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睁眼,孟锦成了一个儿孙满堂的地主家老太太。
“娘起了吗?”
帐外传来了一年轻女子的轻声询问。
还不等侯在外面的仆妇回答,孟锦自己撩开了帐子:“起了。”
年轻女子忙上前搀扶她起身:“娘,儿媳吵到您了。”
孟锦摇头:“本就醒了,只是身子有点犯懒,不想动。”
年轻女子,不对,应该是年轻妇人,原主的小儿媳杨氏轻笑了一声:“春困秋乏夏打盹,您这是秋乏了呀。”
还挺会帮她找借口。
孟锦心说我还有冬眠呢。
一到天寒地冻的日子她就会被温暖的被窝封印。
配合着伸胳膊伸腿儿,让小儿媳帮她穿好衣服,仆妇们依次上前帮她洗漱。
被一堆人伺候的感觉......孟锦觉得有点累。
端着累。
她是王家寡居的老太太,说是老太太,其实她才四十五岁,儿女已经各自成家,长孙都虚岁十五了。
王家是鹿县的一户地主人家,家有良田三百多亩、荒山近千亩。
在鹿县算不上什么大富之家,但因着常年接济慈幼局,勉强称得上一个积善人家。
王家不是鹿县唯一接济慈幼局的人家,却绝对是坚持最久、接济最多、照顾最周到的人家。
从原主公婆在世时就开始接济,一直坚持到了现在,算起来,至少三十多年快四十年了。
孟锦觉得吧,善心不论大小,能坚持三十多年,王家绝对当得起积善之家的称号。
王家是怎么跟慈幼局扯上关系的呢?
说起来也是一段善缘。
原主过世的丈夫幼时曾走失过。
幸得慈幼局的管事娘子帮助,在路上遇见有人要把哭闹的孩子强行抱走,便上前阻止,将孩子抢回来带到了县衙。
王家丢了孩子正在到处寻找,也有人去了县衙报案,正好就遇上了。
王家感谢管事娘子的方式就是给钱,管事娘子却提出拿钱换粮食的要求,王家欣然答应。
孩子找回来后,当时的王母谢天谢地、谢漫天神佛,要去庙里多多捐献香油钱,却被王父拦下了。
王父的意思是,与其拿钱给那泥塑的菩萨,还不如拿钱去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为孩子换福报。
王母一想,觉得挺有道理,可要做怎样的善事才对孩子最好呢?
王母想到救了她儿子的管事娘子,又想到了慈幼局的孤儿们。
一时间慈母心泛滥,果断把做善事的目标定为了慈幼局。
缘分因此展开。
二十八年前的一个下雪天,慈幼局门口有人丢弃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婴儿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冻得嘴唇发紫,哭都哭不出来了,当时掌管慈幼局的管事已经换了人,那人不坏,却并不想收这个孩子。
原因很简单,这孩子是六指。
有人说六指不详,原主的男人却说多一个手指更好抓钱,便将这个孩子抱回了家养。
那时候原主的长子才两岁,刚怀上次子。
捡来的这个孩子就取名王来财,按序排行第二,原主肚子里那个就成了老三。
老三出生后,原主又生了个女儿,如此,原主便有了三儿一女。
长子王来福、次子王来财、三子王来贵、幺女王金凤。
几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大,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
王家几个孩子都不允许别人拿王来财的六指说事,即便是说也只能说好听的。
这些都是原主男人教的,他告诉了孩子们自己幼时的遭遇,教他们要心怀感恩,不要吐恶言、行恶事、做恶人。
他觉得好人总会有好报的,就像他一样。
王来财一直都不知道自己不是王家的孩子,直到他到了说亲的年纪。
因着六指的原因,他的亲事不大顺利,有人揪着王来财的不足狮子大开口,一副我们不嫌弃你的六指你就该感恩戴德的贪婪样。
王来财自然是不肯的,王家父母尊重他的意见。
再说了,还没成亲就搞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事,真要成了亲家,人家还以为你怕了他,时不时就给你整出点事来,麻烦不断。
这不是结亲,是结仇。
到嘴的鸭子飞了,那家人气不过,便把王来财的身世宣扬了出去。
着重强调六指不详,所以他才会被亲人抛弃。
王来财得知后并没有像那家人想象的那样变得自卑怯弱、跟王家人闹腾。
反而愈发感谢收养他的父母和疼他护他的兄弟姐妹们。
他没娶那家的姑娘,娶了一个在慈幼局长大的孤女,名唤秀娥。
两人成亲后一直没有孩子,原主看着着急,请大夫、弄偏方、求神拜佛的,什么都让夫妻俩尝试,但始终没见秀娥的肚子有什么动静。
直到后来他们才知道有问题的不是秀娥,而是王来财。
大概是幼时受冻冻坏了子孙袋,子嗣方面有碍。
王来财没难过多久就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他还安慰家人,没孩子也没事,万一孩子生下来跟他一样有六指就不好了。
他能遇到不嫌弃他的家人、妻子是他的幸运,但他不敢保证孩子也能那么幸运。
七年前,原主的男人因病过世,临走前对王来财没有孩子的事很是愧疚。
他觉得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有早早发现王来财的问题,造成他没能及时就医才耽搁了,要是早早的治疗,没准能治好呢?
为了让养父能安心,夫妻俩在慈幼局收养了一对亲兄妹,男孩四岁,取名王进,女孩三岁,取名王梅。
夫妻俩把这两个孩子当亲生的养,儿女双全,一家人也算是和和美美。
可问题是,王梅被人穿了,就在孟锦来这的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