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索命录”一案虽在刑部卷宗上已然了结,但它在朝堂内外激起的余波,却远未平息。
皇帝深谙平衡与掌控之道,在案件结案数日后,一道恩赏的旨意便分别送达了裴昭雪的郡主府、白砚舟休养的太医署病房以及裴昭明暂居的府邸。
宣旨的内侍满面笑容,唱喏之声抑扬顿挫。赏赐颇为丰厚。
赐裴昭雪明珠一斛,贡缎十匹,并特许其大理寺少卿仪仗可增护卫十人,以彰其破案之功,显其郡主之尊。
赐白砚舟御用灵芝、雪莲等珍稀药材若干,黄金百两,褒奖其临危不惧、舍身救友(官方说法)之勇。
赐裴昭明白玉如意一对,新茶十饼,慰其协查辛劳,安其“受惊”之心。
表面看来,这是君王对有功之臣的慷慨嘉奖,是天恩浩荡。
然而,在这浩荡天恩之下,却涌动着不易察觉的暗流。
裴昭雪叩谢皇恩后,敏锐地注意到,前来颁旨的除了常来的内侍监副总管,其身后还跟着两名面生的年轻内侍,低眉顺眼,举止规矩,却气息沉稳,眼神偶尔扫过四周时,带着一种训练有素的审视感。
“郡主,” 副总管笑眯眯地说道,“陛下体恤郡主劳心查案,特从内侍省拨了两位伶俐人儿,小德子和小顺子,日后就在郡主府当差,听候差遣,也好替郡主分忧,打理些琐事。”
裴昭雪心中了然,面上却不露分毫,只含笑应下:“有劳公公,替本宫谢陛下隆恩。”
同样的,在白砚舟处,太医署莫名多了两位“精于药理、协助照料”的新面孔医徒,对白砚舟的病情关怀备至,几乎事无巨细都要记录在案。
而在裴昭明府上,皇帝则以“裴卿休沐,府中难免冷清,添些人手照应”为由,赏赐了两名“手脚麻利”的仆役。
这些突如其来的“恩赏”和“增派”人手,其用意,裴昭雪、白砚舟乃至心绪不宁的裴昭明都心知肚明。
这是监视。
皇帝需要确保裴昭雪这个他宠爱的、却又能力超群、屡涉险境的郡主在他的视线之内;需要确认白砚舟这个知晓部分内情、且与裴昭雪关系密切的太医世子弟不会多言;更需要牢牢看住裴昭明这个身世成谜、可能引爆前朝旧怨的“关键人物”。
帝王心术,恩威并施。
赏赐是“恩”,是安抚,是肯定;监视是“威”,是警示,是掌控。
在皇权面前,任何潜在的风险都必须被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
裴昭雪坦然接受了这份“恩赏”,甚至对那小德子、小顺子颇为和颜悦色,吩咐管家安排好他们的职司。
她明白,在玄鹤卫虎视眈眈、兄长身世迷雾重重的当下,来自皇帝的“保护性”监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庇护,至少能震慑一些宵小之辈。
同时,她也有自信,在自己的府邸,这两个眼线翻不出什么大浪。
白砚舟在病榻上听闻此事,只是淡淡一笑,他对这些朝堂博弈并不热衷,只要不影响他钻研医术、陪伴在意之人身旁,多几双眼睛看着也无妨。
唯有裴昭明,接到赏赐和仆役时,心情最为复杂。
他清楚地感受到那无形的绳索正在收紧。
陛下果然没有完全相信他,或者说,陛下绝不会允许任何威胁皇权的因素脱离掌控。
这种被怀疑、被监视的感觉,如同针扎般刺痛着他,也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处境的微妙与危险。
他必须更加谨言慎行,同时,也要尽快理清头绪,找到破局之法。
被动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
皇帝的赏赐,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涟漪之下,是愈发汹涌的暗流。
每个人都在这张无形的网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