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报告在农大一间阶梯教室举行。台下坐满了农学、能源、生物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伊拉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平静地走上讲台。面对台下众多好奇、审视甚至略带怀疑的目光,她初始的紧张反而奇异地消失了。
她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语言,直接从红星生产队为什么想搞沼气说起,讲到了最初的失败、密封难题的攻克、管理制度的摸索、沼肥效应的发现,以及后来扩大试点中的群众工作、标准制定和持续遇到的问题。她展示了自己绘制的简易图纸、记录的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还有社员们使用沼气前后生活变化的对比照片(请人帮忙拍的)。
当她讲到如何用“水试”、“气试”这种土办法解决密封难题时,台下有学生发出了轻笑。伊拉没有在意,继续平静地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和在当时条件下的可行性。当她展示利用旧红薯窖成功改造沼气池的案例时,几位老教授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当她用详实的数据分析沼气带来的综合效益,并坦诚目前技术和管理上的局限性时,台下变得异常安静。
“……所以,我们认为,‘红星模式’的核心,或许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技术,而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将科学知识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一种尝试。”伊拉最后总结道,“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越冬保障、效率提升、更高效的沼肥利用等等,这也正是我们渴望向各位老师、同学请教的地方。”
提问环节非常热烈。有教授询问她对不同原料产气特性的深入研究计划;有学生好奇她如何协调技术推广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也有人对她在报告中提到的“系统化思维”和“成本效益模型”表示赞赏,认为这超出了普通农民的经验范畴。
伊拉一一作答,不卑不亢。她坦诚某些更深层次的研究尚未开展,分享了做群众工作的酸甜苦辣,也解释了那些模型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后,逼着自己和同伴们学习、摸索出来的。她的真诚、务实和对基层情况的深刻理解,赢得了阵阵掌声。
报告结束后,那位邀请她的老教授激动地握住她的手:“伊拉同志,你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实践出真知,你才是真正的专家!”
报告的成功,让伊拉在农大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林助教带她参观了校园、实验室和图书馆。
当伊拉走进校图书馆那高大的阅览室,看到那一排排望不到顶、密密麻麻排列着书籍的书架时,她被深深震撼了。她从未想象过,世界上竟有如此多的书!她小心翼翼地穿梭在书架间,手指拂过那些或新或旧的书脊,看到了《厌氧微生物学》、《生物质能工程》、《土壤化学》、《植物生理学》……这些书名对她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系统资料库里似乎有类似的概念;陌生的是,这里是以如此庞大、系统的实体形式呈现。
她借阅了几本最基础的教材,翻开一看,里面复杂的公式、图表、专业术语,让她瞬间感到了巨大的差距。她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通过系统获取的知识,与这经过数百年积累、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体系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系统,对比当前扫描的书籍内容与资料库信息。”
【宿主,本系统资料库包含这些学科的基础及部分前沿知识,但表现形式更倾向于高效传递核心结论与实用技术。当前扫描书籍则展现了人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构建过程,包含大量推导、实验细节及学术争议,对于构建宿主的系统性理论思维极具价值。】
伊拉明白了。系统是她的“外挂”和“加速器”,但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才是人类知识真正的根基。她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即使大部分内容还看不太懂,她也努力地去感受那种系统的、严谨的学术氛围。
林助教看她对书籍如此痴迷,便帮她办理了临时借阅证,并推荐了一些入门级的读物。伊拉抱着几本厚厚的书,如获至宝。她知道,这次省城之行,最大的收获或许不是那次成功的报告,而是让她亲眼看到了知识的海洋有多么辽阔,也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学习的方向。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借来的几本书籍,伊拉踏上了归途。班车驶离省城,窗外的景象渐渐变回熟悉的田野和村庄。她的心却无法平静。
省城之行的所见所闻,在她脑海中不断回放。大学讲堂的肯定,图书馆的震撼,与教授、学生们交流的启发……她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红星模式的局限。
“系统,根据此次省城之行的信息输入,重新评估我的知识结构短板和未来发展路径。”
【评估中……宿主实践能力极强,具备出色的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主要短板在于:1. 系统性理论基础薄弱;2. 对前沿科研动态了解有限;3. 缺乏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化、可推广理论模型的能力。建议:制定长期自学计划,夯实数理化生基础;保持与学术界的交流渠道;尝试将‘红星模式’的核心要素进行更抽象、更普适的理论提炼。】
系统分析得很对。伊拉望着窗外,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她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能人”,她应该努力成为一座“桥梁”——一座连接基层实践与学术研究、连接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连接农村需求与城市资源的桥梁。
她要继续扎根红星队,但眼光要放得更远。她要更系统地学习,将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她要更积极地交流,将基层的需求和智慧传递出去,也将外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引进来;她要和她的同伴们一起,将“红星模式”打磨得更加成熟、更具可复制性。
班车在暮色中驶入红星公社,远远地,已经能看到村庄里星星点点的灯火,其中不少,是稳定燃烧的沼气灯发出的光。伊拉的心一下子变得踏实而温暖。无论走多远,这里才是她的根,是她力量的源泉,也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她带着从省城汲取的新知识和更坚定的信念,回来了。等待她的,是将这片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永不停歇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