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年,十一月。陕西,延安府。
黄土高原上,寒风卷着黄沙,遮天蔽日。 路边的枯树皮都被啃光了,偶尔能看到几具倒在路边的尸体,瘦得只剩下一层皮包骨头。野狗红着眼睛在尸体旁转悠,却不敢下嘴——因为后面还有更饿的人在盯着。
王二(起义首领)正带着几百个饥民,围在一座地主的大院外。 “开门!不开门就烧了!” 他们手里拿着削尖的木棍和农具,眼中闪烁着绝望的绿光。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铜锣声。 “咣——!咣——!”
“乡亲们!都别抢了!” 一个大嗓门在风沙中响起。 只见官道上,来了一支奇怪的车队。没有打官府的旗号,而是挂着一面黑底金字的旗帜: 【大明格物院招工局】
车队停下,几十口大铁锅一字排开。 锅盖掀开,白色的蒸汽腾空而起。 那是稠粥!真正的、插筷子不倒的稠粥!而且里面竟然还飘着几片油渣!
那香味,对于这些已经吃了几个月观音土的人来说,简直比迷魂药还猛烈。 原本要攻打地主大院的饥民们,瞬间扔下了手里的木棍,疯了一样向车队涌去。
“别抢!都有!排队!” 孙得胜带着一队全副武装的神机新军(此时已换装了新式击发枪),鸣枪示警。 “砰!” 枪声震慑住了人群。
“听好了!” 孙得胜站在粮车上,举着铁皮喇叭: “我们是京城李大人派来的!不抓人,不杀人,只招工!” “凡是愿意跟我们去京城修路、挖煤的,管饱!管住!到了地方还发工钱!” “不愿意去的,领一碗粥滚蛋!” “想捣乱的……” 他指了指身后那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 “问问爷手里的枪答不答应!”
人群中,一个身材高大、满脸络腮胡的汉子(李自成,此时还是个驿卒,因裁撤驿站失业)挤了出来。 他看着那锅粥,又看了看那些精锐的士兵。 “官爷,管饱是真的吗?去了京城,真给银子?”
“废话!” 孙得胜扔给他一个杂粮馒头,“李大人什么时候骗过人?吃饱了有力气,就去那边按手印,签契约!”
李自成接过馒头,狠狠咬了一口。 真香。 他看了一眼身后那些快要饿死的乡亲,又看了一眼远处王二那帮还在犹豫的“反贼”。
“我签!” 李自成大步走过去,在卖身契(劳务合同)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无数饥民涌了上来,争先恐后地按下手印。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工业革命,不知道什么是资本剥削。 他们只知道,跟着这个叫李苏的人走,有饭吃,能活命。
远处,王二看着自己手下的人一个个跑去喝粥、按手印,最后只剩下几个老弱病残。 那场还没开始的起义,就在这浓郁的米粥香气中,烟消云散了。
……
半个月后。京西铁路工地。
一列列冒着黑烟的火车(货运专列),拉着成千上万名从陕西运来的“新工人”,抵达了这里。 他们看着那高耸入云的烟囱,看着那自动行走的钢铁巨兽,眼中满是敬畏。
李苏站在高岗上,看着这源源不断涌入的劳动力。 “大人,这帮人……真的能用吗?”宋应星有些担心,“他们野性难驯啊。”
“饿过的人,最听话。” 李苏淡淡说道: “只要给他们一口饭,他们就会是最勤恳的工人,也会是最凶猛的士兵。”
他转身,看向那座正在扩建的兵工厂。 “长庚,产量可以翻倍了。” “有了这些人,我们的枪炮,将淹没整个辽东。”
风雪中,大明的工业机器,吞噬着流民的血肉,开始加速运转。 而在遥远的北方,皇太极还不知道,他即将面对的,是怎样一个被彻底动员起来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