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的通讯网络在烽火、信鸽与密码的支撑下日渐灵敏,政令军情得以加速流转。然而,一条高效的信息神经,需要同样强健的“血管”来输送赖以生存的“血液”——物资。随着寒川工业心脏的强劲搏动和军事躯干的日益雄壮,其对“血液”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原有的、极度落后的运输体系,已然成为了制约发展的致命栓塞。
“宝山”煤矿与铁矿的发现,是寒川工业的命脉所在。然而,连接矿场与麒麟工业区的“黑血之路”,却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噩梦。崎岖的山道上,成千上万的民夫和驮马,如同蝼蚁般,日夜不停地背负、拉拽着沉重的矿石与焦炭。效率低下,损耗惊人。雨季道路泥泞,车马陷溺,运输断绝;冬季风雪封山,补给困难,工坊面临断炊之危。运送一车煤到工业区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几乎与其价值相当。
“主公,昨日又有三辆运煤车倾覆山涧,人畜俱损!”苏婉清捧着损耗报告,声音沉重,“‘黑血之路’,名副其实,是以人命与血汗铺就!长此以往,恐矿虽富,亦难为用!”
军工生产同样受制于此。“雷火”步枪的零件需要从各个专业化工坊汇集至总装线,笨重的炮坯需要从铸造场运往镗孔坊。依靠人抬肩扛、牛车慢行,周转缓慢,严重拖累了产能。一旦战事爆发,大军开拔,粮草辎重的转运更是浩大工程,机动性极差。
林牧之站在沙盘前,看着那条象征“黑血之路”的蜿蜒细线,眉头紧锁。他能想象到那条路上弥漫的尘土、汗水与血腥气。寒川空有炼钢锻铳之能,若物资流通的“最后一里路”始终如此原始低效,那么所有的工业成就都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因补给不畅而功亏一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牧之沉声道,“我寒川可造利刃,可炼精钢,岂能困于这运输之窘境?必须彻底革新我寒川之运输体系!”
一场旨在提升运输能力的攻坚战再次打响。然而,在这个时代,没有内燃机,没有电力,寒川所能依赖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源,依然是畜力(主要是牛、马、骡)和原始机械(杠杆、滑轮、轮轴)。革新之路,在于如何将现有的畜力与机械智慧进行极致优化和高效组合。
重任落在了工造总局的肩上。禽滑略召集了木工、铁匠、绳索匠等各行工匠,成立了“运输器械改良坊”。他们的目标并非发明什么超越时代的产物,而是针对现有运输工具的痛点,进行系统性、实用性的改进。
一、 车辆的革命:从两轮到四轮。
寒川乃至整个时代,主力运输车辆仍是简陋的两轮牛车或马车。载重小,稳定性差,转向不便,尤其不适合崎岖山路和长途重载。
? 四轮货车:禽滑略力排众议,主导设计重型四轮货运马车。关键突破在于引入了转向架(前轮轴可绕枢轴转动),使得长车身在弯道得以灵活转向。车轮采用铁箍包边,增加耐磨性;车轴采用寒川自产的优质轴承钢,并尝试涂抹动物油脂润滑,显着降低了摩擦阻力。
? 标准化与模块化:不同用途的车辆(运煤车、粮草车、器械车)制定标准尺寸,关键部件如车轮、车轴实现互换,便于大规模制造和战场快速维修。
二、 挽具的进化:解放畜力。
传统的轭式挽具压在牲畜肩胛骨上,严重影响发力且易造成损伤。
? 胸带式挽具:工匠们根据缴获的北狄马具和古籍记载,改良出了更合理的胸带挽具,将受力点转移到马匹强壮的胸肌上,使得同样一匹马,拉力可提升近一倍,且不易疲劳。这一看似微小的改进,对运输效率的提升是革命性的。
三、 道路的整修与辅助机械。
“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被高度重视。
? 道路标准化:王玄策主持,对主要官道,尤其是“宝山路”进行拓宽、取直、夯实,并在陡坡处铺设碎石。设立养路队,定期维护。
? 简单机械的应用:在坡度特别大的路段,修建之字形盘山路以减少坡度;在矿坑内,推广使用木制轨道和矿车,极大提升了矿石从坑底到地面的运输效率;在码头和工坊,大量使用滑轮组和绞盘用于装卸重物,节省人力。
四、 畜力的管理与优化。
苏婉清负责建立了一套更科学的畜力管理体系:
? 建立官营马场、牛场:优选健壮品种,进行繁殖,保障牲畜供应。
? 标准化饲养与轮换:规定饲料配比,实行牲畜轮换休息制度,避免过度使用。
? 设立驿站系统:在主要运输干线上设立驿站,提供草料、饮水、更换疲惫的牲畜,确保长途运输的持续性。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新式四轮马车造价高昂,转向机构在初期故障频发;胸带挽具的推广遭到习惯旧方式的车夫抵制;修路工程耗费巨大人力,引起民怨。但林牧之态度坚决,投入大量资源,强制推行改良。
成效,在艰难中逐步显现。
当第一批经过改良的重型四轮马车,套着胸带挽具,由两匹健骡牵引,轻松载着相当于旧式牛车三倍重量的煤炭,平稳地行驶在整修过的“宝山路”上时,所有目睹者都感到了震撼。
“宝山”至工业区的煤炭日运输量,在车辆、挽具、道路综合改进下,提升了近五成,而人畜的疲劳度反而下降。
工坊区内,物料周转速度加快,流水线等待时间减少。
军队的辎重车队,载重和机动性也有了明显改善。
然而,真正的考验来自一次实战后勤压力测试。
郑知远计划对边境一处狄虏据点发动一次中等规模的清剿行动,需要快速运送大量弹药、粮草和一门“寒川一式”轻炮至前线。此次任务,完全交由装备了新式运输工具的后勤营执行。
结果令人惊喜:车队提前半日抵达预设阵地,弹药粮草完好无损,火炮架设迅速,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郑知远在战报中特别提到:“新式车驾,坚稳迅捷,于我军机动助力良多!”
林牧之亲临运输改良坊,视察了新下线的各种车辆和器械。他抚摸着那坚固的车轮和灵活的转向架,对禽滑略和苏婉清说道:
“此虽无硝烟之战,然其功,不亚于破一劲敌!物流之畅,乃国力之脉!此车此路,所载非仅货物,乃寒川之生机与希望!”
“然,此尚为人畜之力之极致,终有穷时。”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远方,“待他日,‘火蒸之力’有成,或可造出不食草料、力大无穷之铁马,拖拽千百倍之重物,日行千里…那方是运输之真正革命!”
“传令:嘉奖所有有功匠人!运输改良,永无止境,需持续精进!”
寒川在畜力与原始机械运输领域的系统性优化,虽未带来颠覆性突破,却实实在在地打通了经济的“任督二脉”。它是一次立足现实、挖掘潜力的典范,将现有技术运用到了极致,为寒川的工业化和军事行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后勤保障。这条布满车辙与蹄印的道路,虽然依旧艰辛,却因智慧与汗水的浇灌,而变得愈发坚实宽广,默默地支撑着寒川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