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小时。
这个数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灼烫在沈青的每一根神经末梢。隔离观察室的白色墙壁仿佛在缓慢收缩,空气变得粘稠,带着倒计时的滴答声,无声地压迫着她的呼吸。
苏晴留下的阻尼手套依旧戴在手上,那种隔绝内外的钝感从最初的不适,逐渐变成了一种必须习惯的常态。左臂内部的异样被有效地“模糊化”,这或许减少了被探测的风险,但也让她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失去了精确的把握。她只能隐约感觉到,那冰冷的厚重感并未消失,只是如同沉入深潭的巨石,静默而顽固地存在着。
第二天一早,例行检查确认她“一切正常”后,她被解除了隔离,重新回到了日常的训练日程。仿佛昨夜管道中的惊魂与对峙从未发生,但沈青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投向她的目光中,探究与审视的意味更加浓重了。
上午的安排是“认知协调与潜能引导训练”。训练室比之前更加先进,四周是环绕式的沉浸屏幕,脚下是能够模拟不同地形和反馈力的感应地板。训练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而是变成了在高度拟真的动态环境中,维持自身精神稳定,同时对外界施加“微弱意念影响”。
例如,在模拟的狂风暴雨环境中,需要保持内心平静,并尝试用意念“稳定”身前一片剧烈摇曳的虚拟树叶;或者在嘈杂的战场音效中,屏蔽干扰,将意念聚焦于远处一个闪烁的标靶,试图“延长”其闪烁的持续时间。
训练员(不再是苏晴,而是一位表情刻板、言语简练的男性研究员)强调,这并非超能力开发,而是训练大脑在极端压力下,对自身生物场和注意力进行更精细调控的能力。
沈青明白,这依然是测试,只不过换了一种更隐蔽、更指向性的方式。他们在测试她是否还能引动、哪怕是最微弱的、超越常规的“影响”。
她严格遵循着“有限可控”的原则。在大部分时间里,她表现得像一个专注但天赋有限的受训者,意念的“影响”若有若无,成功率维持在一个勉强及格的、不会引人注目也不会被判定为毫无潜质的水平。
她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感受和适应那双阻尼手套上。她发现,当自己高度集中精神,试图进行“意念影响”时,手套内部似乎会产生一种极其细微的、类似共鸣的温热感,尤其是在左手。这感觉转瞬即逝,难以捕捉,但她确信不是错觉。
这手套,似乎并不仅仅是被动阻尼,它会对强烈的精神活动产生反应?这种反应,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还是某种……双向的交互?
训练间隙,她借口去洗手间,再次尝试靠近一个环境传感器。这一次,她刻意在靠近时,模拟训练中的状态,高度集中精神。果然,传感器的状态指示灯再次出现了那极其短暂的、不规则的闪烁!
有效!而且,主动的精神集中,似乎能增强这种干扰效果!
这个发现让她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果她能更精确地控制这种“干扰”,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创造短暂的机会。
下午的训练结束后,在前往食堂的路上,她刻意选择了一条会经过医疗中心的路径。她需要确认杨振华的情况,哪怕只是远远看一眼。
医疗中心门口戒备森严,她无法进入。但在走廊的拐角,她恰好看到两名研究员推着一张移动病床从电梯里出来,床上躺着的正是杨振华!他看起来比昨晚好了些,至少是清醒的,脸上带着病态的苍白,左肩裹着厚厚的绷带。他似乎感应到了什么,目光扫过走廊,与沈青的视线有了一刹那的交汇。
没有言语,没有表情,但沈青清晰地看到,杨振华的右手手指,在身侧极其快速而隐蔽地做出了几个动作——先是蜷起食指和中指,用大拇指快速点了一下掌心,然后五指张开,微微晃动了一下。
这个手势!沈青心中剧震!这是在404厂时期,第三研究室内部使用过的一种极其简陋的、表示“频率”和“偏移”的暗号!蜷指点击代表基准频率,五指晃动代表不稳定、偏移!
杨振华在告诉她,“频率”发生了“偏移”?!是指“启明”系统的运行频率?还是……其他什么东西?
没等她细想,病床已经被推入了医疗中心深处,隔绝了她的视线。
频率偏移……这个词结合七十二小时的倒计时,让沈青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安。难道“启明”系统的启动并非按部就班,而是出现了某种计划外的变化?
晚餐时,她在食堂再次看到了林明远。他依旧是那副温和儒雅的样子,正与几位看起来是其他部门负责人的人谈笑风生。看到沈青,他遥遥举杯示意,笑容无懈可击,仿佛昨夜在管道内的冰冷对峙从未发生。
但沈青能感觉到,那笑容背后的目光,如同穿过人群的探照灯,在她身上停留了短暂的一瞬,尤其是在她戴着黑色手套的双手上。
研究所的水,比她想象的更深。林明远、苏晴,他们似乎代表着不同的派系和意图,但目标都指向她身上的秘密。
回到宿舍,夜色已深。沈青没有开灯,独自坐在窗前,看着外面庭院中巡逻队手电光柱划过的轨迹。七十二小时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四小时,时间流逝的速度快得让人心慌。
她抬起戴着黑色手套的双手,在朦胧的月光下仔细端详。杨振华暗示的“频率偏移”是什么意思?与“启明”系统的峰值运行有关吗?这副手套,除了干扰传感器和响应精神集中外,是否还有其它未被发现的特性?
她想起了白天训练时,手套内部那细微的温热感。那种感觉,似乎与她试图进行“意念影响”时,所调动的某种内在的“张力”有关。而这种“张力”,是否就是被阻尼手套过滤后、依然残存的、与“静默箴言”或者她自身“钥匙”特质相关的力量?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
如果……如果这手套的阻尼效应并非是均匀的,而是对不同的“频率”有着不同的过滤效果呢?如果“启明”系统的运行频率,或者杨振华所说的“偏移”后的频率,恰好是这副手套阻尼效果较弱的区间呢?
那岂不是意味着,在“启明”系统功率达到峰值、发射特定频率信号时,她通过这副手套,反而可能更清晰地感知到那种信号,甚至……与之产生某种程度的互动?无论是利用,还是对抗?
这个想法既大胆又危险。这相当于在敌人最强的时刻,主动去触碰对方的武器。但反过来想,最危险的地方,也可能藏着唯一的机会。
她需要验证。验证手套对不同“频率”的反应,验证杨振华所说的“频率偏移”具体指什么。
她再次拿出了那部内部通讯平板。这一次,她没有尝试去连接底层系统,那太冒险。而是打开了研究所内部的一个公开数据库查询界面,里面收录了一些基础的科研论文和仪器参数。
她尝试搜索关键词“频率偏移”、“b7区能量基线”、“启明系统校准”……结果要么是权限不足,要么是查无此项。
显然,核心数据不可能放在公开区域。
她沉吟片刻,换了一种思路。她回忆着杨振华的手势,在搜索栏中输入了非常技术性的、关于高维能量理论中频率稳定性和扰动模型的几篇经典论文标题。这些是基础理论,与研究所的具体项目无关,应该不会触发警报。
在等待论文加载的短暂时间里,她将戴着黑色手套的左手,再次轻轻覆在平板的背面。这一次,她没有试图进行任何意念沟通,只是平静地放着,同时,在脑海中极其专注地、反复勾勒杨振华那个表示“频率偏移”的手势动作。
她不确定这有没有用,这更像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和准备。
论文很快加载出来,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沈青的目光快速扫过,这些深奥的理论并非她此刻关注的重点。她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左手与平板接触的感觉上。
起初,什么都没有。
但就在她准备移开手时,隔着那层阻尼材料,她的掌心似乎……极其微弱地……感受到了一丝震颤?不是物理上的震动,更像是一种源自能量层面的、细微的、如同音叉共鸣般的……“嗡”!
这感觉一闪而逝,微弱到几乎以为是自己的心跳或血液循环造成的错觉。
然而,几乎就在这丝“嗡”感出现的同一瞬间,平板屏幕上正在显示的论文页面,边缘处极其短暂地……扭曲了一下!就像石子投入静湖泛起的涟漪,虽然微弱,但确实存在!
频率偏移!手套对特定的意念聚焦(模拟频率偏移概念)产生了反应,并且这种反应轻微地干扰了平板的数据显示!
杨振华留下的信息是真的!而且,这副手套,果然隐藏着更深层的特性!它像是一个粗糙的、未被完全调校的“滤波器”或“共鸣器”!
沈青的心脏狂跳起来。她似乎摸到了一条隐藏在绝境中的、极其纤细的蛛丝!
“启明”系统的频率正在偏移,这可能是它的弱点,也可能是它即将全面启动的征兆。而这副旨在监控和限制她的手套,或许会因为这种“频率偏移”,在关键时刻变成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数!
她收回手,看着屏幕上已经恢复正常的论文页面,眼神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七十二小时,还剩四十八小时。
她必须在这期间,尽可能熟悉这副手套的特性,摸清那“频率偏移”的规律,找到利用它的方法。
这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孤注一掷的赌博。
赌注,是她的自由,乃至生命。
(第一百七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