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风带着沙粒掠过基地的防风林时,一支由 12 人组成的勘探小队已集结完毕。他们身后的越野车上,满载着 “探地者 - 3 型” 系统、无人机、应急装备和土壤采样工具 —— 这是基地按特长分工后,首次组建跨部门专项小队,目标直指位于赤漠东北部、从未有人涉足的黑石山。
“黑石山地形复杂,有裸露的岩石区,也有隐蔽的流沙坑,还有可能遇到野生动物,咱们必须靠专业和协作才能完成任务。” 林舟站在小队面前,手里拿着卫星绘制的简易地图,“勘探组负责找矿脉、采样本;防御组保障安全、探路;种植组的小刘用无人机测地形、拍影像,老郑负责记录土壤数据,咱们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随着林舟一声令下,小队驾驶 3 辆越野车驶离基地,朝着黑石山的方向进发。车窗外的沙丘不断后退,原本平坦的沙地逐渐出现零星的岩石,远处黑石山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 那是一片由黑色玄武岩构成的山地,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像一头沉睡的巨兽。
早在一周前,基地就启动了黑石山勘探的筹备工作,各部门根据成员特长,制定了详细的任务清单,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把控。
勘探部门由张磊带队,挑选了 “野外勘探能手” 老张、“数据处理专家” 小王和 2 名熟悉新型设备的队员。老张负责通过岩石纹理判断地质结构,小王提前编写了数据采集脚本,确保现场数据能快速整理;队员们还对 “探地者 - 3 型” 系统进行了改装,增强其在岩石区的信号穿透力。“黑石山多玄武岩,普通传感器信号容易被屏蔽,咱们把探测频率调整到 2.4Ghz,再加上信号放大器,应该能穿透 50 米深的岩层。” 张磊在筹备会上演示设备,屏幕上的模拟岩石区探测数据清晰稳定。
防御部门由李虎牵头,派出 “地形专家” 老马、“应急能手” 王猛和 2 名懂急救的队员。老马提前研究了黑石山周边的卫星影像,标注出可能存在流沙坑的区域;王猛准备了特制的探路杖 —— 杖尖装有压力传感器,遇到流沙能实时报警;队员们还携带了防风帐篷、蛇药和止血凝胶,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咱们走在队伍最前面,老马探路,我和队员殿后,确保勘探组的安全。” 李虎挥舞着探路杖,杖尖的传感器发出轻微的 “滴滴” 声。
种植部门虽不直接参与矿脉勘探,但也派出了核心力量:“无人机操作手” 小刘负责航拍地形、监测环境,“资源循环专家” 老郑则携带土壤采样工具,记录黑石山周边的土壤成分、水分含量。“要是发现适合种植的区域,咱们还能为后续生态防护做准备。” 老郑笑着举起采样袋,“而且土壤数据也能帮勘探组判断地质结构,说不定能找到矿脉的线索。”
筹备期间,小队还进行了 3 次模拟训练,针对 “岩石区设备故障”“流沙坑救援”“无人机信号中断” 等场景演练协作流程。比如模拟传感器失灵时,老张能通过岩石样本快速判断地质层,小王则手动记录数据;模拟有人陷入流沙时,防御队员能在 1 分钟内展开救援,勘探队员负责固定绳索 —— 这些训练让队员们熟悉了彼此的分工,也增强了协作默契。
“以前筹备勘探任务,总担心有人跟不上节奏,现在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还能帮别人补位,这就是特长分工的好处。” 张磊看着训练中配合默契的队员们,欣慰地说。
越野车行驶 3 小时后,终于抵达黑石山脚下。刚下车,队员们就感受到了这里的 “不一般”—— 地面布满尖锐的玄武岩碎石,踩上去硌得脚疼;风穿过岩石缝隙,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警告外来者;远处的山坡上,几只岩羊警惕地看着他们,一有动静就迅速跑开。
“大家注意脚下,跟着我走,别踩那些颜色较浅的碎石,下面可能是空的。” 老马率先走在前面,手里的探路杖不断敲击地面,“这种玄武岩区容易形成溶洞,表面的碎石只是覆盖层,踩空了会掉下去。”
队员们跟在老马身后,小心翼翼地前进。突然,王猛的探路杖发出急促的警报声,杖尖陷入地面 —— 这里是一处隐蔽的流沙坑,表面覆盖着薄薄的碎石,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大家退后!” 王猛大喊一声,迅速拿出备用的木板铺在流沙坑上,“这种流沙坑深度可能有 5 米,掉下去很难上来,咱们得做个标记,绕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