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封清扬的脸色由青转红,又由红转黑。他手中长剑再次亮起刺目的剑光...
师叔且慢!岳不群一个箭步挡在百姓前面,他们都是普通百姓,不懂武功高低...
不懂?封清扬冷笑,方才他们可是很懂嘛!说什么紫衣大侠一人独战三百倭寇...他突然眯起眼睛,等等,三百倭寇?你小子什么时候这么能打了?
岳不群干笑两声:这个...略有夸张...
跪在地上的渔民突然插嘴:才没夸张!我亲眼看见岳大侠在舟山岛一剑劈开倭寇战船!那个倭寇头子叫什么影流宗主的,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封清扬眉毛越挑越高:哦?影流宗主?就是那个号称东瀛剑圣的家伙?
岳不群暗道不妙。果然,下一秒封清扬的剑就架在了他脖子上。
好小子,这么大的事都不告诉师叔?封清扬皮笑肉不笑地说,看来今天咱们叔侄得好好切磋切磋
围观的百姓们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那个渔家女怯生生地问:老、老人家,您真是岳大侠的师叔啊?
封清扬冷哼一声:怎么,现在信了?
渔民们面面相觑。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从人群后方传来:那岳大侠的师叔,一定比岳大侠更厉害咯?
封清扬的手一抖,剑锋在岳不群脖子上划出一道血痕。
岳不群:......
这一刻,他无比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去江浙杀倭寇。
“紫衣大侠,请收我为徒!”就在岳不群陷入尴尬的情况下,一道清脆的声音响起。
这一声喊,顿时让跪着的百姓们骚动起来。许多人抬头张望,眼中满是敬畏与期盼。
岳不群眉头紧锁,上前几步扶起离自己最近的老者:老人家,这是怎么回事?你们为何...
恩公!老者紧紧抓住岳不群的手,老泪纵横,您不记得老朽了吗?三个月前,在宁波城外,是您一人一剑,从倭寇刀下救了我们全村人啊!
岳不群一怔,脑海中闪过那段记忆。当时他正赶往南京寻找赤焰金莲,途中遇到倭寇屠村,便出手相救。没想到...
这时人群中又站起一个中年汉子,激动道:我是舟山渔村的!那日倭寇火烧渔港,是恩公您踏浪而来,一剑斩了倭寇头子!
还有我!我也是!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七嘴八舌地说着。
岳不群这才明白,眼前这些人,竟都是他在江浙一带救下的百姓。他转头看向刘正风,后者也是一脸错愕。成不忧挠着头,讪讪地收起了长剑。
那你们为何...岳不群刚要询问,那老者已经拉着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上前。
恩公,倭寇毁了我们的家园,官府又不管我们死活。大伙儿一合计,既然无处可去,不如来投奔恩公!老者推了推身边的少年,这是我孙子,手脚勤快,求恩公收他为徒吧!
还有我儿子!我闺女也行!人群再次骚动起来,数十个少年少女被推到前面,眼巴巴地望着岳不群。
岳不群一时为难。华山派收徒向来严格,突然来这么多人...
就在这时,宁中则在莫大先生的搀扶下也来到了山门。看到这一幕,她轻轻了一声,眼中泛起温柔之色。
师兄,她走到岳不群身边,低声道,方才我听明白了。这些都是你救下的百姓,如今无家可归...
岳不群叹了口气:可门派收徒...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宁中则抚着肚子,柔声道,况且你不是常说,华山现在中坚力量不足吗?
封清扬突然插话:哼,我华山派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婆婆妈妈了?他扫视着那些少年,根骨好的留下,差的打发走便是。
岳不群沉思片刻,终于点头:既如此...他提高声音,诸位乡亲,且听我一言。
人群立刻安静下来。
华山派收徒有规矩,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习武。但既然大家千里迢迢来投,我岳不群绝不会坐视不管。他转头对黑白子道,先安排食宿,让乡亲们好好休息。明日开始,由传功堂逐一测试根骨。
又对施戴子道:你带人统计一下,看看有哪些人擅长农耕、织布、木工等活计。华山后山还有不少荒地...
宁中则补充道:孕妇和孩童优先安排住处。天禄阁准备些干净衣物和药材。
众人领命而去。那些百姓听到这番安排,纷纷叩头道谢。几个孩童甚至高兴地跳了起来,被父母连忙按住。
待人群稍散,岳不群走到封清扬身边,苦笑道:师叔,方才...
封清扬摆摆手:行了,老夫又不是不讲理的人。他望着正在被安置的百姓,忽然道,不过你倒是提醒了我。当年剑气之争,就是因为门户之见太深。如今你能广开山门,是好事。
岳不群没想到会得到师叔的认可,正要说话,却听封清扬又道:不过明日测试根骨,我得亲自把关。要是错过什么好苗子,岂不可惜?
看着师叔跃跃欲试的样子,岳不群不禁莞尔。他望向正在忙碌的弟子们,和那些满脸希望的百姓,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
也许,这就是他重活一世的意义——不仅让华山派重回巅峰,更要让这片武林,多几分人情味。
夜幕降临,华山峰顶亮起了点点灯火。山门前,紫衣阎罗的牌匾在月光下熠熠生辉。而在山腰新建的临时住所里,那些历经磨难的百姓们,终于能够安心入睡。他们知道,从今往后,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了。
当晚申时,岳不群站在山巅,望着山下忙碌的景象,紫袍在夜风中猎猎作响。八百余难民在华山弟子的帮助下,正在山腰处搭建临时住所。火光点点,映照出一张张充满希望的面庞。
掌门。刘正风快步走来,手中捧着一卷名册,初步统计完毕,适龄少年共一百二十八人,其中根骨上佳者十二人,包括太上长老收的那个倔小子。
岳不群接过名册,指尖在羊皮纸上轻轻摩挲:比我预想的要好。传功堂那边准备得如何?
太上长老已经带着从不弃在布置测试场地了。刘正风苦笑道,那位老人家比谁都着急,说是明天一早就要开始选拔。
岳不群不禁莞尔。他这位师叔虽然脾气火爆,但对振兴华山的热忱却是毋庸置疑的。
其余六百多人呢?
按照掌门的吩咐,已安排庶务院清点。刘正风翻开另一卷竹简,擅长农耕者二百余人,工匠百余人,其余多是妇孺老弱。天工院正在后山勘测,准备开辟新的村落。
正说话间,一个稚嫩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紫衣大侠!
岳不群转身,看见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站在不远处,手里捧着一个粗陶碗。她的衣服虽然破旧,却洗得干干净净,小脸上还带着几分羞涩。
这是...岳不群蹲下身,与小女孩平视。
我、我娘让我给大侠送姜汤。小女孩鼓起勇气,将陶碗递过来,娘说夜里山风凉,大侠要注意身子。
岳不群微微一怔。碗中姜汤冒着热气,简陋却温暖。他郑重接过,轻声道:替我谢谢你娘亲。
小女孩开心地笑了,转身跑开时,岳不群注意到她右腿有些跛。
刘正风低声道:那孩子父亲死在倭寇刀下,腿伤也是那时留下的。
岳不群凝视着碗中晃动的姜汤,忽然道:明日测试,把年龄放宽些。那些身有残疾的孩子,只要有心向武,都给他们一个机会。
这...恐怕不合规矩...
规矩是人定的。岳不群轻啜一口姜汤,暖流直达心底,倭寇人人称我紫衣阎罗,可这些百姓却叫我紫衣大侠。既然他们以诚相待,我华山派又岂能辜负这份信任?
翌日清晨,测试如期举行。封清扬亲自坐镇,对每个前来测试的少年都严格把关。那个胆大的小子名叫周石头,果然天资不凡,被封清扬当场收为关门弟子。
而最令人意外的,是那个跛脚的小女孩林小草。她虽然行动不便,却在心性测试中表现出惊人的毅力。负责测试的宁中则看得眼眶发红,破例将她收入门下,专门传授暗器功夫。
师兄你看,宁中则轻抚着隆起的腹部,对岳不群道,这些孩子眼神中的光彩,不就是我华山派未来的希望吗?
岳不群点点头,目光扫过正在练习基本功的新弟子们。他们或许不是天赋最高的,但那份对武学的热忱,却比什么都珍贵。
与此同时,山下的开荒工作也如火如荼。在黑白子的指挥下,数百难民齐心协力,很快就在华山北麓清理出一片平地。擅长木工的王老汉带着徒弟们,已经开始搭建第一批房舍。
岳掌门!王老汉见岳不群前来视察,连忙放下工具,您看这地基打得可还结实?
岳不群仔细检查后赞许道:王师傅手艺精湛,比我们这些练武的强多了。
王老汉憨厚地笑了:大侠说笑了。要不是您收留,我们这些人早就饿死在路上了。现在能靠手艺吃饭,心里踏实啊!
夕阳西下,岳不群站在新建的村口石碑前。石碑上紫霞村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是莫大先生亲手所刻。
紫衣大侠!一群孩童嬉笑着跑过,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称呼从他们口中喊出,格外清脆悦耳。
岳不群忽然明白,所谓侠义,不一定要惊天动地。能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重获新生,让那些饱经苦难的孩子看到希望,或许才是真正的武道真谛。
夜幕再次降临,华山峰顶的灯火与山腰的炊烟交相辉映。八百难民,一百新弟子,一个崭新的村落。这一切,都源于那个被倭寇称为紫衣阎罗,却被百姓唤作紫衣大侠的男子的一次次选择。
而在不远处的思过崖上,封清扬正手把手教周石头练剑。老人严厉的呵斥声中,却透着掩不住的欣慰。华山派的薪火,就这样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下去。
第二日,黎明时分,华山演武场上已经搭起三座高台。第一座台上摆满热气腾腾的馒头和粥菜;第二座台前铺设了一条布满碎石的小路;第三座台上则陈列着十八般兵器。封不平手持名册,站在场中央,身后立着十余名负责考核的华山弟子。
山脚下,一百二十八名少年在父母陪同下早早等候。周石头挤在最前面,不时踮脚张望。他身后跟着跛脚的林小草,小姑娘紧紧攥着衣角,眼神却格外坚定。
肃静!封不平一声清喝,场中立刻安静下来,今日测试共分两关。参加测试前,先用早膳,吃饱了才有力气参加测试。
所有人排队上台,自行取用。封不平说完便退到一旁,暗中观察。
周石头第一个冲上去,抓起两个大馒头就往怀里塞,又盛了满满一碗肉粥。他正要下台,忽然看见林小草艰难地拖着跛腿跟在后面。小姑娘个子小,够不着粥勺。
喏,给你。周石头分出一个馒头,还帮她盛了碗粥。
谢谢石头哥。林小草小声道谢。
这一幕被岳不群看在眼里。他站在远处的松树下,对身旁的宁中则低声道:那小子虽然莽撞,倒有副热心肠。
宁中则抚着隆起的腹部,温柔一笑:就像当年的冲儿。
测试继续进行。有的孩子只顾自己狼吞虎咽;有的主动帮年幼的弟妹取食;还有几个以前家境稍微富裕的子弟,对着粗茶淡饭皱眉摇头。最令人意外的是个叫李二狗的瘦弱少年,自己只拿半个馒头,却把剩下的分给三个更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