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孙可望尚未从边境军演的阴影中走出时,朝廷的正式旨意经由驿道,浩浩荡荡地传至昆明。
首辅瞿式耜亲自拟定的文书,措辞严谨而不失威严。
旨意中明确写道:“……朕体恤边陲艰难,特予恩宽,限尔三月之期,完备册封礼仪,并遣李定国、艾能奇二将军率精兵一万五千入桂听调。若逾期不至,则视为藐视天威,朕亦不得不虑西南安定之局……”
“三个月……一万五千精兵……”
孙可望咀嚼着这几个字,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这不再是模糊的暗示,而是明确的时间表和条件。朝廷的耐心是有限的。
前两波压力尚未消化,真正让孙可望坐立不安的消息,由留在桂林的任僎、方于宣通过秘密渠道紧急传回。
密信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在桂林的见闻:
有礼部官员在宴席上“酒后失言”,直言“孙可望跋扈,非朝廷良选,不如联李、艾、刘三位将军”;
更有内阁阁臣王化澄在朝会上公然议论,建议“若西府难恃,当早结李、艾等将,以为后援”……
“混账!朱由榔安敢如此!”
孙可望勃然大怒,一把将心爱的青瓷茶盏摔得粉碎。
比起军事压力和正式旨意,这种直指他权力根基、意图分化瓦解他内部集团的流言,更让他感到刺骨的寒意和巨大的威胁。
李定国在军中的威望极高,若朝廷真的绕过他直接与李定国等人接触,后果不堪设想!
…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便来到九月份。
昆明,帅府议事堂气氛凝重
孙可望高踞主位,下方坐着冯双礼等核心心腹,以及被特意召来的李定国、艾能奇。
所有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冯双礼刚刚详细汇报了从桂林带回的最新消息,以及沿途所见徐啸岳部频繁“越界剿匪”的嚣张姿态。
“大帅!”
冯双礼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愤懑,
“徐啸岳那厮越来越过分了!前日又以追剿土寇为名,深入我境内三十里!
弟兄们气不过,与他们发生了小规模冲突,可他们……他们装备太好了!
火铳打得又远又准,我们吃了点小亏。
那徐啸岳还扬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剿匪是天子亲军的职责!”
孙可望脸色铁青,手指狠狠攥着扶手。
徐啸岳部就像一个楔子,凭借精良的装备和“奉旨”的名义,不断挤压他的实际控制区,试探他的底线。
贺九仪紧接着补充,语气忧虑:
“大帅,更麻烦的是朝廷的态度。据留在桂林的人传回的消息,朝廷上下对我们拖延的策略已极为不满。
内阁那边放出风声,若我们再无明确答复,不仅二字王之事作罢,他们可能真的要考虑……考虑直接与‘心向朝廷’的将领联络了。”
他说着,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坐在一旁的李定国。
李定国眉头微皱,但没有说话。
他内心始终坚持联明抗清的大义,对孙可望一味索要王爵、甚至有过激念头的做法并不完全认同。
这段时间,朝廷不断释放出重视他李定国抗清志向的信号,也让他心思浮动。
这时,一个偏将匆匆入内,呈上一份密报。
孙可望看完后,猛地将纸条拍在桌上,怒极反笑:“
好!好得很!朝廷这是要逼死我啊!他们给徐啸岳运来足够装备一步卒的火器兵和一卫轻骑装备!
现在陈兵边界的,是三卫精锐!足有一万五千兵马!真当我孙可望是泥捏的不成?!”
议事堂内一片寂静。
朝廷步步紧逼,军事压力、政治离间、时间限制,多重手段叠加,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冯双礼叹了口气,硬着头皮开口:
“大帅,形势比人强。朝廷底线已亮,就是要人和名分。我们若一味强硬,恐非善策。
二字王……虽不如意,但总比彻底撕破脸,或者被朝廷绕开要好。”
贺九仪也闷声道:
“大帅,将士们虽然勇猛,但朝廷火器犀利,真打起来,就算能赢,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到时候拿什么抵挡虎视眈眈的清军?”
压力如同实质,层层包裹着孙可望。
他环视众人,最后目光落在一直沉默的李定国和艾能奇身上。
“定国,能奇,”他声音沙哑,“你们怎么看?”
艾能奇看了看李定国,率先表态:
“大哥,朝廷欺人太甚!但……但你说怎么打,咱就怎么打!”
话虽如此,语气中却少了几分往日的绝对信心。
李定国终于抬头,目光坦荡地看着孙可望:
“大哥,义父遗命,是让我们归明抗清。
如今朝廷势大,名分已给,若因一名号之争,导致内讧,让清虏得利,岂非违背义父初衷,也非我等立足之本?”
他这番话,虽然没有明说支持接受条件,但倾向性已经很明显。
孙可望听着心腹们的言语,看着李定国的态度,心中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
内部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李定国,其态度很可能代表了军中一部分渴望正统、主张坚决抗清将士的想法。
再强行压制,恐怕内部会先出事。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瞬间苍老了几分,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罢了!”
他重重一拍桌子,“朝廷不是要人吗?给他!”
他盯着李定国和艾能奇:
“定国,能奇,就由你二人,率领你们本部兵马,前往桂林!记住,是你们本部!”
他特意强调,意在控制规模,避免实力受损过重。
“去了之后,暂且虚与委蛇,保存实力,静观其变!没有我的命令,不可轻举妄动!”
李定国与艾能奇对视一眼,起身拱手:“遵命!”
至此,孙可望在内外交困之下,终于做出了妥协,同意派出李定国和艾能奇,但只允许他们带领本部不到一万的兵马前往桂林。
这道命令很快便从昆明发出。
桂林行宫
朱由榔正在批阅奏章,赵城快步进来禀报:
“陛下,云南有动静了。孙可望已经下令,命李定国、艾能奇率其本部兵马,前往桂林。”
朱由榔放下朱笔,脸上露出意料之中的笑容:
“看来咱们的孙秦王,终于想明白了。只派李、艾本部,不到一万兵马,其中精锐恐怕只有五千左右……他还是留了一手啊。”
“不过…”
赵城迟疑道,“探子来报,孙可望私下交代李定国,此去只需虚与委蛇,保存实力。”
“无妨。”
朱由榔站起身,走到窗前,“只要人来了,朕自有办法。传旨:”
“第一,命徐啸岳部做好接应,沿途以友军之礼相待,但需严密监视其动向。”
“第二,在桂林城外划出专门的营地,供应务必备足,让远道而来的将士好生休整。”
“第三,”
朱由榔转身,眼中闪过精光,“待李定国抵达后,朕要亲自在演武场设宴,请他观看京营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