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比昨日淡了些,暖棚的竹帘刚掀开一角,阿乐就听见海边传来“呜呜”的轻响,像海浪拂过礁石的低吟。他拎着画册跑出屋,正撞见阿海举着个螺旋纹海螺吹得兴起,哨声清越又带点绵长,惊得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起。“阿乐快来!退潮后沙滩上全是小海螺,挑厚实的才好做哨子!”
暖棚里早已热闹起来。张婶正蹲在石槽边处理海蛏,刚从沙里挖出来的海蛏带着细沙,在清水中吐着泡泡,壳面泛着青褐的光泽;囡囡趴在竹篮旁,把捡来的海螺按花纹分类,圆胖的虎斑螺、细长的锥螺、带白纹的花螺堆了满满一筐,她捏起个拳头大的海螺贴在耳边:“里面有海浪的声音!”小石头举着小铁锤,正对着块磨平的鹅卵石比划:“阿海哥说要在海螺底钻孔,我来帮忙垫着!”阿溪则找出细砂纸和棉线,旁边摆着剪好的彩布条:“钻完孔打磨光滑,系上彩条才好看。”
阿海领着大家往沙滩走,晨露打湿的沙面软乎乎的,踩上去留下浅浅的脚印。“找海螺要往潮沟边去,那里的海螺壳厚,吹出来的声音亮!”他弯腰捡起一个带深褐螺旋纹的海螺,壳口边缘光滑无缺口,“像这样的,没有裂缝、壳壁厚实才管用。”阿乐眼尖,在一块礁石下发现一簇扎堆的小海螺,有的才指甲盖大,有的却已有掌心宽,他挑了个壳面带银白细纹的,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个肯定能吹出声!”囡囡则偏爱小巧的花螺,捡了满满一兜,说要做一串哨子挂在脖子上;小石头干脆趴在沙里,扒开湿沙找“最大的海螺王”,结果挖出个圆滚滚的寄居蟹,吓得他蹦起来,引得众人笑个不停。
回到暖棚,阿海先教大家处理海螺:“先用粗砂纸把海螺壳口磨平整,不然吹的时候硌嘴;再用细钻在壳底钻个小孔,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然哨声会哑。”他握着细钻,对着自己选的大螺壳轻轻转动,细沙簌簌往下掉,很快就钻好了一个匀称的小孔。阿乐学着他的样子,先用砂纸慢慢打磨壳口,指尖蹭得有些发烫,再小心翼翼地用细钻钻孔,生怕把壳钻裂。囡囡力气小,阿溪便帮她扶着海螺,两人合作着钻好孔,再用细砂纸把壳面磨得光溜溜的,映出淡淡的光影。
“给哨子系上彩条吧!”阿溪拿出红、蓝、黄三色布条,剪成细长的条,和棉线缠在一起。囡囡给每个小哨子都系上不同颜色的彩条,挂在贝壳灯的挂钩上,风一吹,彩条翻飞,海螺哨子轻轻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和之前的贝壳串相映成趣。小石头的大螺壳哨子系了根粗麻绳,他挂在脖子上,一吹就是“呜呜”的粗声,像老渔船的汽笛,引得大家都来抢着吹,暖棚里满是清越的哨声,混着海风的气息,飘出老远。
这边海螺哨子刚做好,张婶的海蛏炖豆腐已炖出了鲜味。她先把海蛏焯水,壳一开口就捞出来,剥出嫩白的蛏肉,切成小段;又把嫩豆腐切成方块,在沸水里焯了一下去豆腥;香菇泡发后切片,生姜切成细丝。陶锅里倒上清水,放入豆腐、香菇和姜丝,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待豆腐吸饱汤汁变得松软,再放进蛏肉,撒上少许盐和白胡椒粉,最后撒一把葱花:“海蛏鲜,豆腐嫩,要小火慢炖才不柴,汤才清亮。”
掀开锅盖的瞬间,鲜润的香气扑面而来——蛏肉的清甜混着豆腐的豆香,还有香菇的菌香,汤汁清亮透亮,豆腐浮在汤里,像白玉块,蛏肉泛着淡淡的粉色,葱花的翠绿点缀其间,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林先生走进暖棚,闻着香气,看着挂在棚架上的海螺哨子,笑着提笔写道:“海螺制哨吹海韵,海蛏炖豆润秋肠;清欢不必寻远道,烟火棚间自悠长。”
大家围坐在石桌旁,每人捧着一碗海蛏炖豆腐。阿乐舀起一块豆腐,入口即化,豆香里浸满了蛏肉的鲜甜;蛏肉脆嫩弹牙,没有一丝腥味,只余纯粹的鲜;汤汁喝一口,温润爽口,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人心里舒坦。小石头一边吹着海螺哨子,一边喝着汤,哨声时高时低,和大家的笑声混在一起;囡囡把小哨子挂在贝壳灯旁,看着彩条飘动,嘴里含着蛏肉,含糊地说:“下次咱们用海螺壳做小勺子,喝汤肯定更香!”
阿乐掏出画册,笔尖不停:先画沙滩上捡海螺的众人,沙地里的寄居蟹、潮沟边的海螺簇都细细描上;再画暖棚里制作海螺哨子的场景,阿海钻孔、阿溪系彩条、囡囡分类海螺的模样栩栩如生;最后画石桌上冒着热气的海蛏炖豆腐,清亮的汤汁、嫩白的豆腐、粉色的蛏肉,旁边注上:“捡海螺(潮沟边找壳厚无裂者);制哨子(磨平壳口→钻底孔→打磨→系彩条);张婶做海蛏炖豆腐(海蛏焯水取肉,豆腐+香菇+姜丝慢炖,最后放蛏肉煮5分钟)。”
夕阳西下时,暖棚里的海螺哨子还在微风中轻轻作响,海蛏炖豆腐的鲜润香气混着珊瑚的清润,久久不散。阿海指着远处的滩涂:“明天退大潮,咱们去挖花蛤,还能捡些小扇贝,做扇贝粉丝煲!”张婶则把剩下的蛏肉汤装进陶瓶,递给阿乐:“给阿爷带去,这汤润喉,秋天喝正好。”
阿乐拎着陶瓶、抱着画册往家走,脖子上还挂着自己做的海螺哨子,吹一口,清越的哨声随着晚风飘向海边。画册上的海螺、彩条、炖豆腐,还有大家的笑脸,都浸着满满的烟火气。他摸了摸哨子光滑的壳面,心里盼着明天的滩涂之行——花蛤的肥嫩、扇贝的鲜甜,定能让暖棚的烟火气更浓,让这些海边的日子,愈发温润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