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晨光刚为黑石山勾勒出清晰轮廓,林舟团队已根据卫星地图制定出 “资源储备双扩计划”—— 通过精准勘探与高效开采,将黏土储备量提升至 500 公斤,铁矿储备量突破 1000 公斤,同时针对前期冶炼中发现的 “温度波动”“燃料损耗” 问题,对土法炼铁工艺进行系统性优化。“现在我们的铁铲、陶罐等产品已通过万倍具现惠及民生,必须提前储备足够资源,应对后续更大规模的技术推广需求。” 林舟手持终端,看着屏幕上标注的 “黏土矿富集区” 与 “铁矿脉延伸带”,“而且优化后的冶炼工艺能将粗铁转化率再提升 5%,这意味着同样的资源能产出更多优质产品,性价比更高。”
扩大黏土储备的关键在于 “分层开采与分类储存”。根据卫星光谱分析,黑石山南侧的黏土矿分为三层:表层为含沙量较高的 “普通黏土”(占比约 40%),适合制作耐火砖、冶炼炉衬;中层为高铝黏土(占比 35%),是高端陶瓷与优质耐火材料的核心原料;深层为低杂质黏土(占比 25%),可直接用于陶罐、陶管等民生制品。“之前我们开采时没有分类,导致高铝黏土与普通黏土混杂,既浪费优质资源,又增加后续筛选成本。” 林舟用矿锤沿矿层分界线划出开采痕迹,“这次采用‘水平分层开采法’,每层单独开采、单独储存,用不同颜色的藤筐做标记,确保资源不浪费。”
赵宇则负责黏土的 “现场初步筛选”—— 他在开采区搭建了简易的 “振动筛”,用胡杨木制作框架,铺设两层不同孔径的纱布:上层纱布孔径 2 毫米,过滤黏土中的小石子;下层孔径 0.5 毫米,分离细沙与纯黏土。“振动筛通过人力踩踏产生震动,比手工筛选效率提升 3 倍,而且能将黏土纯度从 85% 提升至 92%,减少后续加工步骤。” 赵宇一边演示,一边将筛选后的纯黏土装入密封陶缸,“我们还在陶缸内铺设了一层胡杨树叶,防止黏土受潮结块,延长储存时间 —— 之前未密封的黏土存放 10 天就会变硬,现在密封后至少能保存 1 个月。”
铁矿储备的扩大则依托 “矿脉精准定位 + 高效剥离技术”。卫星地图显示,黑石山北侧的铁矿脉延伸带存在 3 处 “高纯度矿段”,单段长度超过 50 米,厚度达 1.5 米,且埋深较浅(仅 0.3-0.5 米),适合露天开采。林舟团队采用 “阶梯式剥离法”:先清除矿脉表面的浮土与碎石,形成宽度 10 米的开采平台;再用自制的 “铁制矿镐”(由之前炼出的粗铁锻造而成)沿矿层纹理剥离矿石,避免矿石碎裂。“之前用石斧开采,每小时最多开采 20 公斤,现在用铁镐,效率提升到每小时 35 公斤,而且矿石完整性更好,破碎率从 15% 降至 5% 以下。” 林舟举起一块刚剥离的铁矿石,断面呈现出均匀的暗红色,“这种完整的矿石不仅检测数据更准确,冶炼时的受热也更均匀,能减少杂质产生。”
为确保储备资源的品质稳定,团队还建立了 “资源档案”—— 每一批开采的黏土、铁矿都记录了开采时间、地点、层位、初步检测数据,并用终端拍摄样本照片存档。“比如这批深层低杂质黏土,记录显示铁含量 0.3%、铝含量 28%,适合制作高端陶罐;这批铁矿来自延伸带第二段,铁含量 69.5%、硫含量 0.01%,可优先用于高品质粗铁冶炼。” 赵宇将档案同步上传至云端,“这样后续无论是自己使用,还是提供给万倍具现的企业,都能快速匹配需求,避免资源错配。”
资源储备推进的同时,冶炼工艺优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针对前期冶炼中 “炉膛温度波动 ±15c” 的问题,林舟团队对冶炼炉进行了两项关键改造:一是在炉膛内壁增加 “环形烟道”—— 沿炉壁开设 3 条直径 5 厘米的烟道,将炉膛内的高温废气引导至炉体外侧,通过热量循环让炉膛温度分布更均匀,波动范围缩小至 ±5c;二是在风箱与通风道之间加装 “风量调节阀”—— 通过转动阀门改变通风道截面积,精准控制进风量,避免因风箱拉动力度不均导致的氧气供应波动。“之前温度波动大,导致部分铁矿石还原不充分,粗铁中的杂质含量偏高;现在温度稳定了,还原反应更彻底,粗铁纯度能再提升 1.5 个百分点。” 林舟用兽骨温度计在炉膛不同位置测量,数据显示各点温度差均小于 5c,改造效果显着。
燃料配比的优化则进一步提升了冶炼效率。前期试验发现,铁矿石与煤炭按 3:1 的比例混合时,存在部分煤炭燃烧不充分的问题,燃料损耗率达 12%。云端支援团队的冶金专家通过模拟计算,建议将配比调整为 “铁矿石:煤炭:碎木 = 3:0.8:0.2”—— 碎木燃烧速度快,能快速提升炉膛温度,为煤炭充分燃烧创造条件;同时煤炭用量减少,降低了燃料成本与灰分产生。“我们按新配比进行了 3 次试验,结果显示燃料损耗率降至 6%,冶炼时间从 8 小时缩短至 7 小时,而且粗铁的金相结构更均匀,硬度从 hb200 提升至 hb210。” 赵宇展示试验数据对比表,“更重要的是,碎木来自赤漠的枯木,属于可再生资源,能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符合绿色开发理念。”
另一项关键优化是 “出铁口改良”。前期出铁口采用直筒设计,铁水流出时易携带炉渣,导致粗铁中含渣量达 3%。团队将出铁口改为 “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并在出铁口内侧铺设一层高铝黏土耐火层 —— 锥形结构能让炉渣在出铁过程中自然上浮,留在炉膛内;耐火层则能承受铁水的高温冲刷,延长出铁口使用寿命。“改良后出铁时,我们能清晰看到炉渣与铁水分层,铁水纯净度大幅提升,含渣量降至 0.8% 以下。” 林舟指着刚浇筑的粗铁锭,表面光滑无杂质,“这种低含渣量的粗铁,后续锻造时不需要额外去除夹渣,能节省 20% 的锻造时间。”
优化后的冶炼工艺很快迎来实战检验。下午三点,团队用新储备的铁矿与优化后的工艺进行一次完整冶炼:铁矿石按档案记录的高纯度批次选取,燃料按新配比混合,风箱通过风量调节阀精准控制进风,炉膛温度稳定在 1280c。7 小时后,出铁口流出的铁水呈现出纯净的暗红色,浇筑成的粗铁锭重量达 5.2 公斤(比之前增加 0.2 公斤),检测显示铁含量 70.1%,硫磷杂质进一步降低,硬度 hb215,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太成功了!优化后的工艺不仅效率高,还能充分发挥高纯度资源的优势,实现‘资源品质 + 技术水平’的双重提升。” 林舟将粗铁锭的检测报告发送给专项团队,很快收到 “建议将该工艺纳入万倍具现技术标准” 的回复。
傍晚时分,团队将当天开采的黏土、铁矿整齐码放在储备区,冶炼炉的余温尚未散去,新一批粗铁锭的锻造计划已提上日程。“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扩大储备,争取黏土突破 800 公斤、铁矿突破 1500 公斤,同时将优化后的工艺整理成‘标准化操作手册’,方便后续推广。” 林舟看着储备区堆积如山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我们探索的成果,更是支撑万倍具现、惠及更多人的基础 —— 只有资源足够多、技术足够好,才能让赤漠的智慧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赤漠的夜色中,储备区的资源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冶炼炉的火光映照着团队忙碌的身影。扩大资源储备与优化冶炼工艺的双重推进,不仅让林舟团队的探索实力更上一层楼,更为后续赤漠资源的规模化开发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场 “资源 + 技术” 的双重升级,也正通过万倍具现的力量,为龙国的工业、农业、民生领域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成为极端环境资源开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