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谁在跟踪他。
李鹏飞回到宿舍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鲁培。
“这不是巧合。”鲁培得知后严肃地说道,“有人不想让你查下去。”
“李鹏飞,我建议向学校报告。”
但李鹏飞拒绝了,“打草惊蛇不如引蛇出洞。”
他们设下一个局:李鹏飞故意在研究小组里透露已经找到了关键证据,并谎称将于周五晚上在实验室进行最终比对。
周五晚上,实验室外布下了天罗地网。陈教授协调了校保安队,罗校长还请来了两名便衣警察。
这一刻,大家都屏息凝神,等待不速之客的到来。
然而直到午夜,什么也没有发生。就在大家以为计划失败时,李鹏飞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
“停止调查,否则你会后悔的。”
信号追踪显示发送位置就在校园内,但具体位置无法确定。
这次明目张胆的威胁,反而让李鹏飞更加确信,这桩十年前的旧案背后,隐藏着至今仍然令人恐惧的秘密。
随后的调查中,李鹏飞将注意力转向了当年办案的警方人员。在一个被忽略的访谈记录中,他发现了一个矛盾之处:一位参与现场勘查的技术员在报告中提到了,一把“疑似凶器”的刀具,但在最终的证据清单中,这件物品却神秘消失了。
更令人疑惑的是,这位技术员在案发后不久就辞职离开了警队,从此音信全无。
“找到这个人,或许就能找到突破口。”李鹏飞对陈教授说道。
音信全无的人,调查此时陷入了僵局。就在李鹏飞为此苦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打乱了他的节奏。
研究生中期考核即将开始,这次考核不仅关乎学业评价,还将决定谁能参与学院与FbI的交流项目。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试、现场勘查和模拟案件推理三个部分。
李鹏飞不得不暂时放下悬案调查,投入紧张的备考中。
鲁培把自己整理的复习资料完整地分享给了李鹏飞,并开玩笑道,“我只是不想赢得太轻松。”
并对李鹏飞说道,“犯罪心理学的知识体系,陈教授特别喜欢考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你这里需要再强化一下。”
考核日那天,模拟案件推理环节抽到的题目让李鹏飞心头一震——案情设置与十年前的“雨夜谋杀案”惊人地相似。
李鹏飞深吸一口气,知道这绝非巧合。他看向评委席上的陈教授,后者微微点头示意。
在案例分析中,李鹏飞不仅精准地指出了作案手法和嫌疑人特征,还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当年未被重视的可能性:真凶可能是具备法医知识的人,因此才能完美地规避了所有明显的证据遗留。
考核结束后,陈教授特意留下主角:“今天的表现很精彩。你知道为什么题目会这么设置吗?”
李鹏飞摇了摇头。
“因为当年办案组内部确实有过类似推测,但缺乏证据支持,最后不了了之。”陈教授语气沉重,“我希望你能找到我们当年没能找到的证据。”
当晚,李鹏飞收到一个匿名包裹,里面是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寄件人没有留下任何信息。
日记的主人似乎是当年警局的一名文员,记录了大量日常工作琐事。但在案发前后的记录中,李鹏飞发现了一段令人震惊的文字:
“今天看到他慌慌张张地从证物室出来,手里拿着那个装刀的袋子。他说是去做复查,但眼神躲闪得很。要不要报告呢?毕竟他是……”
日记到这里戛然而止,后续几页被粗暴地撕掉了。
李鹏飞的心跳加速。
他仔细检查日记本,在装订线处发现了一点微小的红色痕迹——经过化验,证实是警用印泥。
真相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而危险,也步步逼近。
周末夜晚,当李鹏飞独自在实验室加班时,电源突然被切断。在黑暗中,他听到门被轻轻推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