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考核风波的余波彻底平息,林晓在大数据管理中心的威望如同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不仅数据资源科的同事对她心服口服,就连其他科室的负责人遇到跨部门协调难题,也会主动来找她商议。科室的各项工作更是驶入正轨,从数据目录梳理到共享接口开发,每一项任务都推进得有条不紊。
林晓原本以为,总算能借着这阵平稳的势头喘口气,把精力集中到城运平台的后续功能开发上。可没等她把工作计划细化完,一个关于孙浩的消息突然传来,像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再次搅乱了她的节奏。
消息是程力趁着茶水间没人,悄悄拉着林晓说的。他手里还攥着没拧开的保温杯,语气里带着几分犹豫:“林科,我跟您说个事儿,您别往外传啊……最近这半个月,我总看见孙浩下班不直接走,躲在走廊拐角或者楼梯间接电话,声音压得特别低,听着还挺烦躁的。”
程力顿了顿,努力回忆着细节:“上周三晚上加班,我去楼梯间抽烟,正好听见他对着电话说‘再给我点时间考虑’,还有一句‘不想按你们安排的走’,说完就挂了电话,脸色特别差。您说,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事儿了?”
林晓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文件夹差点没拿稳。孙浩的背景她早有耳闻——父亲是本地国企的董事长,母亲在机关单位任职,家里早就给他规划好了“两条路”:要么进国企接棒,要么考进实权部门熬资历。当初孙浩顶着家里的压力,自己考进大数据管理中心,本就带着几分“叛逆”的意味。如今他在科室待了小半年,家里怕是按捺不住,又开始催他“回归正轨”了。
她坐在办公桌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里闪过孙浩这段时间的模样。他确实改不了那股“少爷式”的散漫——上班偶尔会迟到几分钟,办公桌永远堆着没整理的文件,开会时还会偷偷在底下刷技术论坛。可真到了干活的时候,他的能力却让人不得不服。
城运平台对接电力公司数据时,对方以“数据安全”为由迟迟不肯开放接口,科室里的老同事跑了三趟都没谈下来。孙浩得知后,第二天就带着自己做的数据分析报告找到电力部门的技术总监——两人竟是大学同校的师兄师弟,三言两语就打破了僵局,不仅拿到了所需数据,还争取到了实时更新的权限。还有一次讨论智慧交通模块的开发方向,孙浩拿出自己研究的AI路况预测模型,精准度比行业常用的模型高出15%,让负责技术开发的外包团队都直呼“没想到”。
他是真的对智慧城市这事儿上了心,还是仅仅把这里当成“反抗家里”的临时避难所?林晓越想越觉得有必要找孙浩谈一谈——她不想放走这个能力突出、哪怕风格有点“跳脱”的得力干将,但也不愿用“人情”或者“职位”绑架他的选择。
她特意挑了个周五的晚上,科室里的同事都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她和还在改代码的孙浩。林晓从柜子里翻出两盒速溶茶,用热水冲好,把其中一杯推到孙浩面前,氤氲的热气模糊了杯壁上的花纹。
“别改了,歇会儿吧。”林晓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他对面,语气平和得像朋友聊天,“最近家里……是不是给你压力了?”
孙浩的手指还停在键盘上,听到这话猛地一顿,随即抬起头,眼神里满是惊讶,仿佛在说“你怎么知道”。他愣了几秒,才靠在椅背上,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什么都瞒不过你啊,林科。”
他揉了揉发胀的眉心,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上周我爸把我叫回家,拍着桌子跟我吵了一架。他说我在这儿是‘不务正业’,天天跟‘一堆破数据’打交道,纯属浪费时间。还说他已经帮我安排好了,要么去他朋友的投资公司当副总,管新能源项目;要么托关系进发改委,从秘书干起,说跟着领导能学‘真本事’。”
孙浩说着,拿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又自嘲地笑了笑:“其实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投资公司那边,年薪是我现在的三倍还多;发改委那个位置,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留在这儿呢?每个月拿着死工资,干的活儿看着‘高大上’,其实就是天天跟数据打交道,加班是常态,想往上走还得熬资历,天花板一眼就能看见。”
林晓没有接话,只是安静地听着。她知道,这些现实问题她无法回避,也没法用“理想”或者“情怀”轻飘飘地带过——孙浩面临的,是大多数年轻人都会纠结的“安稳”与“热爱”的选择。
“那你自己怎么想?”等孙浩说完,林晓才缓缓开口,目光落在他脸上,“是觉得投资公司的高薪更吸引人,还是觉得发改委的‘铁饭碗’更稳妥?”
孙浩沉默了。他转过头,目光投向窗外——夜色渐浓,城市的霓虹灯勾勒出楼宇的轮廓,远处的马路上,车灯汇成一条条流动的光带。他看了好一会儿,才轻声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以前我总觉得,我爸安排的生活特没劲——每天穿着西装革履开会,跟一群人虚与委蛇,一眼能望到头。所以我才非要自己考出来,想找个能‘做点实事’的地方。”
他的声音渐渐柔和下来,眼神里也多了几分认真:“刚来这儿的时候,我确实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觉得能混过一天是一天。可后来跟着你们做城运平台,看着那些乱七八糟的数据,被我们一点点整理、清洗,变成能分析交通流量、预测疫情风险的‘有用信息’;看着我们做的小程序,能帮老人在线上预约疫苗接种,能让商户实时查询政策补贴——那种感觉,跟我以前在实习单位‘混日子’完全不一样。”
孙浩顿了顿,拿起桌上的笔在纸上画了个圈:“就像上次,我们用数据帮民政部门找到了三个没登记的困境儿童,看着社区工作人员把物资送过去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干的这事儿,好像真的能帮到别人。这种感觉,我爸说的‘高薪’和‘铁饭碗’,给不了我。”
林晓看着他,心里悄悄松了口气。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折叠整齐的图纸,轻轻展开——那是城运平台下一步智慧应用场景的规划草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智能停车引导”“公共安全风险预警”“能源消耗优化”等模块,旁边还写着几行潦草的备注。
“你看这个。”林晓把草图推到孙浩面前,指着其中一块区域,“我们接下来想跟交通部门合作,做一个实时停车引导系统——通过分析停车场的空位数据和路况信息,给车主推荐最近的停车位,既能缓解路边停车压力,也能减少拥堵。还有这个公共安全预警模块,我们想把公安、消防、气象的数据整合起来,一旦发现风险,能第一时间推送给周边居民。”
她的手指在图纸上轻轻滑动:“这些事儿,听起来可能没那么‘风光’,也不会给你带来多少‘人脉’或者‘利益’,但每做成一件,就能实实在在改变一些人的生活。我们需要懂技术的人,需要懂业务的人,更需要像你这样,有想法、敢闯、还能把‘想法’落地的人。你在这方面的天赋,比你自己想象的更重要。”
孙浩拿起草图,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线条,眼神渐渐变得专注。他看了很久,久到林晓以为他不会说话的时候,才抬起头,声音有些沙哑:“林科,我再想想,行吗?”
“当然可以。”林晓笑了笑,把选择权彻底交给他,“无论你最后选什么,我都尊重你的决定。这段时间,谢谢你为科室做的一切——尤其是电力公司那次,要是没有你,我们至少还得卡半个月。”
那天晚上的谈话,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涟漪后又很快恢复平静。第二天一早,孙浩照常来上班,依旧是踩着打卡时间进门,依旧把文件堆在桌上,仿佛昨晚的对话从未发生过。
但林晓能感觉到,有些东西不一样了。以前开会时,孙浩虽然也会提建议,但大多是“灵光一现”的想法;现在他会提前做准备,把建议整理成文档,还附上数据支撑。有一次讨论利用运营商数据辅助城市人口动态分析,孙浩提出了一个“基站数据+交通卡数据”的融合模型,不仅能精准统计常住人口数量,还能分析人口的流动规律,连一直对“年轻人不靠谱”有偏见的老张,都忍不住拍着桌子说“这想法绝了”。
一周后的周一上午,孙浩突然敲开了林晓办公室的门。他手里没拿文件,也没像往常一样吊儿郎当的,站在门口的时候,表情是林晓从未见过的认真。
“林科,我想好了。”孙浩走到办公桌前,语气坚定,“周末我跟我爸谈了一次——没吵架,就好好聊了聊。我把我们做的城运平台演示给他看,跟他说我们怎么用数据帮社区找老人,怎么帮商户解决难题。我说,我想留在这儿,把城运平台这件事做出个样子来,就算以后没他安排的‘前途’好,我也不后悔。”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熟悉的、带着点痞气的笑容:“我爸一开始还皱着眉,后来听我说完,沉默了半天,就说了一句‘你自己选的路,以后别抱怨’。林科,我留下。”
林晓看着他,心里那块悬了半个月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站起身,朝着孙浩伸出手,眼里满是欣慰:“欢迎留下,孙浩。”
孙浩愣了一下,随即也伸出手,用力握住了她的手。他的手掌很暖,握得也很用力——这一次,不再是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礼貌性握手,更像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这一刻达成了共同的约定。
办公室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林晓知道,孙浩做出了遵从内心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不仅是他个人的转折点,更是城运平台项目,乃至整个数据资源科的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