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指挥部的命令下达后,关中各地迅速行动了起来。然而,理论归理论,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又是另一番景象。为了掌握第一手情况,也为了给各地做个表率,莫小贝亲自带领一支由原流民工程队骨干和农技社成员组成的“快速反应捕蝗队”,直奔虫情最早报告地——栎阳县。
栎阳县的河滩地上,景象已然有些骇人。尚未长翅的蝗蝻密密麻麻,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流动的、黄褐色的地毯,所过之处,仅存的些许绿色瞬间消失,只留下光秃秃的土皮。它们跳跃着,发出“沙沙”的声响,让人头皮发麻。
当地的百姓虽然已经开始按照官府的悬赏捕捉,但大多方法原始,效率低下,用手抓、用树枝扑打,面对这无边无际的虫海,显得力不从心,脸上写满了绝望和麻木。
“我的老天爷……这玩意儿也太多了吧!”饶是莫小贝胆大,看到这场景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但她很快镇定下来,想起了秦风的嘱咐——“你是去解决问题的,不是去感叹问题的!”
她立刻将队伍分成几个小组。第一组,由经验丰富的工匠带领,指导村民在蝗蝻迁移的前方快速挖掘深沟,当蝗蝻涌入后,迅速用土掩埋压实。第二组,负责架设大型网具,在一些蝗蝻试图跳跃过沟或者少量飞蝗起落的地方进行拦截扑捞。第三组,则负责搭建简易篝火堆,夜晚点燃,利用蝗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
莫小贝自己则像个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跑。她轻功好,在坑洼不平的河滩地上纵跃如飞,时而指挥挖沟的深度和角度,时而帮忙拉扯巨大的捕虫网,时而又检查篝火堆的布置是否合理。
“这边!沟再挖深点!对!斜着挖,它们跳进去就爬不上来!”
“网子拉紧!别松劲!快!那边又来了一群!”
“火堆别太密,分散开!对!就是这样!”
她的身影活跃在捕蝗第一线,清脆的嗓音和高效的指挥,很快感染了原本有些绝望的村民。大家看到朝廷派来的“女官”都如此拼命,而且带来的方法确实有效,士气顿时高涨起来。
忙碌了大半天,成效显着。几段深沟里填满了被掩埋的蝗蝻,网具里也捕获了大量成虫,晚上的篝火更是吸引了无数飞蛾扑火般的蝗虫。
休息间隙,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官府提供的干粮,看着堆积如山的蝗虫尸体,既感到疲惫,又充满了收获的喜悦——这些虫子可是能换粮食和钱的!
一个半大的小子,看着那些肥嘟嘟的蝗虫,咽了口口水,偷偷捡起几只,串在树枝上,凑到篝火边烤了起来。不一会儿,一股奇异的焦香味弥漫开来。
“嘿!你个小兔崽子,这玩意儿也能吃?”旁边一个老汉笑骂道。
那小子鼓起勇气,撕下一条烤得焦黄的蝗虫腿,塞进嘴里嚼了嚼,眼睛顿时亮了:“香!爹,好吃!有点像……有点像烤虾米!”
莫小贝正好走过来,好奇地看着他。那小子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递过一串烤好的蝗虫:“莫……莫大人,您尝尝?”
莫小贝本就是江湖儿女,不拘小节,加上也确实饿了,接过来犹豫了一下,闭眼咬了一口。酥脆,焦香,带着点蛋白质特有的味道。
“嗯?味道还真不错!”她睁大眼睛,又咬了一大口,“嘿!这玩意儿高蛋白啊!兄弟们,都别闲着,抓多了吃不完,烤了当零嘴儿!既能填肚子,又能消灭蝗虫,一举两得!”
在她的带头下,捕蝗队和不少胆大的村民都开始尝试这种“野外零食”。一时间,河滩地上篝火点点,烤蝗虫的香气四溢,原本压抑恐怖的气氛,竟然变得有些……热闹甚至滑稽起来。
消息很快传开,“莫巡查使带队烤蝗虫当零嘴”成了抗蝗前线的一件趣谈,也无形中减轻了人们对蝗虫的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莫小贝团队展示的高效捕蝗方法和显着成果,通过快马和信鸽,迅速传遍其他州县,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捕蝗,不再仅仅是一项沉重的劳役,更变成了一场充满智慧、甚至带点苦中作乐色彩的全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