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汉十六年·春·未央宫前殿:
卫太后的陵寝已然安奉,但关于这位陪伴帝国走过风雨岁月的大后身后尊荣的最后一项礼仪——拟定谥号,却在未央宫前殿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波澜。
这并非简单的盖棺定论,而是一次对逝者一生功过的最终评价,更关乎活着的人的政治态度和未来史笔的走向。
这一日,大朝会。虽因国丧期未过,气氛仍显肃穆,但百官公卿皆已按品秩肃立。皇帝刘据端坐于御座之上,面容沉静,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期待。他知道,关于母亲的谥号,绝不会一帆风顺。
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率先出列,手持玉笏,朗声奏道:“陛下,太后崩逝,臣等哀恸无极。然礼不可废,谥号乃盖棺定论,以示后世,关乎太后清誉,关乎皇家体面,臣等不敢专断,恭请陛下圣裁,并集思广益。”
刘据微微颔首,声音平稳:“众卿皆国之股肱,熟知礼法掌故。太后一生,贤德淑良,母仪天下,于国有功,于朕有恩。其谥号,当能彰显其德,慰其在天之灵。诸位可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殿中便响起了一阵低沉的议论声。很快,便有大臣出列陈奏。
一位出身经学世家的老臣率先开口,引经据典:“陛下,臣以为,太后一生,温良恭俭,慈和宽仁,尤其于太上皇临朝后期,能于动荡之中,保全太子,稳住后宫,其德可称‘惠’。《谥法》云:‘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故臣提议,谥曰‘惠皇后’,最为妥帖。”
此议一出,不少倾向于保守、强调太后柔顺一面的臣子纷纷点头附和。“惠”字确能体现其仁爱和在后宫中的宽和形象。
然而,立刻便有不同意见。一位以刚直敢言着称的御史大夫出列反驳:“臣以为不然!‘惠’字虽好,然略显柔弱,未能尽显太后之刚毅与决断。诸位可曾记得‘巫蛊之祸’时,太子蒙冤,奸佞横行,太后身处漩涡中心,其忧惧、其隐忍、其艰难,非‘惠’字所能概括。且太后抚育陛下,历经靖难之艰险,其坚毅非常人可比。臣以为,当用‘懿’字!《谥法》云:‘温柔贤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此字刚柔并济,更能显太后之内秀与坚韧。”
“懿皇后”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另一批大臣的赞同,他们认为这更能全面反映卫太后复杂的一生。
这时,又有一位大臣出列,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建议:“陛下,臣窃以为,‘惠’、‘懿’虽佳,然皆偏重于后宫之德。太后于国,岂无大功?陛下请想,若非太后当年于危难之际,坚定护持太子(指刘据),力保国本,岂有后来靖难成功,乃至今日之盛世?”
“此乃安定社稷之大功!故臣斗胆提议,谥曰‘定皇后’!《谥法》云:‘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大虑静民曰定。’此字方能彰显太后于国朝稳定之不世功勋!”
“定”字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这个字评价极高,且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几乎将卫后拔高到了与开国皇后吕雉(虽吕后其行有争议,但谥号亦为高后)相当的地位。支持者认为实至名归,反对者则觉得过于僭越,恐惹非议。
“臣反对!”一位宗正卿立刻站出来,“‘定’字虽好,然过于刚猛,用于皇后之谥,恐有不妥。且易引人联想吕后之事,于太后清誉恐有损。臣以为,还是应在彰显妇德之字中选取为佳。”
随后,又有大臣提出“和皇后”(不刚不柔曰和)、“敬皇后”(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等建议,但都因未能获得广泛认同而未能形成主流。
殿内争议渐起,各方引经据典,争执不下。有强调其柔顺的,有突出其坚毅的,有推崇其功绩的,彼此互不相让。刘据静静地听着,眉头微蹙。
他内心当然希望母亲能得到一个崇高且全面的评价,但他也知道,谥号必须经得起推敲,要符合礼法,也要让大多数人心服口服。
目前的提议,似乎总差那么一点意思,无法完美地概括母亲那既有隐忍牺牲、又有关键时刻的果决,既 关乎后宫琐事、又关乎国本存亡的复杂一生。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仍未有定论。场面甚至显得有些僵持。刘据的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了自始至终还未发言的丞相田千秋身上。这位老臣资历最深,处事最为稳重公允。
“丞相,”刘据开口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卿乃百官之首,深谙礼法,于太后亦是旧识,不知有何高见?”
田千秋闻言,缓缓出列。他年事已高,行动略显迟缓,但步伐依旧沉稳。他先向刘据深深一揖,然后环视众臣,声音苍老却清晰有力:
“陛下,诸位同僚。老臣方才聆听众议,皆有其理。‘惠’显慈爱,‘懿’表贤善,‘定’彰功绩,皆为好字。然老臣私以为,或可另选一字,或能更为切合太后生平。”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老丞相身上。
田千秋缓缓道:“太后执掌后宫,长达数十载。期间,后宫井井有条,嫔妃和睦,罕有妒忌争宠之事波及前朝;对待皇子皇女,虽非皆己出,亦能尽量做到抚育关爱,未曾闻有苛刻之事;对待宫中宦官、侍女,亦能约束有方,恩威并施,使得宫闱肃静,秩序井然。此非大智慧、大德行而不能为也。”
他顿了顿,继续道:“尤其在太上皇临朝晚年,政局波谲云诡之时,太后身处其中,其艰难可想而知。然太后能谨守本分,明辨是非,于混乱中尽可能保全该保全之人,维持后宫之稳定,未曾给太上皇和陛下增添烦忧,亦未使后宫成为祸乱之源。此等行为,岂非正是‘宣’之体现?”
“《谥法》有云:‘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私曰宣;善闻周达曰宣。’”田千秋声音提高了一些,“‘宣’字,既有传播、布散善政德行之意,亦有处事公正、明达事理之涵。太后一生,将其贤德淑良‘宣’之于后宫,使其井然有序;将其慈爱‘宣’之于子女;于危难时,能明达事理,做出正确抉择,保全大局。”
“此字,刚柔并济,既肯定了太后作为后宫之主的卓越管理之才与个人品德,亦隐含其于特殊时期对稳定局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且不涉过于敏感的政治评价,可谓中正平和,恰如其分。”
田千秋最后总结道:“故老臣愚见,谥太后曰‘宣皇后’,或最为妥帖,能服众心,亦能告慰太后在天之灵。”
“宣皇后…”
殿内群臣低声咀嚼着这个谥号。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宣”字不像“定”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惠”那样偏于柔顺,更不像“懿”那样稍显模糊。
它精准地概括了卫太后作为一代贤后,成功管理后宫、传播德行的核心功绩,同时也暗含了她通情达理、能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正确判断的智慧,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可能引发争议的政治雷区。
很快,赞同的声音开始响起,并且越来越多。无论是原先支持“惠”、“懿”还是“定”的大臣,仔细权衡后,都觉得“宣”字确实更为中庸、得体、全面,也更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刘据坐在御座之上,心中也在反复权衡。他起初或许更倾向于更显赫的字眼,但田千秋的分析,入情入理,切中要害。
“宣”字,确实准确地描绘了母亲作为贤内助的一生,肯定了她的付出与德行,且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联想和争议。
这对于一生并不追求极致权势、但求问心无愧的母亲来说,或许是最好的评价。
他脸上的神情逐渐舒缓,缓缓开口道:“丞相老成谋国,所言甚是有理。‘宣’字,中正平和,恰如其分,能彰太后之德,能慰朕心,亦能服天下人之心。朕以为,可。”
皇帝一锤定音,众臣再无异议,齐声躬身:“陛下圣明!丞相高见!谨遵圣意!”
于是,卫太后的谥号就此定为“宣”。诏书很快拟好,刘据特别吩咐,需将定谥的缘由——尤其强调其“掌管后宫,贤良淑德,治理井井有条”详细写入诏书,并以最快速度,呈报于甘泉宫太上皇刘彻知晓。
这场关于谥号的争论,最终在田千秋的智慧下得以圆满解决。一个“宣”字,为卫皇后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公允而体面的句号,也再次体现了朝堂在刘据统治下,既允许争议,又能最终归于共识的成熟政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