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十四年(公元275年)夏,南中政权在“北伐之议”后,进入了紧张的全面备战状态。北疆姜维获得“临机专断”之权后,连续发动数次精悍出击,虽未突破晋军主防线,但成功夺取了鹰愁涧外围数处险要据点,将战线前推了十余里,汉军士气大振。然而随着战事深入,一个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愈发凸显:南中偏居西南一隅,与北伐的首要目标——收复蜀地旧都成都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后勤补给线漫长而脆弱。若长期以永昌为北伐基地,劳师袭远,事倍功半。能否以及如何将战略重心北移,在更靠近前线、更富庶的蜀地旧土建立前进基地,成为决定北伐成败的关键。这一核心战略抉择,如同迷雾中的灯塔,指引着南汉政权未来的方向。
这一日,永昌不韦城王府密室,一场决定国运的最高军机会议悄然举行。与会者仅有皇帝刘禅、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四人。室内气氛凝重,案头铺开的巨幅舆图上,已被朱笔勾勒出数条箭头,皆从南中指向北方的蜀地。
霍弋首先禀报,声音带着急切:“陛下,殿下,卫将军!大将军近日军报言,虽前线捷报频传,然粮秣军械转运自永昌,途经牂柯、越嶲险峻山道,耗时逾月,损耗三成!长此以往,大军锐气必为后勤所累!大将军建言,若不能尽快在蜀地获得立足之地,则北伐终将难以为继!”
刘谌指着地图上蜀郡的位置,忧心忡忡:“成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晋将张弘、皇甫晏等拥重兵驻守,城高池深。我大军若倾力攻成都,则永昌空虚;若分兵,则力有不逮。如之奈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卫将军诸葛瞻身上。他凝视着地图,目光从南中的永昌、牂柯,扫过晋国控制的越嶲、朱提、江阳,最终落在蜀郡成都上,沉默良久。这已不是战术问题,而是关乎政权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战略抉择。
刘禅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决绝:“卫将军,迁延日久,非为良策。姜维在前方浴血,后勤乃生命所系。朕日夜思之,困守南中,终非了局。北伐还都,光复蜀汉,乃先帝遗志,亦是我辈不容推卸之责。该如何落子,方不致满盘皆输?今日之议,需定下根本大计。”
诸葛瞻缓缓抬头,目光锐利如鹰隼,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牂柯郡北部与晋国益州郡交界的一片区域,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圣明,殿下、霍将军所虑极是。瞻日夜思忖,以为我朝未来数年之根本大计,当明确为‘立足南中,经营牂柯,北图越嶲,还定成都’!”
他详细阐释了这一系统性战略规划:
“其一,巩固南中根本。” 他首先强调根基,“永昌、楪榆乃我朝起家之地,绝不可动摇。命大司农张质、秘书令郤正继续深耕内政,保障粮盐、军械、财赋之稳定产出,此为北伐之基石。”
“其二,全力经营牂柯,以为前进基地。” 这是战略重心转移的关键一步,“牂柯郡地处要冲,北接晋益州,东连吴交州,且土地较永昌更为开阔,物产较丰。升牂柯郡为‘都督区’,由霍弋将军兼任牂柯都督,总揽军政。加大移民实边,扩充军屯,将牂柯建设为北伐之前进枢纽与后勤总站。今后北线粮秣物资,可先集中于牂柯,再北运,缩短补给线。”
“其三,伺机北图越嶲,打通入蜀通道。” 这是实现战略突破的核心,“越嶲郡乃南中入蜀之门户,晋军守备相对薄弱。命靖安司张嶷,加强对越嶲地区的情报渗透,策反当地豪帅、夷部,如斯都耆帅李承等,绘制详图。命大将军在北线保持压力的同时,秘密筹备一支精锐偏师,待时机成熟,即可从牂柯北上,奇袭越嶲,夺取这一战略要地,打通进入蜀地的南线通道!”
“其四,还定成都,克复旧都。” 他指明最终目标,“一旦夺取越嶲,我军便可沿灵关道北上,威胁蜀郡南部。届时,可令姜维主力自北线鹰愁涧加大压力,牵制晋军主力于剑阁、涪城一线;我南线大军则自越嶲出奇兵,直插蜀郡腹地,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即便不能一举攻克成都,亦可在蜀地站稳脚跟,获取更广阔的土地、人口与资源,使北伐真正获得可持续之力!”
诸葛瞻的定策,高屋建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从固本、前出、突破到最终目标的战略路径,将看似遥不可及的“还定成都”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阶段性任务。
刘禅听罢,眼中精光爆射,击节赞叹:“善!大善!卫将军此策,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真乃老成谋国之道!‘麒麟定策’,名至实归!便依此议,为我朝未来十年之国策!” 刘谌、霍弋亦振奋不已,深感前途明朗。
然而,定策易,行策难。就在“麒麟定策”颁布,霍弋移镇牂柯,全力经营之际,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挑战一:晋国警觉。 晋益州刺史张弘察觉南中异动,特别是牂柯方向的屯垦与军事建设,加强了南部防务,并派王富等率军巡边,给奇袭越嶲的计划增加了难度。
挑战二:东吴掣肘。 吴主孙皓闻讯,担心南中坐大,对其交州构成威胁,命交州刺史陶璜加强边境戒备,并暗中支援与南中不睦的夷部,制造摩擦。
挑战三:内部疲态。 连续数年的高压备战,使南中军民渐显疲态,物资消耗巨大,部分官员对“麒麟定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渴望速胜。
面对挑战,诸葛瞻展现了卓越的战略定力与执行力:
- 强化谍报: 命张嶷的靖安司加大对越嶲、江阳等地的渗透,重金收买晋军低阶军官及当地豪强,绘制了极其详尽的越嶲山川险要、兵力部署图。
- 外交周旋: 遣能言善辩之使再赴东吴,重申“共抗强晋”之意,并开放部分边境贸易利诱,暂时稳住了东南方向。
- 内政激励: 奏请刘禅颁布《劝农令》、《励士诏》,减免赋税,厚赏军功,并由郤正组织宣讲“麒麟定策”之深远意义,凝聚人心。
至章武十四年秋,在诸葛瞻的统筹下,“麒麟定策”初步取得成效:牂柯都督府已成规模,囤积了大量粮草;对越嶲的情报掌握日益精准;北线姜维继续施加压力。一次小规模的试探性行动中,霍弋麾下精锐成功突袭了越嶲南部一处晋军哨所,俘获晋军司马爰邵,经审讯获得了宝贵情报。
刘禅在听取捷报后,于内殿对诸葛瞻感慨道:“昔日丞相《隆中对》定三分天下,今朝卫将军‘麒麟策’谋光复汉室。朕得卿等,实乃天佑大汉!” 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信任。
“麒麟定策”的制定与初步实施,标志着南中政权从生存阶段正式迈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它如同一盏明灯,为北伐事业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尽管前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但一个目标明确、步伐坚定的南汉政权,已然在西南边陲昂首屹立,其目光,已穿越千山万水,牢牢锁定在那魂牵梦绕的成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