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守护体系的建立与成功实践,如同为寒川的科技大厦浇筑了最坚固的基石,使其在面对外部渗透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韧性与反击能力。然而,林牧之与他的智囊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威胁,并非仅仅来自技术窃取这类“暗战”。当寒川的科技产品、工业标准、乃至格物之学,随着贸易与交流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周边区域乃至更遥远的国度时,一种更高维度、更为根本性的竞争悄然浮现——这不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关于规则制定权、发展路径主导权、乃至文明话语权的争夺。一场不见硝烟,却关乎未来百年气运的 “科技霸权之战” ,已悄然拉开序幕。
这场战争的第一个战场,出乎意料地发生在看似平淡无奇的 “度量衡” 领域。
寒川工造总局,凭借其强大的标准化生产能力,其制定的 “寒川尺”、“寒川斤”、“寒川升” 等度量单位,因其精确和易于复现,早已在帝国境内及周边藩属国成为主流。然而,奥伦特帝国的回访使团在贸易谈判中,却明确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寒川在双边贸易及技术合作中,采纳奥伦特帝国通行的 “奥尺”、“奥磅”、“奥加仑” 等度量单位体系。其理由冠冕堂皇:奥伦特的单位体系基于“更科学的自然常数”(如将某特定金属棒在一定温度下的长度定为一标准尺),且其商船遍布四海,使用其标准更“利于国际通商”。
这一要求,被迅速呈报至御前。御书房内,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户部尚书王玄策首先从实用角度分析:“陛下,奥伦特此议,看似为了方便,实则包藏祸心。若我采纳其度量衡,则我所有工坊产出、技术图纸、乃至学术着作,皆需以其为准。长此以往,我寒川标准必将被边缘化,我国内诸多产业亦需调整,耗费巨大。此乃温水煮蛙之策,意在掌控贸易与技术交流的基准话语权!”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的反应更为激烈,他几乎是从座位上弹了起来,情绪激动:“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度量衡绝非小事,乃格物之基,工业之魂!我寒川尺、斤、升,乃是我千万工匠、学者多年实践摸索而出,与我国之材料特性、工艺习惯、乃至算学体系浑然一体!若改用奥伦特标准,则我所有机械设计、配方比例、建筑规制皆需推倒重来!此非仅为便利,实为逼我放弃自身技术体系之根脉!其心可诛!”
大将军郑知远虽对具体技术不甚了了,但也嗅到了其中的危险气息,皱眉道:“这奥伦特人,好生狡诈!战场上占不到便宜,便来耍这等阴招!若连尺子、秤砣都要用他们的,将来打起仗来,我造个炮弹,岂不还要先按他们的尺码换算?岂有此理!”
情报司主官皇甫嵩阴恻恻地补充了关键信息:“陛下,据报,奥伦特正以其强大的海运贸易为依托,向其势力范围内的城邦大力推广其度量衡体系,并给予采用者贸易优惠。其志,恐在建立一套由其主导的‘天下通法’。”
林牧之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他看到的,远不止是尺和斤的差异。这是一场关于 “标准” 的战争。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未来技术发展、工业生产和全球贸易的主导权和解释权。这比争夺一两项具体技术,影响更为深远。
“诸卿所言,皆切中要害。”林牧之缓缓开口,目光锐利,“奥伦特此请,非为便利,实为争霸!争的是这未来天下的规矩由谁来定!今日让一寸,明日他便敢要一尺!此事,绝无妥协余地!”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决然道:“然,拒之门外,亦非上策。彼既出招,我当迎战!此战,我寒川不仅要守,更要攻!”
“旨意如下:”
“一、坚决扞卫主权标准。 王玄策、陈烁,你二人联名照会奥伦特使团,明确告知:寒川帝国之度量衡,乃国之重器,关乎社稷民生,绝无更改可能。双边贸易,可设换算比例,但原始标准,必须以我为准!”
“二、主动推广,争夺影响。 即日起,凡与我寒川有贸易往来、技术合作之邦国、部落,其购买我器物、引进我技术,必须优先使用并逐步接纳寒川度量衡标准!我可派遣专人指导,甚至援助其建立标准器校核体系。将此作为深化合作的先决条件!”
“三、彰显优势,以理服人。 陈烁,你工造司与格致学院需组织人力,撰写论着,从科学性、实用性、与自然常数的关联性等多方面,系统论证我寒川度量衡体系之优越性!要在学术层面,与奥伦特标准一较高下!”
“四、建立联盟,共抗霸权。 皇甫嵩、王玄策,你二人需暗中联络那些对奥伦特经济扩张心存忌惮的势力,构建一个以寒川标准为核心的 ‘技术-贸易圈’ ,共享标准,互通有无,对抗奥伦特的标准垄断企图!”
一场围绕“尺与秤”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
寒川的回应,强硬而迅速。奥伦特使团接到照会后,其主使阿尔贝托爵士面色铁青,意识到寒川绝非易与之辈。贸易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寒川的“标准推广”行动迅速展开。陈烁亲自带队,前往与寒川关系密切的西凉沙城(虽曾有龃龉,但技术依赖加深)和几个东海城邦,举办“寒川工业标准宣介会”。会上,他不仅展示寒川标准下的精密仪器,更请当地工匠现场体验,证明其易于掌握、精度可靠。寒川的商队也得到指令,对坚持使用寒川标准的客户给予价格优惠和技术支持。
在学术层面,格致学院的学者们奋笔疾书,从数学角度论证寒川尺与圆周率的简洁关系,从物理角度说明寒川斤与特定体积纯水重量的内在联系,力图在理论上构建寒川标准的“科学性”与“正统性”。
奥伦特方面也不甘示弱,利用其更广泛的贸易网络和学术影响力,四处宣扬其标准的“普适性”与“先进性”,贬低寒川标准为“区域性的、经验的”产物。双方在各大贸易集市、学术聚会乃至外交场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舆论战和标准拉锯战。
这场较量,看似抽象,实则刀刀见骨。一个西域小邦,因同时与寒川和奥伦特贸易,被迫准备两套完全不同的度量工具,不胜其烦,其国君无奈道:“这哪是尺子,分明是两大帝国的权杖!”
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一次关于新型纺织机械的技术转让谈判中。寒川工造司推出了一款效率极高的新式织机,但明确要求采用寒川标准制造和操作。几个原本倾向于奥伦特标准的沿海城邦,在评估了织机的巨大效益后,最终选择了接受寒川标准。此举产生了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势力开始意识到,紧跟寒川的技术步伐,就意味着能更快地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其标准也随之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
林牧之在听取阶段性汇报后,对重臣们说:“此‘标准之战’的实质,是发展模式之争,是未来秩序之争。奥伦特欲以其旧有霸权,框定天下;而我寒川,则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切实的发展效益,开辟新路。得道多助,我之路,方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康庄大道!”
最终,奥伦特帝国见寒川态度坚决,且其标准在东亚区域已形成事实上的优势,不得不暂时搁置了强制推广其度量衡的企图,默认了在东亚贸易中寒川标准的主导地位。这场科技霸权之战的第一回合,以寒川的胜利告终。
然而,林牧之等人深知,这仅仅是开始。随着寒川的蒸汽铁甲舰驶向深蓝,随着“跃迁计划”的成果逐步显现,更激烈的霸权争夺,必将在更广阔的领域上演。寒川已经证明,它不仅有勇气迎接刀光剑影的挑战,更有智慧与决心,去赢得这场关乎文明未来的、无声的世纪之战。科技兴邦的征程,由此进入了争夺全球规则制定权的更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