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风的电话打到文化部时,周晓白正在参加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内部讨论会。听到韩风在电话里罕见地急促而压抑着兴奋的声音,她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紧急性。向处长简短汇报并获准后,她几乎是跑着出了部委大院,同时用最快的速度联系了“华夏古籍”的两位镇馆之宝——秦老和李老。
秦老和李老,一位年近七旬,一位六十有五,都是国内古籍修复与鉴定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平时沉静如水,此刻接到周晓白的电话,听说南城拆迁区可能发现了大批量明代古籍,声音都透出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两位老人立刻让助手带上全套的初步鉴定和简易保护工具,与周晓白汇合后,火速赶往南城那个名为“积善堂”的破败院落。
当他们赶到时,韩风正亲自守在院门口,神情严肃而期待。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没有过多寒暄,一行人直接来到了那个神秘的阁楼。两位老专家不顾年迈,在员工的搀扶下,小心地攀上梯子。
当看到那几大箱沉寂在昏暗光线下、如同沉睡巨兽般的樟木箱子时,两位老人的呼吸都屏住了。他们戴上老花镜,又套上专业的白手套,拿出高倍放大镜和强光手电,示意韩风的员工帮忙,小心翼翼地、一册一册地开始翻阅、查看着阁楼里的古籍。
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变得粘稠而缓慢。阁楼里只剩下翻动脆弱书页的沙沙声,以及两位老人偶尔发出的、因为极度震惊和激动而压低的惊呼和讨论。
“这……这是明嘉靖年间苏州府私家书坊的刻本!你看这刀法,这用墨……保存如此之多,如此集中,简直是……是奇迹啊!”秦老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他抚摸着一册《文选》的页面,如同抚摸情人的面庞。
“老秦,你看这本!《赤水玄珠》,明代孙一奎的重要医学着作,论述命门、相火独具见解!这个版本,我以前只在记载里见过,存世极少,没想到这里竟有完整的一部!”李老捧着一本蓝色封面的医书,激动得脸颊泛红。
“还有这些,你看,《吴风录》、《淞故述》……都是记载苏松地区市镇生活、物产民俗的地方杂记,对于研究明代中后期江南的经济社会、民间信仰,价值不可估量!这都是活生生的史料啊!”秦老拿起另一本,眼中闪烁着如获至宝的光芒。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张初步鉴定,两位专家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心潮澎湃的结论:这批古籍中,初步判断,至少有五六种可以被认定为海内孤本或存世极少的珍本,其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极高!它们之所以能历经四五百年沧桑,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一方面得益于那几只具有良好防虫防潮效果的樟木箱子,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个阁楼虽然破败,但相对密闭,避免了直接的日晒雨淋,环境还算干燥。
周晓白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专家们的惊叹,看着眼前这些在尘埃与光影中沉睡数百年的典籍,眼圈不由自主地微微发红。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拂过一只樟木箱冰凉的边缘,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后怕和更深沉的感动。她深知,如果不是韩风心细如发,对文化遗产抱有近乎本能的敬畏与保护意识;如果不是他坚持要进行这最后一次勘察;如果不是他那份超越商业利益的、对历史文化的责任感,这批承载着无数先人智慧与时代印记的珍贵古籍,很可能就在不久后机械的轰鸣中,随着推土机的碾过,彻底化为齑粉,湮灭无闻。那将是整个民族文化记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是文明之脉的一次断裂。
“必须立刻进行抢救性修复和保护!”周晓白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她立刻利用自己的官方身份,当场拨通了市文物管理局相关领导的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情况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在她的协调下,一套为这批特殊古籍转移和修复开通的绿色通道程序迅速启动。同时,她亲自督促韩风和“华夏古籍”公司,必须调集最强的人力、物力,确保这批国之瑰宝得到最专业、最细致、最顶级的修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后海那座宁静院落——“华夏古籍”的修复工作室内,灯火常常彻夜通明。秦老、李老亲自坐镇,带着几名他们精心培养的年轻助手,投入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修复之战。工作台上铺着柔软的特制衬纸,旁边摆放着各种型号的毛笔、镊子、排刷、补纸、浆糊盆。他们用柔软的毛刷,如同绣花般,一点点拂去书页上数百年的尘埃;用特制的、颜色质地都经过精心匹配的纸浆,小心翼翼地弥补岁月的残缺;用传承自古老匠人的技艺,让这些濒危的文明载体,一页页,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韩风偶尔会在深夜来到修复室外,隔着巨大的玻璃窗静静地看向里面。他看到周晓白的身影时常出现在那里,她有时会凝神观察修复师傅们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生怕打扰;有时会与秦老、李老低声交流,询问修复难点和进展;她的脸上,那种全神贯注、虔诚而又充满使命感的神情,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动人,深深地烙印在韩风的心底。他也看到那些原本残破不堪、甚至粘连在一起的书页,在修复专家们妙手回春的技艺下,一点点分离、平整、加固,重新显露出清晰挺拔的墨迹,仿佛沉睡的历史正在被一双温柔而有力的手轻轻唤醒,即将再度开口诉说。
这种亲眼目睹文明血脉得以延续、历史碎片得以重聚的感动,深深地撼动着韩风。它超越了任何商业利益带来的成就感,带给他一种前所未有的、深沉而纯净的精神满足感,如同清泉洗涤过心灵。他更加坚定了支持周晓白、支持“华夏古籍”这项事业的决心。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积累社会声誉,更是为了脚下这片土地绵延数千年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不绝如缕。他觉得自己参与其中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在为这个民族的未来,保存精神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