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钟鸣紫宸
辰时初刻,沉浑、肃穆,仿佛带着千钧重量的朝会钟声,如同从沉睡中苏醒的巨兽发出的低吼,一声接一声,穿透了长安城上空尚未完全散去的血色硝烟味和骚动余音,清晰地传遍了皇城的每一个角落。
这钟声,既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议事开端,也如同敲响了一场无形战役的进军鼓。
宫门处,气氛比昨日更加肃杀。刘莽亲自按刀立于承天门下,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城防司的兵士和那些黑衣死士混杂在一起,组成了一道更加密集、更加冰冷的防线。他们手中的兵刃在初升的朝阳下反射着寒光,眼神如同饿狼般扫视着每一个获准通过宫门的官员。盘查比昨日更加严苛,几乎到了寸寸搜查的地步,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感。许多官员面色苍白,低着头,快步穿过这道鬼门关,不敢有丝毫停留或多余的眼神交流。
金殿,紫宸殿。
百官依品阶肃立,文东武西。然而,与往日不同的是,今日的队列显得稀疏了些许,不少熟悉的面孔未能出现,显然是被那严苛的宫门盘查阻挡在外,或是选择了明哲保身。留下的人,也大多低眉顺眼,大气不敢出,整个大殿弥漫着一股诡异的寂静,唯有官员们沉重的呼吸声和衣料摩擦的窸窣声。
秦嵩依旧立于文官之首。他今日换上了一身更加庄重的深紫色朝服,金冠玉带,面容看似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惯有的、属于权臣的威严。但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眼底深处那难以完全掩饰的一丝阴鸷与焦躁,以及那微微抿紧的、透出狠厉弧度的嘴角。他看似目视前方,实则眼角的余光,如同最灵敏的雷达,不断扫视着殿门的动静,扫视着龙椅之上那位帝王的脸色,更是在搜寻着那个预料之中、却又最不希望出现的身影。
龙椅之上,皇帝李琰的面色比昨日更加憔悴,眼窝深陷,眉宇间积郁着浓得化不开的忧色、疲惫,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仿佛即将面临某种终极审判的复杂情绪。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目光时而空洞地望着殿顶的藻井,时而扫过下方噤若寒蝉的百官,最终,也会不受控制地瞥向殿门的方向。慕容瑶昨夜的话语,那份染着朱砂的政变密令,如同梦魇般在他脑海中盘旋。
徐渭老御史站在清流官员的前列,他的腰背挺得笔直,花白的须发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压抑不住的愤怒与激动。他知道,今日,将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一次仗义执言,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他的目光,同样紧紧盯着殿门。
殿外,阳光艰难地穿透笼罩京城的阴霾,洒在汉白玉的台阶和广场上。在那些获准入宫的官员队伍末尾,以及殿前侍卫阵列的阴影缝隙之中,一个身着素色长衫、身形略显单薄却站得如同青松般笔挺的身影,悄然伫立。
正是苏逸。
他换下了昨夜的夜行衣,洗净了面上的风尘,尽管脸色因伤后初愈和连日的殚精竭虑而显得异常苍白,但那双深邃的眼眸,此刻却亮得惊人,如同两颗投入古井的寒星,锐利、沉静,又燃烧着足以焚尽一切旧日阴霾的火焰。他手中没有持笏,而是握着一卷厚厚的文书——那是他抄录的部分核心证据。在他的腰间,悬挂着那柄慕容瑶所赠的古朴长剑,剑鞘上的云纹在微光下若隐若现。
他没有试图混入官员队列,也没有隐藏身形,就那样静静地站在一个既能观察到殿内情形,又能在关键时刻第一时间踏入殿门的位置。他的存在,与周围那些或惶恐、或麻木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同一柄已然出鞘半寸、引而不发的利剑,等待着那最终刺出的时机。
林羽并不在他身边。那位顶尖的剑客,早已如同融化在阴影中一般,不知隐匿于殿外广场的哪个角落,或许在石狮之后,或许在廊柱之巅,他的任务不是现身,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化为最致命的雷霆。小丐更是踪影全无,但苏逸知道,那个机灵如狐的少女,此刻定然如同壁虎般潜伏在殿内的某根梁柱之上,或某个帷幕之后,等待着搅动风云的指令。
钟声余韵渐渐消散,司礼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预示着朝会即将正式开始。
秦嵩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准备如同往常一样,主导朝议的走向。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苏逸微微抬起了头,目光穿越洞开的殿门,精准地落在了那个身着紫袍、权倾朝野的身影之上。他的手,轻轻握住了腰间的剑柄。
钟鸣紫宸,风暴已至。这沉寂的金殿,即将被一声石破天惊的控诉,彻底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