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若带着满心的喜悦与疲惫回到将军府。刚踏入府门,她便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异样。平日里那些或热情或冷漠的下人,此刻看向她的眼神中竟多了几分畏惧与闪躲。陶若心中一凛,她知道,李夫人等人怕是不会轻易放过她在诗词大会上出尽风头的事。深吸一口气,她迈着坚定的步伐向自己的住处走去,同时暗暗思索着应对之策。
还未等她回到院子,便有个小厮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地说道:“大小姐,太子殿下派人来传您,说是请您即刻前往太子府。”陶若闻言,心中一惊,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太子突然召见,所为何事?是因为诗词大会上的表现,还是另有隐情?但此刻容不得她多想,她只能整理了一下衣衫,跟着小厮出了将军府,坐上了前往太子府的马车。
马车缓缓行驶在京城的街道上,车窗外,喧嚣的市井之声传入耳中,可陶若却无心去听。她的心,被即将到来的未知会面紧紧揪着。车轮滚动的声音,仿佛敲在她的心坎上,每一下都让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不多时,马车停在了太子府的大门前。陶若下了车,抬眼望去,只见太子府朱红色的大门高大威严,门口的石狮子张着大口,仿佛在审视着每一个前来的人。门口的侍卫身着铠甲,手持长枪,神色冷峻,让人望而生畏。陶若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随着前来迎接的侍从走进了太子府。
穿过一道道回廊,绕过一处处精致的庭院,陶若终于被带到了一处幽静的书房。书房内,檀香袅袅,一股淡雅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彰显出主人的高雅品味。太子正站在窗前,背对着门,听到脚步声,缓缓转过身来。
“陶姑娘,请坐。”太子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地说道。陶若福了福身,小心翼翼地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目光低垂,不敢直视太子。
“陶姑娘在诗词大会上的表现,本太子都看在眼里。姑娘的才华,实在是令人赞叹。”太子走到陶若对面坐下,目光中满是欣赏。
陶若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太子殿下谬赞了,小女不过是略通文墨,侥幸在诗词大会上取得了些许成绩,实在不敢当殿下如此夸赞。”
太子摆了摆手,示意陶若坐下,接着说道:“陶姑娘不必过谦。诗词一道,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学问和人生感悟。姑娘能在众多才女中脱颖而出,可见功底深厚。”
陶若微微红了红脸,轻声说道:“多谢殿下赏识。小女自幼喜爱诗词,平日里也只是多读多写,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太子看着陶若,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说道:“本太子今日召见姑娘,除了欣赏姑娘的诗词才华,还想与姑娘探讨一些治国理政的见解。不知姑娘对此可有想法?”
陶若心中一惊,她没想到太子会突然与她探讨如此严肃的话题。但她很快镇定下来,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殿下,小女虽为女子,平日里也甚少接触朝堂之事,但也略有一些愚见。治国理政,首在得人。需选拔贤能之士,让他们各司其职,方能使国家繁荣昌盛。再者,民生也至关重要。百姓乃国家之根本,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太子听了,微微点头,说道:“姑娘所言极是。那依姑娘之见,如何才能选拔出真正的贤能之士呢?”
陶若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殿下,选拔贤能,不能仅仅看重出身和门第,而应注重其才能和品德。可以通过科举等方式,广纳天下人才,让有真才实学之人有机会为国家效力。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赏罚分明,激励他们尽职尽责。”
太子听了陶若的回答,眼中不禁流露出一丝惊喜之色。他没想到,一个深闺女子,竟能对治国理政有如此独到的见解。“姑娘的想法,倒是新颖。与本太子平日所想,竟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太子微笑着说道。
陶若见太子认可自己的观点,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也渐渐放松了下来,与太子继续探讨着各种治国理政的问题。她凭借着现代知识和自己的思考,对每一个问题都给出了独特的见解,让太子对她愈发欣赏。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陶若意识到时间不早了,便起身告辞:“殿下,时辰不早了,小女该告辞了。”
太子站起身来,说道:“今日与陶姑娘一番畅谈,本太子受益匪浅。改日,本太子定当再请姑娘前来,继续探讨。”
陶若福了福身,说道:“殿下客气了,小女能与殿下交流,也是小女的荣幸。”说罢,在侍从的引领下,离开了太子府。
回到将军府,陶若的心情却无法平静。她知道,今日与太子的会面,虽然表面上顺利,但却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太子对她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无疑会让她成为众矢之的。李夫人和谋士必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会如何利用这一点再次陷害自己?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太子的关注?这些问题,在陶若的脑海中不断盘旋。
她深知,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但她心中也有着坚定的信念,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她都不会退缩,她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和弟弟,改变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