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族人们也多少明白,京中本家每年实际给予族里的资助,远不止明面上的几十上百两,具体数额几何,恐怕只有族长心中清楚——看看族长家十多年前就翻新起的、与村中格格不入的青砖瓦房便知一二。
但京中林家也确实吝啬且高傲,眼见林氏一族始终未能培养出真正的读书种子,便越发不上心,只维持着最基本的宗族纽带不断。因此,所有银钱往来、书信联系,都只经由族长一人之手,也断了跟族中其他人联系沟通的心思。
京中本家之所以每年仍愿出点血,无非是出于两点考量:一来,他们终究未曾正式分宗,血脉联系仍在。只要持续给予资助,将来族中若真出了人才,那便是受过他们恩惠的,天然便有一份香火情在,立场自然会偏向他们。否则,一顶“忘恩负义”的大帽子扣下来,足以毁掉一个官员的仕途声誉。二来,他们内心深处又并不真的相信这穷乡僻壤能飞出什么金凤凰,故而每年只给些银钱维持表面情分,对族学等根本大计实则并不用心。
大概的想法是指头里漏点就能让老家一群穷亲戚感恩戴德,至于老家人能帮上多少忙,他们倒是没考虑过,只要不拖后腿就行。
京中林家恐怕万万没有料到,林氏老家真能出一个天赋异禀的读书人,而且是未满二十五岁的举人!这般年纪的举人,即便放在京城,也是值得称道的。更关键的是,按族谱辈分排下来,林文德这一支与京中本家的血缘关系其实相当亲近。偏偏,这位新晋举人,未曾受过京中本家一丁点的恩惠与提携!
再者,处境不同,考量自然不同。乡下人总觉得当官必定家财万贯,实则不然。一个五品官在地方上或许显赫,但在藏龙卧虎的京城,实在算不得什么。况且京官开销巨大,既要维持体面应酬,又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要为前途打点,手头往往并不宽裕。让他们像林文德这般,一次性拿出上千两银子投入族中,确实是强人所难,也未必舍得。
林文德自己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今日这番举动,无形中已动摇了京中本家十余年来在族中苦心经营的影响力。即便知道,他大概也不会在意。与京中那房的所谓“恩怨”,是父辈甚至更早的往事,他自身并无太多切肤之痛,想来京中那边也未必真将这点陈年旧事放在心上。
至于多年来两房关系未能缓和,原因颇为复杂:一是族中总有人为了自身利益,刻意揣摩、放大甚至制造隔阂,一些疏远或孤立林昭海家的行为,让林昭海寒了心,索性也断了往来之心,其中是否另有私心作祟,已难考证;二是京中本家的人确实自带一股京城官宦的傲气,或许人家根本未将老家这些“穷亲戚”的怨怼放在心上,不解释,不安抚,听之任之。种种因素叠加,才造成了如今两房看似“积怨已深”、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