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馆讲学辩论,虽未立刻带来政策上的改变,但其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而剧烈的。
秦风在辩论中展现出的缜密逻辑、渊博学识以及那些极具说服力的“实绩”(如拼音的识字效率、新数算法的计算速度),让许多原本持中立或观望态度的官员和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他的理念。尤其是阿拉伯数字和简易算法,其展现出的巨大实用价值,更是打动了不少务实派官员的心。
朝堂之上,关于是否推广拼音和新数的争论,取代了之前一边倒的批评声音,形成了支持、反对、中立三派激烈交锋的局面。李世民乐见其成,并未强行压制,而是让各方充分辩论,他自己则暗中观察,权衡利弊。
秦风深知,理论上的辩论固然重要,但最终说服皇帝和天下的,还是实实在在的成效。他更加专注于推进各项实际工作。
路工署主持的长安至洛阳官道修缮工程,进展顺利,水泥路面不断向前延伸,如同一条灰色的巨龙,盘踞在关中大地上,极大地便利了东西两京的交通。往来商旅、传递公文的驿使,对这条平坦坚固的新路赞不绝口。
净容署管理的新式公厕在长安城内越来越多,城市的卫生状况显着改善,夏季的蚊蝇和异味都减少了许多,百姓交口称赞。甚至连一些最初反对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此举确实利大于弊。
格物院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不少突破。水泥的配方和烧制工艺不断优化,成本逐渐下降;玻璃的透明度和平整度有所提升,虽然距离实用窗玻璃还有差距,但已能制作出一些精美的器皿和装饰品,成为了秦氏商行又一项高端奢侈品;对水车、风车的改进也在进行中;甚至根据秦风的理论指导,工匠们成功制造出了一台简易的蒸汽机模型,虽然只能象征性地动几下,却标志着一种全新动力概念的诞生。
秦氏商行的生意依旧红火,巨大的利润支撑着秦风庞大的事业体系。同时,商行也开始尝试将一些成熟的技术向下游扩散,比如授权部分工匠作坊生产低配版的肥皂,或向合作的茶农提供炒茶技术指导,以扩大产业规模,惠及更多人。
然而,就在秦风的事业看似蒸蒸日上,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打断了他的节奏,也给了他一个用实践验证其理念的绝佳机会。
贞观五年夏,关内道大旱。
连续数十日无雨,烈日炙烤着大地,河流水位急剧下降,田地龟裂,禾苗焦黄。无数百姓仰天长叹,眼巴巴看着一年的收成即将化为泡影。恐慌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朝廷紧急商议对策,开仓放粮,组织祈雨,但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这些措施显得杯水车薪。
就在朝堂上下焦头烂额之际,秦风站了出来。
他没有去争论是否应该推广拼音,而是直接上了一道《请以工代赈兴修关中水利以抗旱疏》。
在奏疏中,他详细分析了此次旱情,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旱能力薄弱。他提出,应立即动用府库钱粮,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大规模招募灾区青壮,抢修、新建一批关键的水利设施,如挖掘深井、修建蓄水池、衬砌加固现有渠道,尤其是要利用水泥的优势,快速建设一批小型拦河坝和引水渠。
“与其坐等天雨,徒耗粮秣,不如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此举既可解当下灾民之饥馑,安定民心;又可修建永久之水利,增强关中抗旱之能,惠及长远!此乃化危机为机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奏疏一经呈上,立刻在朝中引起了激烈讨论。
反对者认为,大灾之年,当以赈济为主,兴修水利劳民伤财,恐激起民变。
支持者(主要是之前被秦风讲学打动的务实派)则认为,单纯赈济只能解一时之急,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才是治本之策。
关键时刻,李世民展现了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魄力和远见。他力排众议,采纳了秦风的建议!
“秦风所言,深合朕意!天灾不足畏,人定方可胜天!传朕旨意,着工部侍郎秦风,总领关中抗旱水利事宜,准其以工代赈,便宜行事!各州县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圣旨一下,秦风立刻行动起来。他展现出惊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路工署和格物院的骨干为核心,迅速组建起多个工程指挥部,奔赴灾区。利用秦氏商行的渠道和资金,提前调集了大量的水泥、工具等物资。
无数的灾民,为了那能活命的粮食和工钱,加入了兴修水利的大军。在秦风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关中大地上,成千上万的民夫开始挖掘深井,修建一个个水泥蓄水池,加固堤坝,开挖引水渠……
场面浩大,但却井然有序。
秦风日夜奔波于各个工地之间,亲自指挥,解决难题。他运用新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工具,使得工程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水泥的广泛应用,则保证了水利设施的质量和速度。
尽管天气依然干旱,但随着一口口深井冒出清泉,一个个蓄水池开始蓄水,一条条水泥渠道将珍贵的水源引向干渴的田地,灾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百姓们看到了希望,恐慌的情绪逐渐平息。
在这个过程中,秦风带来的新技术、新工具、新理念,第一次在如此大的范围和如此紧迫的任务中,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并证明了其巨大的价值。那些参与工程的官吏和百姓,亲眼见证了水泥的坚固、新数算法的便捷、以及科学规划的高效,对秦风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就连一些原本对秦风抱有偏见的官员,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此子确有过人之能。
这场旱灾,反而成了秦风展示其“格物”理念强大实践能力的舞台。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告诉所有人,“格物致知”并非空谈,而是能够救民于水火、强盛国家的真学问!
当第一场甘霖终于降临时,关中的旱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虽然粮食减产不可避免,但大规模的饥荒和流民得以避免,而且关中地区的水利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未来的农业生产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经此一役,秦风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会吟诗、会赚钱、会弄些新奇玩意儿的“幸臣”,而是真正成为了一个能够匡扶社稷、救济万民的能臣干吏!
李世民在灾后总结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感慨地说道:“秦风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活民无数,功莫大焉!其所行格物之学,亦是经世致用之学!传朕旨意,加封秦风为太子少师,以示褒奖!”
太子少师!虽然是个荣誉职衔,但地位尊崇,意味着秦风正式成为了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之一,其政治地位再次飙升。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秦风站在新修好的水渠旁,看着渠中潺潺流水和远处重现生机的田野,心中感慨万千。时代的变革,往往就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工程与灾害应对中,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