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红星队的村口就飘起了玉米粥的香气——王翠花早早支起灶台,大铁锅里的粥咕嘟冒泡,旁边摆着叠得整齐的玉米饼,见基建队的队员们扛着工具出来,赶紧舀了碗热粥递过去:“快趁热喝!今天要浇筑渠坝,费力气,多垫点肚子!”
林薇刚接过粥碗,陆衍就从自行车筐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两个煮鸡蛋,剥好一个递到她手里:“昨天跟公社供销社订的鸡蛋,给你补补,修渠盯着进度,别总忘了吃饭。”
他目光扫过她手腕上的手表,又叮嘱,“今天太阳大,手表别直晒,收工了我帮你擦擦。”
林薇咬了口鸡蛋,暖意在嘴里散开,笑着点头:“知道啦,你也别光顾着拉车,自己也吃点。对了,早上让张大爷去邻村竹编厂问竹筋的事,不知道咋样了,一会儿修渠间隙,咱去看看。”
“嗯,我已经跟张大爷约好了,十点在竹编厂门口碰面。”
陆衍说着,帮李二哥把抹平器扛上平板车,“昨天渠坝加固了一半,今天争取把剩下的加固完,再浇筑一层水泥,明天就能收尾了。”
队员们喝完粥,推着平板车往邻村走,路上遇到不少早起的乡亲,都笑着问修渠的进度,有人还塞来一把自家种的黄瓜:“给大伙解解渴,你们为邻村办事,也是为咱公社出力!”
到了邻村渠边,张队长已经带着几个村民在等着了,手里拿着刚编好的竹筐:“俺们想着你们浇筑水泥要装沙子,昨晚编了十几个竹筐,你们看看能用不?”
李二哥接过竹筐,掂量了掂量,结实得很:“太能用了!比俺们带的旧筐还结实,张队长,真是谢谢你们!”
“客气啥!”张队长摆摆手,“你们帮俺们修渠,俺们搭把手是应该的。昨天堵的暗沟一点没漏,俺们去浇水试了试,省了不少时间,乡亲们都夸你们红星基建队厉害!”
队员们立马开工,李二哥带着人拌水泥,按1:3的配比,沙子和水泥搅得均匀;张大爷指导队员把竹筋钉在渠坝边缘,每根竹筋间距一尺,钉得牢牢的;林薇则拿着抹子,时不时检查加固的渠坝,确保没有松动的地方。
邻村的村民也没闲着,有的帮着递水泥,有的帮着抬沙子,男女老少齐上阵,场面热闹又齐心。
十点一到,陆衍跟李二哥打了声招呼,就带着林薇往竹编厂走。
刚到厂门口,就见张大爷皱着眉站在那里,手里攥着空布兜:“别提了!厂老板说周建国昨天找过他,让他别给咱供竹筋,还说要是敢供,以后就不跟他合作了!俺好说歹说,他就只肯卖5斤,根本不够用!”
林薇心里早有准备,没慌:“张大爷,您别生气,5斤就先拿着,应急用。咱村里不是有不少乡亲会编竹筋吗?发动大伙一起编,用自家种的竹子,既不用花钱,还能赶得上进度——您经验足,教大伙选竹子、编竹筋的技巧,肯定没问题。”
张大爷眼睛一亮:“对呀!俺咋没想到这个!村里的竹子多的是,编竹筋的手艺不少人都会,俺这就回去召集乡亲,中午就能编出一批来!”
陆衍也点头:“我跟你一起回去,安排人砍竹子,选两年生的毛竹,编出来的竹筋结实。林薇,你在这盯着修渠,有啥情况随时跟我捎信。”
“放心吧!”林薇看着两人离开的背影,又看了看手里的5斤竹筋,转身往渠边走——虽然竹筋断供了,但有乡亲们帮忙,肯定能解决,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渠坝浇筑好,不能耽误邻村浇水。
中午歇工时,赵文山骑着自行车来了,车后座上绑着一摞物资:“这是刘婶让我送的咸菜和玉米饼,还有安全组要的记录册。对了,我刚才去公社送进度表,听书记跟干部们商量,说下个月可能要修乡卫生院的院墙,还要建两个抽水站,让各村报施工队,你们要不要提前准备下?”
林薇心里一动——系统说过有公社项目信息提前推送权限,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消息了。
她赶紧问:“书记没说具体要啥资质不?比如施工队的人数、技术要求啥的?”
“说了,要能熟练修渠、砌墙的,还要有安全记录,”
赵文山把记录册递给她,“我已经把咱基建队的施工记录、安全手册都整理好了,要是报上去,肯定能符合要求。不过,我好像看到周建国也去公社了,估计他也想抢这个项目。”
林薇点点头,心里有数了:“谢谢你,赵文山,记录册放这吧,晚上回去我跟陆衍商量下,明天就去公社报材料。乡卫生院的院墙和抽水站,要是能接下来,咱基建队的名声就彻底打响了。”
赵文山笑了笑:“应该的,现在咱都是基建队的人,为队里做事是应该的。对了,张大爷让我捎信,说乡亲们已经开始编竹筋了,下午就能送一批过来,让你们别担心。”
下午两点多,张大爷果然带着几个乡亲来了,手里扛着十几捆竹筋,都是刚编好的,泡过桐油,晾得半干:“俺们凑了二十多个人,编了一下午,够你们用到修完这渠了!以后要是缺,随时说,乡亲们再编!”
林薇赶紧让队员把竹筋搬过来,检查了下,竹筋粗细均匀,结实得很:“太好了!张大爷,乡亲们辛苦了!等修完这渠,俺们请大伙喝红薯粥!”
有了竹筋,浇筑进度快了不少。夕阳西下时,剩下的渠坝终于加固完,浇筑的水泥也抹得平整光滑,没有一点裂缝。
李二哥站在渠边,拍了拍水泥面,硬邦邦的:“成了!明天再浇一层薄水泥,养护两天,这渠就能正式用了!”
张队长看着修好的渠坝,激动得拉着陆衍的手:“太谢谢你们了!这渠修得比俺们预想的还好,以后浇地再也不用愁了!明天俺们杀只羊,好好犒劳大伙!”
往回走的路上,队员们都累得够呛,却个个精神头十足,聊着修完渠后的打算,有的说要编更多竹筋,有的说要准备报公社的项目。
林薇骑着自行车,跟在陆衍身边,手腕上的手表在夕阳下闪着光。
“乡卫生院的项目,咱明天一早就去报,”陆衍放慢车速,跟林薇说,“我已经让赵文山把材料整理好了,咱再跟书记说说咱修渠、盖校舍的经验,肯定能成。”
“嗯,”林薇点点头,“不过周建国也盯着呢,咱得提前准备,把安全记录、施工案例都整理详细点,让书记放心。对了,婚房的位置,咱选在渠边咋样?既能照看大棚,又能看着渠,以后忙起来也方便。”
陆衍眼睛一亮:“好!就按你说的来!明天报完项目,咱就去选地,争取下个月就开始盖,年底就能住进去。”
两人正说着,就见前面公社门口,一个蓝色工装的身影一闪而过——是周建国,他刚从公社出来,手里拿着一个信封,脸上带着得意的笑,显然是跟干部们谈完了。
看到林薇和陆衍,他脚步顿了顿,眼神阴鸷地扫了他们一眼,没说话,骑着自行车匆匆走了。
林薇心里一沉,知道周建国肯定在打项目的主意,说不定还说了他们的坏话。
陆衍握紧了车把,轻声说:“别理他,咱凭实力说话,不管他耍啥花样,咱都能应对。”
林薇点点头,看着周建国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身边的陆衍,心里格外踏实。
虽然前路有周建国的阻挠,但只要他们并肩作战,有基建队的齐心,有乡亲们的支持,就没有抢不到的项目,没有办不成的事。
回到村里时,王翠花已经熬好了红薯粥,香气飘满了村口。
队员们围坐在灶台边,喝着热粥,聊着今天的成果,笑声不断。
林薇和陆衍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暖意——这就是他们的“后花园”,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温暖互助的乡亲,有彼此陪伴的时光,就算有风雨,也能一起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