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太和殿。
文武百官,垂首站立于两侧。
昨日的抄家风暴,悬在每个人的头顶。
往日里低声交谈,眉来眼去的官员们,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引来龙椅上那位的注意。
夏启凌身着龙袍,端坐其上,面无表情。
禁军副统领林仲,自队列中走出。
“陛下。”林仲单膝跪地,双手高举一本的册子。
“这是从吏部张尚书府邸地窖中查获的账本,上面记录了多年来各地官员对其行贿的明细。”
“呈上来。”
太监王德福小步上前,接过账本,恭敬地呈到御案上。
夏启凌翻开账本,一页,两页……,
越往后,殿内百官的头埋得更低了,一些与张尚书走得近的官员,额角已经渗出冷汗。
“啪!”
夏启凌猛地将账本合上。
“好,好,好!”
“你们,真是朕的好臣子啊!”
“林爱卿!”
“臣在!”
“按照这本账册上的名单,给朕挨家挨户地抄!所有赃款赃物,清点入库!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臣,遵旨!”林仲领命,转身离去。
“怎么都不说话了?”
“你们就是这么忠心于朕的?”
“你们就是这么为朕分忧,忠于社稷的?”
“李爱卿,身为文官之首,你没什么话说吗?”
丞相李德明从文官队列中走出,躬身道,“陛下,国之蛀虫,当以雷霆手段肃清!朝纲不正,则国基不稳。”
“臣以为,凡在册之人,皆应革除其官位,严惩不贷,以儆效尤,重整朝纲,给天下一个交代!”
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滴水不漏。
“好,既然李爱卿都这么说了。”
“朕,也不是嗜血之人。”
“传朕旨意,”
“所有在册的贪腐官员,一律革职,抄没家产,着其,告老还乡吧。”
不少官员暗自舒了口气,革职还乡,总好过人头落地。
太子夏侯钰站在前列,这次被清洗的,大多是二皇子夏侯琙的党羽,吏部张尚书这棵大树一倒,牵连出的盘根错节。这一下,朝中不知要空出多少肥缺,正是安插自己人的绝佳时机。
不远处的另一侧,三皇子夏侯显,同样心中盘算着该让哪些门生故吏去填补这些空缺。
“陛下,万万不可啊!”
李丞相再次躬身,“陛下圣明,严惩贪腐乃是正道。”
此番革职官员多达数百,遍及朝廷内外,若是尽数罢免,空出的职位之多,前所未有。朝廷运转,地方治理,恐将陷入停滞,一时也难以补齐啊!”
李丞相的话让,朝堂再度紧张起来,惩罚容易,善后却难。。
殿内众人心思各异之时,夏侯玄从队列中走出。
“父皇,儿臣以为,这是好事。”
众人循声望去。
“哦?老九,你有何高见?”
夏侯玄走到大殿中央,对着李丞相拱了拱手,才转向龙椅:“父皇,李丞相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儿臣以为,旧的零件坏了,与其修修补补,不如直接换一批新的。仓库里没货,那就开个新模具,重新生产就是。”
“开新模具?”
“正是。”
“天下之大,何愁无才?世家子弟能读书,寒门子弟的脑子也未必是石头。”
“过去选官,多为举荐,为世家把持。如今正好借此机会,在北夏全境,推行科举制度!”
“不论出身,不问门第,凡我北夏子民,皆可凭才学入仕。”
“如此,既解了官员空缺的燃眉之急,又能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打破世家垄断。这,是最高效的人才补充方案。”
“开科取士!”
太子夏侯钰和三皇子夏侯显,他们原本盘算着安插亲信,可若是开了科举,这些凭空多出来的官员,就不再是谁的门生故吏,而是天子门生!他们的如意算盘,被打得粉碎。
“好一个开科取士!”夏启凌一拍扶手。
“就依你所言!传旨,着礼部与吏部即刻筹备,三月之后,于夏都举行北夏首次恩科!广纳天下贤才!”
“父皇圣明!”夏侯玄躬身行礼。
“父皇,光换人还不够,得改流程,否则今日之弊,他日还会重演。”
“讲。”
“儿臣提议,仿照我北州城建司的监察制度,于朝廷成立‘督察司’。”
“此司独立于各部之外,直接对父皇您负责,专职巡查百官德行、考评政绩,权力如同我北州工程队的质检员,发现问题,即刻上报。”
“不止如此。”
“还应在各州,各县设立‘问政台’。每月固定一日,由地方主官亲自坐堂。”
“百姓可当面呈报冤屈,诉说疾苦。地方若有道路不通、沟渠堵塞、恶霸横行等事,皆可上达朝廷。”
“问政过程,由督察司官员现场记录,存档备考。若有官员推诿塞责,不作为者,百姓的状纸就是免他官职的凭证。这叫百姓反馈与末位淘汰。”
“百姓反馈?末位淘汰?”
“朕,准了!”
“督察司即刻成立,首任督察使,暂时由林仲兼任!问政台一事,着户部,吏部拟定章程,即日推行!”
处理完朝政,夏启凌的心情好了许多,他看向夏侯玄,“老九,想要什么赏赐?”
夏侯玄笑了笑:“父皇,儿臣不要赏赐。儿臣只有一个请求。”
“说吧。”
“要想富,先修路。儿臣想把北夏的路修起来。只是这修路,耗费巨大……”
夏启凌闻言,放声大笑“朕还以为你要什么。钱,现在国库最不缺的就是钱!”
“户部尚书!”
“臣在。”
“从昨日抄没的款项中,拨三千万两白银,交予北州王,专用于修建官道!沿途州县,必须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朕要让他修的路,比这些人的脸皮还厚,还结实!”
三千万两!
户部尚书张居廉,眼前一黑,这笔钱,快赶上国库过去两年的总收入了!
夏侯玄深深一揖:“儿臣,谢父皇。保证……保质保量,按时完工。”
早朝散去。
官员们,匆匆离开皇宫。而夏侯玄被王德福请到了御书房。
当他踏出御书房,天色已近正午。赵大牛焦急地等在宫门口,一见他出来,迎了上去。
“王爷,您可算出来了!怎么样,陛下没为难您吧?”
“为难?,我父皇,大方得很。”
一名官员骑着快马,神色慌张地奔向皇宫,在宫门前与夏侯玄一行人擦肩而过。
“王爷,那是什么人,火急火燎的?”
夏侯玄瞥了一眼,“还能有谁,吴国的人呗。”
一名禁军校尉快步赶来,在他面前行礼。
“启禀王爷,刚刚得到消息,吴国使团的车队已于半个时辰前,尽数撤离夏都,返回吴国。”
赵大牛一愣:“王爷,他们就这么走了?那路还修不修了?”
夏侯玄抬头看了看天,“他们走,说明吴国的国君,给了答案。”
“不修?那可由不得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