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堡之战”的碾压式胜利,如同在西北广袤的戈壁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冲击波远远超出了战场本身。西凉沙城城主慕容桀的被俘与其赖以自豪的坚城半日即陷,不仅让西北诸部闻风丧胆,更在寒川帝国内部引发了一场关于战争形态的深层思考。朝堂之上,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文武百官,很快被一个尖锐而现实的问题拉回了地面——如此高强度的科技化战争,其对后勤保障的需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量级。
这场反思,始于一次针对黑石堡战役的战后复盘会议。大将军郑知远意气风发地汇报完战果后,户部尚书王玄策却眉头紧锁地呈上了一本厚厚的账册。
“陛下,诸位同僚,”王玄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黑石堡一役,我军伤亡轻微,战果辉煌,然……此战所耗,亦堪称空前。”他翻开账册,一项项念出,“‘雷霆车’特制开花弹三百枚,几乎耗尽工造司两月之储备;随军火药、铳弹、箭矢消耗巨大;五千精锐人马远程奔袭,人吃马嚼,粮草辎重转运,征用民夫逾万,骡马数千,沿途驿站补给压力骤增……仅是维持前线将士一日三餐的热食,便需一支庞大的后勤队伍日夜不休。”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林牧之身上,语气沉重:“陛下,此战规模尚属中等,若未来应对更大规模、更远距离的战事,依现有后勤体系,臣……恐难以为继。锋利的刀刃,若没有强健的手臂持续挥动,终将卷刃。”
王玄策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武器优势中的将领们。郑知远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无法忽视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他回想起攻打黑石堡时,虽攻势如潮,但后方粮车和弹药补给队在山路上蹒跚前行的景象,若非西凉军溃败太快,一旦战事陷入胶着,后果不堪设想。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也陷入了沉思。他专注于打造最锋利的矛,却未曾仔细想过如何确保这柄矛能持续不断地刺出。“王尚书所言极是。‘雷霆车’虽利,然其弹药制作繁复,运输笨重,对道路要求极高。此次作战,已有两架‘雷霆车’因山路颠簸导致关键部件受损,若非随军工匠及时修复,险些误了战机。”
御书房内一时寂静。林牧之用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目光深邃。他看到了问题的核心:寒川的战争机器,前端(武器装备)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科技革命”,但支撑这台机器运转的后端(后勤保障),却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人力、畜力和经验,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代差”和“脱节”。 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巨大的战略风险。
“诸卿,”林牧之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王爱卿今日所奏,乃金玉良言,警世钟声!我寒川科技兴邦,锻造了无坚不摧的利剑,然,若剑鞘腐朽,运剑之臂乏力,则利剑亦与废铁无异!后勤,乃战争之命脉,科技之根基,绝不能成为我寒川争霸天下的短板!”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寒川疆域图前,手指划过漫长的边境线和可能用兵的遥远区域,决然道:“故而,朕决定,即刻启动一场不亚于军工革命的‘后勤科技革命’!要将格物之智、工匠之巧,同样应用于粮秣转运、物资管理、医疗保障之中,打造一支能与我科技强军相匹配的‘现代化’后勤体系!”
一场旨在彻底革新后勤保障模式的宏大工程,在林牧之的亲自督导下,迅速铺开。其核心是将标准化、机械化、系统化管理理念,深度融入后勤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是“标准化”的全面推行。
在王玄策和陈烁的联合主导下,工造司与户部通力合作,制定了前所未有的 《寒川军需物资制式标准》 。从装运粮草的可拆卸标准木箱(取代大小不一的麻袋和箩筐,便于堆叠、计数和装卸),到盛放火药、铳弹的防潮防撞密封金属筒,再到伤员担架的统一规格和快速折叠结构,甚至军锅、水壶的尺寸容量,都实现了严格统一。“让每一粒米、每一颗弹,都有其固定的‘家’!”王玄策在标准颁布仪式上如此强调。这看似繁琐的规定,却极大地提升了清点、储存和转运的效率。
其次,是运输工具与方式的革新。
陈烁带领工造司的精英,成立了“后勤机械攻关组”。他们不再满足于改良马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高效的方式。一是大力改良和推广四轮重型货运马车,采用更坚固的钢制轴承和缓冲更好的弹簧,载重量和稳定性远超传统两轮车;二是开凿运河,发展内河航运,在重要战略方向规划建设人工水道,利用船只大规模、低成本运输大宗物资;最令人惊叹的是,陈烁根据古籍记载和民间智慧,大胆提出了 “飞鸢传书,索道运粮” 的设想——在地势险峻、车辆难行的山区,尝试建立由绞盘驱动的高空索道系统,用于快速运送少量急需物资或传递情报。虽然初期试验故障频出,却展现了突破地形限制的惊人潜力。
再者,是后勤管理的“信息化”雏形与医疗保障的升级。
户部开发了一套更精细的物资编码与账簿管理系统,要求各仓库、转运站定期上报库存明细,试图实现对物资流向的初步追踪。华棠的药石司则全力扩大磺胺、海霖素等军用药物的生产,并推广其使用;同时,她主持编纂了《野战急救手册》,规范了从止血包扎到骨折固定的标准流程,并大量培训随军医官和卫生员,还尝试建立分级后送体系,力求让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这场后勤革命的初步检验,来得很快。
半年后,寒川西北边境的另一个附庸部落遭到流窜的马贼大规模袭击,请求寒川出兵清剿。这股马贼盘踞在风鸣峡谷深处一处险要的山寨,易守难攻。林牧之认为这是检验新后勤体系的绝佳机会,命郑知远率三千人马,携带部分新式后勤装备,前往征剿。
这一次,郑知远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体验。出征时,粮草弹药不再是杂乱堆积,而是整齐码放在标准箱中,装车效率倍增。行军途中,改良的重型马车在山路上表现稳定,减少了颠簸带来的损耗。在峡谷外设立前进基地后,通过初步建立的索道系统,仅用少量人力,就将急需的箭矢和药品运上了陡峭的侧翼高地,为发起突袭创造了条件。随军的标准化医疗帐篷和经过培训的卫生员,在清剿战斗中有条不紊地救治伤员,效率远胜以往。
虽然新系统仍显稚嫩,索道因天气原因中断过一次,新的账簿系统也因前线军官不习惯而出现些许混乱,但整体保障能力已远超从前。郑知远在指挥作战时,第一次不必为弹药匮乏或伤员救治不及时而分心。战斗顺利结束后,这位老将感慨地对王玄策和陈烁说:“王尚书,陈大人,老夫以往只知前线拼杀,今日方知,这后方安稳,粮弹无忧,竟比多三千精兵还要紧! 这新式的箱子和马车,真是好东西!”
王玄策抚须微笑:“郑将军过奖。此乃陛下圣明,亦是格物致知之功。后勤之事,琐碎却关乎大局。”
陈烁则望着正在收拢的索道,目光坚定:“这才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要让补给线像人体的血脉一样,畅通无阻,精准送达。”
消息传回,林牧之大为欣慰。他在朝会上对群臣说:“黑石堡之战,我寒川亮出了锋利的爪牙;风鸣峡谷清剿,则初步展现了我强健的筋骨与血脉。爪牙之利,固然可畏;筋骨之强,方为持久之道! 此次后勤革新,其意义,不亚于再造十艘‘龙吟’战舰!”
他随即下令,将后勤体系建设提升至与军工研发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要求王玄策和陈烁继续深化合作,并鼓励格致学院开设后勤管理相关的学科。
寒川的“后勤科技革命”,虽然起步艰难,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标志着寒川的强国之路,开始从单纯追求攻击力的“矛”,转向追求包括持续力、恢复力在内的综合体系优势。这支正在被科技全面武装起来的军队,不仅拥有了更锋利的剑,也开始编织更坚固的盾和更高效的补给线,为其即将到来的大规模“铁血争霸”,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但方向已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