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阅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天幕白光亮起,浮现的是朱棣登基后召见宗室藩王的场景。画面中,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等藩王身着亲王冕服,跪在奉天殿内,朱棣从龙椅上走下,亲手将他们扶起,语气温和:“诸位弟弟,此前允炆无故削藩,委屈了你们。如今朕继位,恢复祖制,你们的爵位与封地,皆可复原,日后安心就藩,共享大明太平。”朱橚、朱榑等人闻言,纷纷叩首谢恩,脸上满是感激。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朱棣自身乃是藩王出身,深知宗室对皇权的影响。登基后,他对宗室采取‘安抚为主,削权为辅’的策略——建文帝曾以‘谋逆’为由,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等藩王贬为庶人,朱棣即位后,立刻以‘恢复祖制’为旗号,恢复这些藩王的爵位与封地,甚至额外赏赐金银绸缎,以此换取宗室对新政权的支持,稳定宗室内部秩序。”】

【画面切换至藩王府邸,几名锦衣卫校尉正在清点藩王的私兵数量,将超出规定的士兵全部编入中央军;同时,地方官员手持朱棣的诏令,向藩王宣读:“亲王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不得私自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征收赋税,如有违反,严惩不贷。”旁白继续说道:“虽恢复了藩王的爵位与封地,但朱棣并未放松对藩王的管控。他明确规定,藩王不得拥有私兵(仅允许保留少量护卫),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不得与地方官员勾结,甚至限制藩王之间的往来。通过这些隐性措施,朱棣逐步将藩王的‘军事权’‘行政权’收归中央,既安抚了宗室情绪,避免了宗室叛乱,又防止了藩王势力再度膨胀,重蹈‘靖难’覆辙。”】

看到天幕上朱棣对宗室的“安抚与削权”之策,奉天殿内的亲王们反应各异。

周王朱橚站在宗室队列中,脸上满是无所谓的神色。他与朱棣同为马皇后所生,一母同胞,自幼关系亲近,且他素来不擅长兵事政务,平日里只喜欢研究医术与农学,对权力本就没有太多欲望。在他看来,只要能保住亲王的爵位与俸禄,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朱棣收不收他的权力,根本无关紧要,而且哥哥那么喜欢他,看见他受了四年的苦绝对会好好补偿他。“四哥此举,倒是稳妥,既能让咱保住体面,又不用担心咱犯过错,挺好。四哥做事有分寸,绝不会亏待我,”朱橚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几分信任。

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则站在一旁,神色复杂。他们二人素来身体好,常年无病,可却走在了父皇和四弟前面,心中暗自思忖:“能不能活到四弟登基那天都难说,还谈什么权力?先顾好自己的身体再说吧,至少老四绝对不会亏待兄弟们。”对他们而言,现如今天幕上的内容更像是“与己无关的后事”,并未过多在意。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心中暗自点头。起初还对朱棣的举措颇为认同——“恢复祖制”安抚宗室,既顾全了亲情,又稳定了政权,确实是明智之举。可当天幕画面中出现“藩王私兵被收编”“严禁干预地方行政”的场景时,他心中隐隐觉得不对劲:自己分封诸子为藩王,本是为了让他们“拱卫中央、监管地方”,若是藩王连军事权、行政权都没有,与普通贵族又有何异?

“老四这是……怕宗室叛乱啊。”朱元璋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几分复杂。他既理解朱棣的顾虑——毕竟朱棣是通过“靖难”登基,自然担心其他藩王效仿,可又觉得此举违背了自己分封藩王的初衷。他当初分封诸子为藩王,本就是为了“屏卫皇室”,可建文帝的削藩手段太过激进,才引发了“靖难之役”。朱棣的做法,既恢复了藩王的待遇,又隐性削权,既符合“祖制”的名义,又避免了权力旁落,确实比建文帝高明得多。“老四这招‘明安抚,暗削权’,倒是懂得平衡,”朱元璋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认可。越看老四越顺眼,朱允炆,人比人该死,货比货得扔,日后的朱棣他没教过怎么做帝王尚且如此出色,为啥他教了六年的朱允炆……

文武百官也纷纷议论起来。徐达躬身道:“陛下,太子殿下此举,既稳定了宗室,又巩固了皇权,实属高明。宗室藩王本是皇室屏障,但若权力过大,便会成为隐患,太子殿下的做法,恰好解决了这一矛盾。”

李善长也附和道:“起奏陛下,臣以为魏国公所言极是。纵观历朝历代,宗室造反藩王叛乱屡见不鲜,太子殿下是藩王出身自然最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安抚’与‘削权’相结合的方式,既避免了流血冲突,又维护了皇权稳定,实在是明智之举。”

【天幕画面骤转,从朱棣的“削藩”举措,直接切换到明朝中后期的宗室场景。画面中,大量身着宗室服饰的人聚集在王府内,吃喝玩乐,挥霍无度;府外,百姓们流离失所,土地被宗室兼并,官员们拿着账簿,满脸愁容地向皇帝奏报:“陛下,宗室人口已达百万,每年所需俸禄、土地不计其数,朝廷财政早已入不敷出,连军饷都难以筹措啊!”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批判:“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时,规定藩王及后裔享有‘世袭罔替’的爵位与俸禄——亲王每年俸禄万石,郡王两千石,甚至连最低等的宗室子弟,也能获得一定的钱粮补贴。除此之外,朝廷还需为藩王修建府邸、划拨土地,且宗室拥有‘兼并土地、免除赋税’的特权。这一制度,在初期并未显现弊端,可随着宗室人口的激增,弊端逐渐暴露——截止到明末,朱家子孙已达上百万,每年消耗的财政收入占朝廷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养猪”,严重拖累了明朝的财政,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幕画面陡然一转,浮现出明朝中后期的场景:大量宗室子弟身着华丽服饰,在王府中饮酒作乐,而宫外则是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景象。画面中出现一组数据:“洪武年间,明朝宗室人口约58人;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嘉靖年间,突破1万人;万历年间,增至15万人;明末,朱家子孙已达上百万。”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严厉的批判:“朱元璋制定的藩王制度,存在致命缺陷——藩王及后裔享有‘世袭罔替’的爵位和俸禄,朝廷需为其提供土地、钱粮、府邸等,且藩王可合法兼并土地、免除赋税。随着宗室人口激增,明朝中后期的财政被严重拖累——万历年间,全国财政收入约400万两白银,而宗室俸禄支出就占了近300万两;到了崇祯年间,宗室俸禄更是成为朝廷无法承受的负担,大量钱粮被宗室消耗,导致边防废弛、民生凋敝。”】

【画面切换至朱元璋制定藩王制度的场景,年轻的朱元璋坐在案前,写下“宗室世袭罔替,永享富贵”的字样,旁白继续批判:“朱元璋制定藩王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挨饿受冻,让藩王‘屏卫皇室、监管地方’。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一制度仅依赖藩王‘遵法守礼’的道德约束,并未建立有效的监督或削权机制。一旦中央皇权薄弱,拥有实权的藩王便有能力发动叛乱(如‘靖难之役’);而即便没有叛乱,宗室的‘世袭罔替’也会像蛀虫一样,不断侵蚀朝廷的财政,最终拖垮整个王朝。像一些宗室为了多拿钱粮,就埋着头一个劲生孩子,这样下来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天幕直接批判藩王制度的弊端,甚至指出其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时,朱元璋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眼中满是怒火与不甘。

他一开始还能强撑着辩驳:“咱分封藩王,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受苦!是为了让藩王替咱监管地方,防止官员作乱!咱哪里错了?”可随着天幕不断列举“宗室人口百万”“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等具体弊端,他的辩驳越来越无力。他深知天幕披露的是后事,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可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心血被如此否定——他可以认错,但绝不能容忍自己的面子被这样踩在地上。

“胡说!一派胡言!”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高声怒骂,“咱的藩王制度,是为了大明万年基业!怎么会拖垮大明?天幕这是在污蔑咱!污蔑大明!”他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脸色从通红转为铁青。

朱棣站在殿下,看到父亲怒极攻心的模样,心中一紧,连忙对身边的内侍说道:“快!去太医院请太医,让太医在殿外候着,随时准备诊治!”内侍不敢耽搁,快步跑出殿外。

文武百官也纷纷劝道:“陛下息怒!天幕所言未必属实,不过是后世臆测罢了!”可朱元璋根本听不进去,他骨子里既有帝王的自负——认为自己制定的制度完美无缺,又有农夫乞丐出身的自卑——害怕别人否定他的能力与功绩。天幕的批判,恰好击中了他的痛点,让他陷入了暴怒与自我怀疑之中。

【天幕并未因朱元璋的暴怒而停止,反而继续播放,将矛头对准了朱元璋的另一项核心举措——废除丞相制。画面中,朱元璋坐在案前,面前堆着如山的奏章,他熬夜批阅,眼中满是疲惫;一旁的胡惟庸站在殿内,神色傲慢,正与官员们勾结,篡改奏章内容。旁白的声音响起:“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案’为由,直接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将相权拆分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事务。这一举措,短期内确实强化了皇权,避免了丞相专权的隐患(如胡惟庸擅权欺下瞒上),可也带来了严重的弊端——皇帝的政务负担急剧增加,朱元璋在位时,每天需批阅两百多份奏章,处理四百多件政务,即便熬夜工作,也难以应付;后续皇帝无力承担如此繁重的政务,不得不依赖内阁(初期为殿阁大学士)辅助,甚至重用宦官,为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如魏忠贤专权)和内阁争权(如严嵩、张居正与其他阁臣的斗争)埋下了隐患。”】

【画面切换至明朝中后期,宦官王振、刘瑾、魏忠贤先后专权,内阁与宦官为争夺权力互相倾轧,朝堂一片混乱。旁白继续批判:“为缓解政务压力,朱元璋不得不设立殿阁大学士(内阁前身),让其辅助处理政务。可这一妥协为明朝中后期的隐患埋下伏笔——内阁虽无实权,却可通过‘票拟权’影响皇帝决策,逐渐形成‘内阁专权’;而皇帝为制衡内阁,又不得不依赖宦官,导致‘宦官专权’(如王振祸乱朝纲、魏忠贤阉党乱政)。废丞相制不仅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皇帝一人难以兼顾所有事务),还破坏了‘皇权-相权’的制衡,让明朝政治陷入‘要么皇帝累死,要么权臣\/宦官乱政’的困境。”】

【天幕随即转向吏治,画面中浮现出“剥皮实草”的酷刑场景:几名官员被剥去皮肤,填上稻草,悬挂在衙门外示众;同时,胡惟庸案、蓝玉案的卷宗被一一展开,上面记录着“株连数万人”的字样。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沉重:“为整顿吏治,朱元璋颁布《大明律》和《大诰》,推行‘剥皮实草’‘凌迟’等极端酷刑,并制造‘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型政治冤案,株连数万人。此举虽在短期内遏制了腐败,让官员不敢轻易贪腐,但长期来看,却造成官僚集团人人自危、士气低落——官员因畏惧刑罚,不敢主动处理政务,遇事推诿塞责,反而影响了行政体系的正常运转。”】

【画面切换至明朝中后期的朝堂,宦官魏忠贤身着蟒袍,站在皇帝身边,操控朝政,官员们纷纷向他跪拜;内阁大臣们则在朝堂上争论不休,互相攻击,延误了政务决策。旁白继续批判:“废除丞相制,还打破了‘皇权与相权’的制衡关系。丞相原本可以辅助皇帝决策,制约皇权的过度膨胀,同时协调六部事务,提高行政效率。废除丞相后,皇权失去了制衡,皇帝若昏庸无能,便容易被宦官或权臣操控;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导致行政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六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当天幕批判“酷刑吏治导致官员推诿”时,满朝文武的反应截然不同。

李善长、徐达等开国勋贵站在前列,脸色平静。他们身为勋贵,一年的俸禄加上皇帝的赏赐,足以让全家锦衣玉食,根本无需担忧生计,对“官员俸禄低”的问题毫无共鸣。

可那些五、六品的低品级官员,却忍不住低声诉苦。一名从六品的主事偷偷对身边的同僚说:“天幕说得没错啊!咱一个月就那么点俸禄(正六品月俸10石,从六品8石),要养妻儿老小,要给奴仆发工钱,逢年过节还要给上司送礼疏通关系,一年下来根本不够用!有时候朝廷还拖着不发俸禄,用布匹、茶叶这些东西折现,那些东西根本卖不上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另一名七品知县也附和道:“可不是嘛!干得好没有赏赐,干不好就要被杀头,还不能贪腐——咱这官当得,比百姓还难!”

朱棣站在殿下,听着官员们的低声抱怨,脸上不禁露出尴尬之色。他此前身为燕王,一年俸禄高达5万石,还有大量的土地、赏赐,日子过得极为滋润。他从未想过,低品级官员的俸禄竟如此微薄,难怪他们会“参藩王、参同僚、参武将”——或许,一部分原因是看不惯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心中不平衡。“父皇对咱这些儿子倒是大方,对百官却如此抠门,”朱棣心中暗道,“长此以往,吏治怎能不出现问题?”

当天幕批判废除丞相制时,朱元璋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本就因藩王制被批判而怒火中烧,如今听到官员们的诉苦,又看到天幕继续批判自己的吏治政策,顿时再也忍不住,猛地站起身,指着天幕怒声道:“咱没错!胡惟庸擅权欺下瞒上,若不废丞相,大明早就被他篡夺了!官员贪腐成性,若不用酷刑震慑,吏治怎能清明?你们这些官员,拿着朝廷的俸禄,不思报国,反而抱怨俸禄低,简直是不知好歹!”猛地站起身,指着天幕怒骂:“咱是皇上!咱永远不会错!若不废除丞相,大明早就被他篡夺了!天幕这是在胡说八道!宦官专权、还有那什么内阁争权,那是后世皇帝无能,与咱废除丞相有何关系?”

朱棣站在殿下,眉头紧锁。他知道父亲废除丞相制的初衷是好的,可天幕披露的弊端确实存在——后世的宦官专权与内阁争权,确实与“无丞相制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虽然打掉了丞相,却让那些文臣抱得更紧,面对父皇这样的帝王,不抱紧缩成一团那就是等死。他原本想顺着父亲的心意,附和几句,可听到父亲说“永远没错”,实在无法认同,便忍不住开口反驳:“父皇,此言差矣!”

这一句话,如同惊雷般在奉天殿内炸响。文武百官瞬间石化,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朱元璋的眼睛——自古以来,从未有人敢当庭反驳朱元璋,即便前太子朱标,也只是委婉劝谏,从未如此直接地说他“错了”,就这还被陛下提着宝剑追着砍,太子殿下比前太子还勇啊。“太子殿下这是疯了吗?”一名给事中在心中惊呼,“竟敢当众反驳陛下,这是不要命了?”

朱元璋本就在暴怒之中,听到朱棣的反驳,更是怒火中烧,当即把矛头对准了朱棣:“你个逆子,你还好意思说咱?你还有脸说咱的制度有疏漏?咱当年立下规矩,宦官不得干政!你小子倒好,日后登基竟重用宦官,把咱的话当耳旁风!汉唐那些奸宦,赵高、十常侍、李辅国之流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你这是要重蹈汉唐覆辙吗?”

朱棣没有退缩,他知道此刻必须说服父亲,否则不仅父亲会一直陷入“制度完美”的误区,日后大明也可能因制度僵化而出现危机。他躬身道:“父皇,废除丞相制,加强皇权,本无错;分封藩王,屏卫皇室,也无错。错就错在,父皇将这些制度定得太死,不允许后世更改!当年父皇废除丞相制时,也有人上书说‘丞相是秦汉传下来的祖制,不可废除’,可父皇认为丞相制有弊端,依旧坚持废除。为何到了父皇自己定下的制度,就要求后世一字不改、不得改变呢?”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秦始皇虽被后世称为‘残暴’,却也懂得听信王翦之言,修改自己定下的军事策略,甚至不惜登门认错;唐太宗也曾察纳雅言,听取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的劝谏,改变自己的施政方针。父皇难道还不如秦始皇、唐太宗吗?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天下万物一直在变,总不可能用几千年前的井田制来治理如今的大明吧,不断调整制度,才能让大明长治久安啊!陛下若一意孤行……”说到这他停了一下,说出了那句让朱元璋暴走的话的“秦隋二世而亡的教训近在眼前,父皇的大明未尝不会重倒覆辙。”

“放肆!”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朱棣说不出话来。文武百官更是吓得魂飞魄散——朱棣竟然敢拿秦始皇举例!秦始皇的大秦二世而亡,而朱元璋的大明,若按天幕披露的“靖难之役”来看,也算得上是“二世而亡”,灭亡大明的还正是眼前这位太子殿下!朱棣这番话,简直是在“找死”!这不是在影射大明,影射陛下吗吗?徐达见状,连忙上前打圆场:“陛下息怒!太子殿下只是一时口误,并非有意冒犯!他也是为了大明好,希望制度更加完善啊!”

李文忠也连忙附和:“是啊,陛下!太子殿下年轻气盛,说话直了些,但本心是好的!您千万别往心里去!”

朱元璋看着朱棣,又看看求情的徐达、李文忠,再看看满殿吓得发抖的百官,心中的怒火与无力感交织在一起。他知道朱棣说得有几分道理,可作为帝王的自负,让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制度有缺陷”的事实。最终,他猛地一甩袖子,怒声道:“罢了!罢了!今日朝会到此为止!太子,后续朝局由你主持!咱……咱去后宫歇息!”说罢,他转身快步走出奉天殿,背影中满是疲惫与愤怒。

朱元璋一走,奉天殿内的百官才敢喘口气,纷纷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徐达走到朱棣身边,低声道:“太子殿下,朱老四,你今日太冲动了!陛下素来好强,怎能当众反驳他?幸好陛下没有真的动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朱棣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我知道,可若是不提醒父皇,日后制度僵化,大明恐有危机。今日虽冒犯了父皇,但若能让他有所反思,也值得了。”

文武百官看着朱棣,眼中满是敬佩与忌惮——敬佩他的勇气与远见,忌惮他竟敢当众反驳朱元璋的魄力。他们知道,这位太子殿下,未来定会成为一位敢作敢为、有主见的帝王,而大明的未来,也将在他的手中,迎来新的转折。

天幕缓缓消失,天空恢复了正常。奉天殿内,朱棣站在太子之位上,看着满殿百官,沉声道:“父皇暂歇,朝会继续。诸位大人,方才天幕提及的制度弊端,虽为后事,却也值得我们深思。日后处理政务,若发现现行制度有不妥之处,可随时上书,我们共同商议,酌情调整,务必让大明的制度,更加完善。”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敬畏。一场因天幕引发的朝堂风波,暂时告一段落,可关于制度改革的思考,却在朱棣与百官的心中,悄然埋下了种子。

UU阅书推荐阅读:楚天子男儿行藩王两年半,一万大雪龙骑入京师大秦:开局祖龙先祖隋唐:被李家退婚,我截胡观音婢矛盾难以调和为了天下苍生,我被迫权倾天下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东鸦杂货店盛嫁之庶女风华三国:从夷陵之战,打到罗马帝国长乐歌蒙古人西征不想当大名的武士不是好阴阳师马谡别传水浒:开局大郎让我娶金莲大汉废帝失忆美娇妻,竟是大周女帝明末小土匪神武太医俏女帝大秦:从缉拿叛逆开始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打造异世界钢铁洪流关外县令穿越南宋当皇帝越战的血精灵之最强道馆训练家集齐九大柱石,重启大秦复兴之路明末:有钱有粮有兵我无敌!从大唐山峰飞跃而下爹爹万万岁:婴儿小娘亲锦衣盛明抗战游击队大唐开局救治长孙无垢汉武:普天之下,皆为汉土!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清末大地主穿越成废物太子后我崛起了大魏霸主三国之凉人崛起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大明:启禀父皇,我抓了北元皇帝风起了无痕存储诸天契约休夫:全能王妃逍遥世子爷三国:苟在曹营的二郎神棍大周逍遥王爷明末之席卷天下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
UU阅书搜藏榜:抗战游击队我的大唐我的农场我在大宋当外戚在群里拉家常的皇帝们神话之我在商朝当暴君(又名:洪荒第一暴君)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谁接头楚牧有个妹妹叫貂蝉民国谍海风云(谍海王者)挥鞭断流百越王华之夏第一卷中原往事晚唐:归义天下大明极品皇孙,打造日不落帝国重生南朝开局逆天任务我三国武力话事人北朝奸佞造反!造反!造反!造反!造反!我主明疆抗战之血怒军团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大汉奸臣英雌医鸣惊仙三国之佣兵天下大唐极品傻王救命,系统要害我始皇别伪装了,我一眼就认出你了开局被抓壮丁,从领媳妇儿开始崛起重生女尊世界但开局就进了送亲队烽火淞沪成亲后,我玩刀的娘子开始娇羞了大唐重生兵王北宋不南渡长安之上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庶民崛起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穿越后被分家,搬空你家当大清疆臣。大秦反贼中华灯神回到明末做枭雄魅影谍踪他是言灵少女九灵帝君锦衣黑明大明:我想摸鱼,老朱让我当帝师谍战从特工开始老朱你说啥,我跟马皇后混的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
UU阅书最新小说: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楚汉争霸演义我在明朝修铁路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梁朝九皇子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李世民重生水浒南海龙腾:从张保仔到七海之王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糊涂县令贾清廉开局怒打朱元璋,老婆竟是他女儿明末,你让我一只狗拯救大明朝朕,陆地神仙,你让我当傀儡!大明1643,我以敌血铸轩辕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大夏九皇子与紫微星宿传说:星辰归途录天问:大秦末路风波亭外大唐,我真的是来作死的饥荒年,我来拯救快饿死的少女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三国:一代谋圣陈渡三国:我在三国支教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