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作监位于皇城东南角,是个负责宫室、宗庙、城郭等土木工程营建的衙门。秦风这个新上任的从八品丞,在这里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然而,当他亮出身份,并说明奉陛下特旨,专司长安市容整治时,将作监的主官——将作大匠(从三品)不敢怠慢,亲自接见了他,态度颇为客气。显然,皇帝的口谕已经先一步传到了。
“秦丞年少有为,深得陛下信重,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将作大匠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姓阎,说话滴水不漏,“整治市容,利国利民,秦丞有何需求,尽管开口,本官定当全力配合。”
秦风知道这是客套话,但也需要借势。他提出需要几名熟悉长安沟渠布局的工匠,以及查阅长安城防及排水图纸的权限。阎大匠爽快地答应了,并拨给了他两名老工匠和一间小小的值房。
接下来的几天,秦风带着两名老工匠,几乎走遍了长安城的大小街巷,实地勘察排水沟渠和垃圾堆积的情况。两名老工匠起初对这个年轻的上司不以为然,但见他不辞辛苦,亲自钻臭水沟、勘测地势,问的问题也都在点子上,渐渐收起了轻视之心。
情况比秦风想象的还要糟糕。许多明沟暗渠堵塞严重,生活污水、垃圾随意排放,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臭水塘,蚊蝇漫天。尤其是东西两市和一些人口密集的里坊,问题尤为突出。
“大人,不是不想整治,实在是……牵扯太多。”一名姓赵的老工匠叹气道,“清理沟渠需要大量人力,清运出来的污泥垃圾无处堆放,靠近权贵府邸的沟渠,动工更是困难重重……”
秦风默然。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管理和利益协调问题。
这天,他勘察到长安城东南角,靠近通化门的一片荒地。这里地势低洼,原本有一条小河流过,如今也几乎成了一条臭水沟,周围堆满了各种垃圾,气味刺鼻。
两名老工匠掩着鼻子道:“大人,这里是最脏乱的地方之一了,每次清理都是个大麻烦。”
秦风看着这片广阔的荒地,以及那流淌着的、富含“营养”的臭水,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知识库里,关于“堆肥”和“初级污水处理”的知识浮现出来。
这些让人掩鼻的垃圾和污水,在古人看来是负担,但在他看来,却是潜在的资源!
垃圾可以分类,有机部分可以进行堆肥,转化为肥料!污水可以引入特意挖掘的池塘,通过沉淀、微生物分解(虽然现在他没法精准控制微生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并且沉淀下来的污泥,同样是上好的肥料!
这不就是一座臭气熏天的“金矿”吗?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形成——建立大唐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一个“肥水处理厂”兼“有机堆肥场”!
他强压住兴奋,对两名工匠说:“赵师傅,钱师傅,如果我向朝廷申请,将这片荒地划拨给我们,用于集中处理全城的垃圾和部分污水,你们觉得可行吗?”
两名老工匠都惊呆了。处理垃圾和污水,躲都来不及,还要划地专门处理?
“大……大人,这……这有什么用啊?而且这味道……”赵工匠结结巴巴地说。
“味道可以想办法控制。至于用处……”秦风神秘地笑了笑,“你们说,如果能把它们变成能让田地更肥沃的‘黑金’,有没有用?”
“变废为宝?”两名工匠瞪大了眼睛,觉得这位年轻大人是不是疯了。
“没错,就是变废为宝!”秦风信心满满,“详细方案我来做。你们帮我测算一下,清理这片荒地,挖掘沉淀池塘,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另外,我们需要招募大量的人手,最好是城外的流民或者生活困苦之人,我们可以‘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又是一个新名词。
“就是让他们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或工钱,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也完成了工程。”秦风解释道。
两名老工匠似懂非懂,但看着秦风那笃定的眼神,莫名地感到一丝信服。或许,这个年轻的大人,真能创造出奇迹?
回到值房,秦风立刻开始起草奏章和详细规划图。他要将“肥水处理厂”和“以工代赈”的方案,正式呈报给李世民。
他知道,这个方案一旦实施,必将面临巨大的阻力和质疑。但他有信心说服李世民。因为这不仅关乎卫生,更关乎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就在他奋笔疾书时,宫里有太监传来口信,说长乐公主用了那“肥皂”,甚是喜欢,陛下和皇后娘娘听闻后,也颇有兴趣,让他再进献一些。
秦风心中一喜。肥皂的契机,也来了!
他仿佛看到,财富和功绩,正在向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