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几日,三娘身体好了一些,赵顼就经常带她去御书房。
自古帝王的书房,经常会商议一些国家大事,或者讨论一些朝堂上的未尽事宜。所以一般嫔妃无法入内。除非嫔妃有十分紧急的事情需要皇帝决断或者参与,但那样的情况也需要有宫人通传,得到皇帝的同意才可以入内汇报,或者只是得到皇帝的旨意,按旨办事。
如今,赵顼下了旨让三娘可以随意在书房走动,不用通传,不论何时何地,她都可以来去自如不用通报。这就是给她极大的荣光,毕竟赵顼的书房连向岚也没进入过。
当然,三娘也自己也是知道分寸的,她轻易不会去,更不会无理取闹的在赵顼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横冲直撞,或者抛头露面。更多的时候,她还在是宝文阁里等着他。
这一日,秋日暖阳、晴空万里。赵顼心情很好,叫了三娘去御书房伺候。
一见面,三娘看到赵顼脸上的笑意掩不住,就问着:“今日怎么了?开心成这样?”赵顼也没瞒着她,对她说:“前几日王爱卿上奏《常平新法论》,可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这几日经过几番商讨和修正,今日颁布出去了,朝野上下没太多反对的意见。”
三娘知道王安石会有众多的改革政策,她上辈子了解的也不算细致。听到“常平新法”也没放在心上。只知道有个新的政策颁布是好事,替赵顼高兴着。于是端起茶杯说着:“既然顺利颁布新法,想来会有一些新气象的。那我先恭喜你了,替天下的百姓谢谢你。”
赵顼喜欢听三娘说话,更喜欢她为自己高兴,于是二人开开心心的在书房内呆着。赵顼批阅奏折和公函,三娘在一旁一边看书、一边为赵顼煮茶。
可惜没过一会,内官来报,居舍人、同知谏院范纯仁求见。
听到这个,赵顼脸色就暗了暗。三娘见有要紧事,就去了御书房后面的内室休息。只是内室与书房本就连在一起,所以书房内发生的事情她都能听见。
范纯仁是范文正公范仲淹的次子,深得赵顼的重用。现任尚书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这段时间为了兵部的改革一直在外忙碌,回来没几日时间。这次见面范纯仁并不是为了兵部改革而来,而是为了“常平新法”和苏辙辞官。
说起来苏辙辞官也与“常平新法”颁布有关。他曾一度压着新法颁布的内容,三番几次对赵顼提出异议。而且态度坚决,言辞激烈。赵顼还未曾怪罪他,他又递交了辞呈,与赵顼赌着一口气。赵顼也疼惜人才,迟迟没有批复。
范纯仁参见过后开门见山:“陛下,常平新法本是源于唐朝青苗之法,臣可以理解陛下苦心。想要在冬、春青黄不接之时,由官府出面,先拿出一些种子借给农民保障农民能按时播种,旨在充盈国库、抑制民间放利、保护和赈济民户。只是陛下,苏辙之言并无错处。正如他所言,自从有生民以来,官府所征,不过十一之税,如朝迁放为苗,十一之税丝毫没有减免,又要增收二分之利,变为十之有三都要上缴,实属为民生之压力。”
这些话是苏辙与赵顼说过的,所以范纯仁没有等赵顼回话继续说着:“原本这也是算是好事,让农人有田可种、有苗可播,且将民间放利之利润收归国有。可是,陛下,你可算计过人心?”
听到这里赵顼眉头皱了起来:“如何的人心?你是指王爱卿?你的意思他会有私心?这不可能,条例司已经把账目算好了。朕也信王卿家不会中饱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