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县电视台的采访车就停在了红星村大棚外。
扛着摄像机的记者刚下车,就被满眼的绿意惊住——黄瓜藤顺着竹架爬得老高,顶花带刺的果实垂满枝头;西红柿架下,红色、粉色的果子缀在绿叶间,连空气里都飘着清甜的果香。
“林薇同志,咱们先从大棚种植技术聊起吧?”
记者举着话筒,镜头对准正在查看秋葵苗的林薇。
她放下手里的育苗盘,笑着指向旁边的滴灌管道:“您看这个,是咱们改良的滴灌系统,每株菜都能精准补水,比漫灌省水一半还多。而且咱们只用腐熟的羊粪、鸡粪当肥料,检测报告上都写着,零农药残留。”
陆衍这时扛着一捆黄板走过来,上面粘着不少蓟马和蚜虫。
“这是物理防虫的黄板,”他把黄板举到镜头前,“之前发现有蓟马,我们没用药,而是用糖醋液诱杀,再配合黄板,现在虫害基本控制住了。”
记者凑近拍摄黄板,忍不住赞道:“你们这技术既环保又实用,难怪蔬菜卖得这么好。”
正采访着,张大爷提着一篮刚摘的黄瓜走过来,见了摄像机也不怯场,对着话筒就说:“以前俺们种庄稼靠天吃饭,自从林丫头来了,搞大棚、教技术,现在俺们不仅能吃到新鲜菜,还能卖钱!上次超市来收菜,俺家一天就赚了五块多!”
说着,他递了根黄瓜给记者:“您尝尝,这味儿跟城里买的就是不一样!”
记者咬了一口,脆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连连点头。
这时,王翠花抱着一摞塑料膜从育苗棚出来,见镜头对着自己,脸有点红,却还是大声说:“俺以前跟林丫头拌过嘴,现在知道错了!这育苗棚的温度调控,都是林丫头教的,俺每天来这儿守着,就怕苗冻着。”
她指着棚里嫩绿的秋葵苗:“您看这苗,长得多精神,再过半个月就能移栽了!”
采访进行到一半,育苗棚突然传来玲子的喊声:“林薇姐!温度有点低,苗叶子都卷了!”
林薇和陆衍赶紧跑过去,只见棚里的温度计显示只有15c——秋葵苗最适温度得20c以上。
“赶紧把塑料膜再盖一层,”陆衍一边指挥村民搬膜,一边说,“我去拿炭火盆,用无烟炭升温,别熏着苗。”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拉塑料膜,有的找炭盆,连记者都帮忙递绳子。
不一会儿,育苗棚的温度就升了上来,卷叶的秋葵苗慢慢舒展开。
记者把这一幕拍下来,感慨道:“你们村的凝聚力真强,遇到问题大家一起上。”
林薇擦了擦汗:“都是为了大伙的事,劲往一处使,啥问题都能解决。”
中午,县一中食堂的李主任也赶来了,说是看了超市里的红星村蔬菜,特意来考察。
他跟着林薇走遍五个大棚,看了施肥记录和检测报告,当场拍板:“以后我们食堂的蔬菜就从你们村订!每周送三次,每次三百斤,价格按超市价再高两分!”
签完合同,李主任笑着说:“我们食堂注重健康,你们的有机蔬菜正好符合要求,以后要是能种点小油菜、菠菜,我们也全要!”
林薇赶紧应下:“您放心,我们下个月就扩建两个棚,专门种叶菜。”
傍晚,采访车走了,村民们围在大棚外,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电视播出后的样子。
陆衍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递给林薇:“这是我根据系统奖励的‘特色菜种植优化方案’改的,秋葵定植时加一层秸秆覆盖,能保墒还能防杂草。”
林薇翻开本子,上面画满了示意图,字迹工整又细致。
夕阳落在大棚的塑料膜上,映得整片菜地都泛着金光。
林薇靠在陆衍身边,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张大爷在给黄瓜藤绑绳,王翠花在育苗棚记录温度,玲子在整理刚摘的西红柿。
她轻声说:“你看,咱们的红星村,越来越有盼头了。”陆衍握紧她的手,笑着点头:“以后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