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贝意外获得的古竹简,被秦风连夜请来几位精通古文字的大学士进行初步辨认和整理。虽然完全破译尚需时日,但已基本确定,这是一部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系统总结北方旱作农业经验的珍贵农书,其中许多关于保墒、抗旱、施肥的方法,即便放在当下,也极具参考价值。
这部农书的出现,如同雪中送炭,让秦风对抗旱救灾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思路,变得更加系统和清晰。他结合连日来各地反馈的打井、用水情况,以及自己对关中地理水文的进一步分析,闭门数日,撰写了一份详尽的奏疏——《抗旱三策》。
这一日,太极殿常朝。气氛依旧因旱情而显得沉闷。在几位大臣汇报了灾情和常规赈济进展后,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位列朝班之中的秦风。
秦爱卿,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一丝期待,朕闻你近日于抗旱之事,多有举措,民间口碑甚佳。今日朝会,可有良策以教朕?
秦风应声出列,手持笏板,朗声道:陛下,关中旱魃为虐,臣寝食难安。近日督导抗旱,略有所得,兼得前朝农书遗泽,参详古今,草拟《抗旱三策》,谨呈御览!
内侍接过秦风手中的奏疏,恭敬地呈给李世民。
殿内众臣的目光都聚焦在秦风身上,好奇这位总能弄出新花样的年轻臣子,此次又能拿出什么惊人之论。
李世民展开奏疏,凝神细读。奏疏条理清晰,直指要害:
其一,曰‘掘井以济近渴’。此乃应急之策,臣前已推广‘深井掘进法’,今需朝廷明令,加大支持,统一调拨套管、铁器、绳索等物,鼓励民间依技打井,尤以村落、城镇周边为重点,优先保障人畜饮水。同时,可于出水丰沛之深井旁,设立公共取水点,派员管理,以防争抢。
其二,曰‘修渠以通远水’。此乃中期之策。关中虽有渭、泾、沣、涝诸水,然分布不均。当趁农闲(若旱情持续,则需以工代赈,立即动工),择要兴修、疏浚引水渠道,尤其需连通主要河流与高地旱塬。臣观渭北之地,若能将渭水引上塬,则可解数十万亩良田之渴。此工程浩大,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三,曰‘蓄水以备不虞’。此乃长远根本之策!天时有丰歉,雨旱有周期。若只靠临时掘井、修渠,终非万全。臣恳请陛下,下旨于关中乃至天下,广修陂塘、水库!于雨季、丰水期蓄水,于旱季、枯水期放水。既可灌溉,亦可防洪,更能调节地方小气候。结合新得古农书所载之法,改良耕作,保墒增肥,则纵遇寻常旱情,亦可保收成不失!
奏疏的最后,秦风还附上了利用古农书知识,提出的诸如区田法(类似垄作)、代田法(轮休耕作)、溲种法(种子包衣)等具体抗旱保墒的农业技术建议,并恳请朝廷组织力量,尽快将古农书整理刊印,下发州县推广。
李世民看着奏疏,眼神越来越亮。秦风这,由近及远,由应急到根本,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抗旱救灾乃至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的体系!尤其是一策,更是高瞻远瞩,直指水利建设的核心。
好!好一个‘掘井、修渠、蓄水’三策!李世民忍不住拍案叫好,脸上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秦爱卿思虑周详,谋及深远,实乃老成谋国之论!
他目光扫过殿内群臣,声音洪亮:秦爱卿所奏《抗旱三策》,切中时弊,可行甚强!着即准奏!自即日起,擢升秦风为‘关内道抗旱安抚使’,总揽关中地区抗旱救灾、水利兴修一应事宜!户、工二部及京兆尹等有司,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应和。不少人看向秦风的目光,充满了复杂,有钦佩,有羡慕,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此子简在帝心,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
一场朝会,因为秦风的一份奏疏,顿时变得云开月明。一场更大规模、更具系统性的抗旱救灾行动,在秦风的总揽下,即将在整个关中平原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