往地温和。今年四十五岁的他,已在这所母校执教整整二十年,带过六届毕业班。可每一次告别,都让这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心生感慨。
待大家坐定,李老师缓缓环视教室,目光在每一张熟悉的脸上都停留片刻,仿佛要将这些青春的模样深深印在心底。
“首先,我要祝贺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李老师微笑着开口,眼角泛起细密的笑纹,“你们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不管分数如何,你们都已经尽力了。中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逗号,而不是句号。”
他的目光温柔地落在后排几个考得不太理想的同学身上:“老师知道,有些同学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但请你们记住,一次考试永远不会定义你的人生。教书这么多年,我见证过太多例子——有中考失利却在高考逆袭的,有没上重点高中却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老师,”一个男生低声问道,声音里带着不甘和迷茫,“如果我考不上好高中,是不是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李老师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起跑线?人生哪有统一的起跑线。”他回到讲台前,语气平和而坚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有人22岁就毕业了,却等了五年才找到心仪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了公司总裁,却在50岁去世;有人50岁才迎来事业高峰,然后安享晚年到90岁。”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愈发柔和:“在老师看来,比冷冰冰的分数更珍贵的,是你们这三年来的成长。我记得有的同学刚入学时,连在课堂上举手都会脸红,现在却能自信地组织班级活动;许年从当初的莽撞毛头小子,到现在学会了三思而后行;还有很多同学从不敢表达自己,到现在能勇敢地站在辩论赛场上......这些蜕变,是任何分数都无法衡量的。”
“老师您怎么只拿我举例子啊,”许年故意抗议道,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不用这么点我吧,我这次成绩还挺不错的!”
李老师忍俊不禁:“你们这几个调皮鬼,除了婉宁,在我眼里都是小皮猴!”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暂时冲淡了离别的愁绪。
这时,下课铃声清脆地响起,却没有人像往常一样急着离开。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留在座位上,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眷恋。
“老师,我们以后还能常回来看您吗?”刘夏站起来问道,声音有些哽咽。
“当然可以。”李老师眼眶微红,声音却格外坚定,“这间教室的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同学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毕业纪念册,开始互相签名留念。许年和刘夏交换了一个眼神,悄悄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包装精美的小盒子。
“李老师,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一点心意。”许年代表大家将礼物送上。
李老师小心地拆开包装,里面是一本做工精致的相册。扉页上是初一入学时的集体照,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写满青涩。随着书页翻动,三年时光在指尖流淌:运动会上挥洒汗水的身影,元旦晚会上精彩纷呈的表演,春游时灿烂的笑脸,甚至还有几张调皮鬼偷偷拍下的——同学们在课堂上打瞌睡的模样。
相册的最后一页,是上周拍摄的毕业照。照片上的少年少女已然褪去稚气,初显成熟的模样。照片下方,是每个同学的亲笔签名和一句真挚的赠言。
“谢谢您没有放弃学习那么差的我”
“我会永远记得您说的做人比做题更重要”
“您泡的感冒冲剂有家的味道”......
读着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李老师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滑落。
“你们这些孩子......”他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眼角,“是老师该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让我陪伴你们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年时光。”
放学时分,许多家长早已在校门口等候。许年的爸爸迎上来,搂住儿子的肩膀:“八月我们全家去云南走走,带你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怎么样?”
刘夏的父亲也走了过来,对儿子说:“我联系了几个公益组织,暑假带你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顺便提前感受一下成人社会的氛围。”
“爸,我也想去旅游......”刘夏小声嘀咕。
“放心,暑假长着呢。”许年搭着刘夏的肩膀,悄声说,“八月份之前,咱们自己安排。”
另一边,由于父母的工作重心都在S市,兄妹俩和奶奶在老家生活,只有寒暑假才能与父母团聚。他们也准备定个时间去S市。
“这次回S市,我要让爸爸带我们去海洋馆。”婉宁轻声对哥哥说,试图用期待冲淡离别的伤感。
常明点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追随着远处三五成群的同学。他看见体育委员王浩和几个男生紧紧相拥,约定以后每年都要踢一场球;看见周晓芸和她的好朋友交换日记本,约定要做一辈子的闺蜜......
夕阳西下,偌大的校园渐渐安静下来。李老师独自回到空无一人的教室,手指轻轻抚过每一张课桌,仿佛还能触摸到孩子们留下的温度。在讲台上,他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是许年工整的字迹:“李老师,谢谢您三年的教诲。您说过,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我们会努力成为让您骄傲的人。——初三(1)班全体学生”
窗外,香樟树的叶子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如同少年们刚刚启程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
那个特别的夏天,对2002年毕业的同学们而言,既是圆满的句点,也是崭新的开始。他们带着老师的殷殷嘱托、同学的深深祝福,以及三年青春积蓄的勇气,各自奔赴不同的未来。而这三年共度的青葱岁月,将永远珍藏在彼此心间,成为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许年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轻声对自己说:“离别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我们一定会再相见,在人生的更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