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天气说变就变。刚晴了没几天,天空再次阴沉下来,乌云翻滚,雷声隆隆,眼看着又是一场大雨将至。
有了前次暴雨导致庄稼倒伏的经历,社员们这次提前做了准备,对高秆作物进行了必要的培土加固。但所有人的心,还悬着另一件事——那个腊月里全村出力修建的蓄水池!
它能不能经受住这次暴雨的考验?会不会被山洪冲垮?或者蓄不住水,白白浪费了劳力?
伊拉和张书记等人冒着渐起的狂风,提前来到了山脚下的蓄水池边。池壁是新土夯实而成,看起来还算坚固,但毕竟未经受过大雨洗礼。伊拉仔细检查了进水口和预设的溢洪道(根据她的建议开挖的一条浅沟),确认没有堵塞。
豆大的雨点砸落下来,很快就连成雨幕。雨水顺着山坡汇集,形成汩汩细流,涌入进水口,池底开始慢慢积水。雨越下越大,山洪下来了,浑浊的急流咆哮着冲进水池,水位迅速上涨。
所有人都捏着一汗。伊拉紧紧盯着水位线和池壁,心中默算着容量和抗压能力。当水位涨到离池岸约半米的高度时,多余的水开始顺着溢洪道平稳地流出,避免了池水漫顶冲刷池壁的风险。池壁在水的浸泡和压力下,依然稳固,只有少量水土流失。
暴雨持续了约莫一个时辰,渐渐停歇。再看那蓄水池,已然是半池碧水,波光粼粼,映照着雨后的晴空。池壁安然无恙,溢洪道发挥了关键作用。
“成功啦!”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顿时,守候在旁的社员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他们围着水池,看着里面满满的积水,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自豪的笑容。这不仅仅是一池水,这是他们冬日出汗的结晶,是智慧和劳动的成果,是未来抗旱保收的希望所在!
张书记激动地拍着伊拉的肩膀:“拉拉!多亏了你啊!这水池,建对了!”
伊拉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蓄水池的成功,意义重大。它证明了集体力量能够改造自然,证明了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能够经得起考验。这池水,将成为红星生产队未来发展的坚实保障。
雨过天晴,彩虹高挂。蓄水池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经过暴雨的洗礼,它不但没有受损,反而因为蓄满了水而显得更加沉稳和宝贵。伊拉知道,有了水,她的很多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甚至未来尝试水产养殖(比如养点鱼苗)的设想,都有了实现的基础。这个夏天,因为蓄水池的成功蓄水,而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前方的道路,愈发清晰和宽广起来。
暴雨过后,天空如洗,湛蓝透亮。山脚下那方新修的蓄水池,波光粼粼,像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黄绿相间的田野间。池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四周的山峦,成了红星生产队从未有过的景致。
社员们收工路过,总会忍不住驻足观看,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孩子们更是兴奋,围着池边跑来跑去,被大人严厉呵斥不准靠近深水区。这池水,在人们眼中,已不仅仅是抗旱的工具,更成了集体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是屯子的“福池”。
伊拉站在池边,感受着水面吹来的带着湿气的凉风,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规划欲。有了水,能做的事情就多了。除了保障灌溉,她立刻想到了另一个可能性——渔业。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肉类是极其珍贵的。如果能利用这水池养鱼,岂不是能为社员们提供宝贵的蛋白质来源?哪怕只是偶尔改善伙食,也是极大的好事。
她将这个想法跟张书记和李大夫说了。
“养鱼?”张书记眼睛一亮,但随即又皱起眉,“好是好!可鱼苗从哪儿来?咱们谁也没养过鱼啊?万一养死了,不是糟蹋了这池好水?”
李大夫也捻着胡须道:“养鱼是门技术活,水质、饵料、防病,都讲究。”
伊拉知道困难很多,但她不想放弃。“书记,李伯伯,咱们可以试试。鱼苗我去公社或者县里的水产站问问,看能不能少量买点或者想办法换点。技术嘛,咱们可以学,也可以摸索。先少养点,就当试验。就算不成,也积累经验。万一成了,咱们屯子可就有鱼吃了!”
伊拉的提议总是带着一种敢于尝试的锐气。张书记被她说的心动,想了想,一拍大腿:“成!就依你!先试验!队里挤点钱,你去跑鱼苗的事!需要谁帮忙,你尽管说!”
得到了支持,伊拉立刻行动起来。她再次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了公社和县城。几经周折,她终于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找到了一位姓吴的技术员。伊拉将屯子里修水池、想试验养鱼的情况说了,态度诚恳,条理清晰。
吴技术员被这个来自小山沟、却思路清晰的小姑娘打动了,加上推广渔业本身也是他的工作职责之一。他不仅同意卖给红星生产队一批便宜的鲢鱼、鳙鱼鱼苗(这些鱼能净化水质,适合粗放养殖),还赠送了一本薄薄的《农村池塘养鱼简易技术》小册子,并简单讲解了放养密度、投饵和日常管理的要点。
当伊拉带着一桶活蹦乱跳的鱼苗和那本珍贵的小册子回到屯子时,再次引起了轰动。放鱼苗那天,几乎全队的人都来看热闹。看着一尾尾小鱼被小心地放入清澈的池水中,迅速游弋消失,人们眼中充满了新奇和期待。
“以后咱屯子也有鱼塘啦!”
“拉拉这脑子,真是啥都能想得到!”
伊拉成立了由她和王卫东以及两个细心老农组成的“养鱼试验小组”,严格按照技术员指导和小册子上的要求,负责日常管理。他们记录水温,观察水质,用磨碎的豆饼、麦麸混合青草做饵料定时投喂。
养鱼试验的启动,是伊拉利用系统【区域发展引导】功能,拓展农业生产边界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收益,更极大地开阔了社员们的眼界,让他们意识到,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资源,蕴含着无限可能,关键在于敢想敢干,科学利用。
池水盈盈,鱼翔浅底。这方小小的水池,正悄然改变着红星生产队的生产模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伊拉站在池边,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鱼肥水美、稻(药)香鱼鲜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