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榆林”没什么好说,视察楼烦前线也只是视察,临近秋季时分,楼令回到了“太原”。
自从占领太原盆地并且筑城,楼令在“太原”待的时间很破碎,合起来估计不超过四年。
那是要么出征在外,不然就是待在“新田”办公。
创业之初,亦或在中枢的权力太重,确实都会是那样子。
只有不尴不尬或完全的边缘人,得以长期待在自家的“都”不动弹,比如晋厉公时期辞去卿位回去“邯郸”的邯郸旃。
现如今的“太原”有些不像一座农耕城池,远远就能够看到升向天际的各种颜色烟柱。那当然是烧煤冒出的黑烟或烧其它东西的水蒸气。
楼氏现在的状况跟工业革命之初的欧陆各国很相似,将与工业有关的产业链放在中枢或附近。
而汾水是被楼氏利用得很彻底的一条水系,不少河段还经过改造,使之水流速度带得动水利锻锤。
所以了,至少“太远”在目前还是楼氏绝对的核心所在,包括汾水流域的“平陵”和“瓜衍”,尤其是“平陵”这个楼令第一次获得的封地。
回到“太原”城内的楼令,他第一时间查阅堆积起来没有经过处理的文书。
一封封文书里面的内容都不一样,有楼氏内部汇报上来的信息,也有做某件事情等待后续的指示,自然少不了国家的公务了。
楼令对家族的发展一直存在计划,只要按部就班就很难出大错,只是难免面对某个项目遇到瓶颈停下来的情况。
在国家的公务方面,得益于春秋时期没有固定公廨的关系,有官职的人在哪里办公都行,特别是基本不怎么追求效率,一件事情可以拖几个月乃至几年再来完成。
效率这玩意,哪怕不是故意在拖,很多时候真的就是快不起来。
楼令有稍微改造晋国,可晋国真不是完全他说了算,已经在尽力改造,关乎效率则是成果有限。
毕竟,行政指令只是行政指令,要看得到指示的各个家族愿不愿意配合,又是花费多少精力去完成。
目前不能算是“家天下”的格局,没有官员会因为国家而拖慢自己家族的发展,包括国君都有自己的家族,一国之君也不会一心为国。
所以,反倒是某个家族一旦有了什么决心,各种效率会比国家的行政体系来得高效。
楼氏现下最重要的有两件,首先是安置楚地迁徙而来的人,再来才是针对义渠的战争。
安置迁徙而来的楚人,越快安置妥当,不止可以减少爆发动乱的可能,还会让各处的劳动力得到补充。
楼氏对义渠的战争已经开启了两年,过去的两年未能决出胜负,进入到堡垒推进的战略阶段,摆明并非愿意结束就可以很快看到结果。
“现在一个月能够打造多少套甲胄,它们的种类是什么;一个月能够出产多少武器,种类又是什么?”楼令将黑豚召唤过来,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提问。
在产能方面,楼氏每个月都在发生变化。
其实……,哪怕是没有增加产能,一样会是一直在发生变化,主要是受到天气以及劳动力调动的影响。
如果后世的人考古,还能够找到资料与证据,后人会发现楼氏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已经在弄产业集中,出现了专门的工业园区大肆搞流水线作业,尤其是还大肆利用自然的伟力。
产业集中的好处不用多讲的吧?
然后,楼氏大肆应用水利锻锤,知道可以省去多少人力,又让效率增加多少倍吗?
黑豚在来的路上就思考楼令会问什么,记忆力不是多好,带上了相关的资料,拿出来正要回答,看到楼令招手示意,将带来的资料奉了上去。
能够自己看,不是为了摘出精要,还让别人口述,基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楼令与黑豚相识相知了大半辈子,不用时刻去刻意地彰显权威,能看当然是自己看了。
到现在,楼氏每一个月出产的甲胄平均在两千二百套,不算箭矢的各种武器合起来约一万八千。
这么少,配称得上高效?
可是,尽管看着不多,仍旧可以说是高效。
这是春秋时期啊!
强如郤氏这样的家族,不是刻意集中人手赶工,一个月能够制作出三百套甲胄都算多了;武器方面郤氏倒是可以出产得更多,可是一个月内想出产一万八千也有难度。
“数量达到预估的储存数字,减少相关的产量,只是人手不要浪费,改为生产铁锭。相关的皮革也进行储存。”楼令将册子重新交到黑豚的手上。
楼氏一直储存超过一万套的甲胄以及五万各种兵器,甚至箭矢都保持在十五万支的储备量。
那些储备的军需物资,当然是以备不时之需,更干脆来说就是不到危急时刻不会动用。
有储备武器装备,肯定少不了各种存粮,数量便是足够三万大军吃至少两年。
不是不想存更多的粮食,单纯就是粮食保存的难度太大,耗费也实在太高,存多了会造成过度的浪费。
要知道一点,即便是到了现代,怎么良好地来保存粮食都还是不小的难题。战略储备粮是一段时期一换,真不是将粮食放在那里就算完事了。
楼氏很少没有用兵的年份,各项开发都在启动,对粮食的消耗能低到哪去?
储备足够三万大军可以吃两年的粮食已经是楼氏的极限,那还是楼氏不断向外采买粮食,光搞自己生产属于是办不到。
而楼令跟每一个卿位家族关系正常显得很关键了。
郤至这里不用说,每年都有固定的交易额。
范氏近两年才减少出售给楼氏的粮食额度。
荀氏……,他们没有太好的粮食产区,能卖出的粮食不多,反而一直要向外采购。
以邯郸氏的封地和家族的规模,有余粮向外出售,基本被楼氏吃光了。
楼氏还有另一个采购粮食的渠道,也就是向一众公族采买。
实际上,一众公族封君每年出售给楼氏的粮食比郤氏要多,他们也更加舍得往外卖,再换取奢侈品给自己享受。
仅从公族封君这样的行为就能够看出一点,他们确实已经腐烂了。
毕竟,晋国可是一个军果主义的国家,和平的时间较少,几乎每年都在对外用兵,怎么可以缺了粮食呢。
只是从晋君周登位之后,晋国的公族封君历经“铜丘之战”就极少参加纳赋,生活变得越来越奢靡了。
在军果主义国家却不再参加国战,追求过更奢靡的生活,不是变得腐朽又是什么?
也是晋国的公族封君摆烂,搞得晋君周失去了最可靠的后援。
只不过,好像不能怪公族的封君摆烂?国家的权力被外姓所把持,小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认定努力是在给他人做嫁衣。他们又没有那个实力干清君侧的事业,不摆烂还努力做什么。
晋君周当然有努力过,要命的结果是证实晋国的权力结构难以改变。
那不是在位的卿大夫拒绝公族封君上位,祁午担任卿大夫期间,公族真有机会证明自己,只是被全体公族搞砸了。
既然晋国公族真的不行,谈何将权力夺回去?从那之后,卿位家族的权力变得更加不可动摇,直接说就是伤到了晋国的国本,使之权力结构彻底失衡。
也就是晋国的卿大夫把持住了底线,或者说他们明白篡位的风险太高,互相制衡之下没有哪一个卿大夫可以在篡位后稳定局势,国祚才能够仍旧由原主来继承。
某种程度上来讲,卿位家族互相制衡,确实是保证了坐在君位上的人是原主一脉。等哪一天真变成哪一个卿位家族独大,篡位取代是必然的事情。
赵、魏、韩三家分裂晋国,其实是没得选择之下做了可以做的选项,最终有一家办到齐国田氏的成就,由哪一个国家还完成大一统不好说得很。
其实,楼令不是没有设想过不搞分封,玩到最后一家独大,最后搞篡位那一套。这才是多数掌握国家权力的穿越者,他们会做的事情。
问题是楼令不想赌,并且认为他这一代办不到,轮到后人去做有玩死楼氏的可能性,并且概率绝对不会低。
历史上的智氏很强,到晋国后期的智瑶掌权那一会,光智氏的实力就占了晋国的至少四成,加上附庸可能超过六成,结果还不是给玩翻了车。
那可是智氏看上去占了晋国六成的实力,晋国还是当时的当世霸主,随时可以拉出十五大军,极限动员可能达到三十万以上军队的超级强国,智氏的六成有多么强大,不难算清楚的吧?
现在的楼氏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算,实力应该可以占晋国两成左右?这个是郤氏、范氏、荀氏等家族固然没有将冶铁搞明白,可是谁说装备青铜就是绝对落后呢。
楼氏加上奴隶的总人口超过八十万。
一样将奴隶算上,郤氏的总人口不会低于七十万,范氏应该有个五十万,荀氏少一些四十万。卿位家族中的邯郸氏最少,不会超过十六万。
看上去很没有用的晋国公族一众封君,他们手捏着超过百万的人口。
晋国剩下的人口由不是卿位家族和公室封君的其他贵族去分,数量应该有个一百二十万左右的样子。其中魏氏的人口可能在二十四万到二十七万之间。
所以,荀氏是比魏氏强,只是又强得比较有限。
那么就实说,拥有至少五百万人口的晋国,光几个卿位家族就占了将近两百六十万。
要是计算各个家族的封地,当然是一再实现扩张的楼氏最大。
问题是什么呢?楼氏掌握的土地,大多是属于没有被开发出来。
楼氏的人口会变成各个家族之中的最多,离不开楼令想设法搞来人,某一段时间列国的奴隶市场都被楼氏几乎包圆了。
而楼令那么搞,其实会让楼氏充满不确定性,有晋国当后盾都有不小的风险,真到了楼氏借不到晋国的势一定会更加危险。
至今还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奴隶暴动,不代表不会发生。说不定就发生在楼氏了呢?
因此,楼氏更加要在晋国搞名正言顺,至少法理上必须站得住脚,不能一边内部存在不少隐患,另一边还肆意破坏权力的继承规则。
真要是楼氏在内部不稳的时候破坏权力的继承规则?楼氏可以篡晋国之君的位,手底下人就不能对楼氏取而代之,奴隶还能甘心当奴隶啊?
那就是老赵家可以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其他人自然也可以,整得老赵家必须防备有兵权的那一批人,闹到跟文人共享天下的治理权。
楼令待在“太原”一边处理各种事项,另一边捡起写到一半的着作继续写。
要写大一统理论,少不得阐述战乱带来的伤害与困苦,将战乱作为背景,延伸到大一统的必要性。
春秋前中期,诸夏大地爆发过一轮大兼并,楼令在着作中没少拿当时的情况当背景墙来写。
哪怕新一轮的兼并是由楼令亲手推动,一样可以拿来当成背景,更细节地阐述为什么要那么干。
以战止战嘛,历史上的大一统理论被提出,核心也是这个,用来假设天下只剩下一个国家,是不是就能够遏制兵戈。
道理已经是那样的道理,斗争却是不可能停止,只是从动辄拉出军队互砍,变成分为小团体搞政治斗争。两者的凶险其实一样,只是呈现的方式不一样。
治理国家的班子分成两派,谁都奈何不了谁,搞得内斗不断让国家变得乱糟糟,势必会给外敌有可乘之机,国内也要四处揭竿而起了。
为什么要有另一部文化大一统的阐述?在楼令的理解中,始皇帝初步完成武力大一统,直至汉武帝南下扫平各势力,汉帝国的统治疆域延伸向海边,确定了华夏苗裔初代的大一统版图。
秦国不是南下过了吗?怎么还轮到汉武帝时期再搞武力大一统呢?
是啊,秦军南下过,初步军事占领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可是真不算吃下去变成固有疆域。秦国没有来得及消化岭南的时候,国家就已经没了。
而且,当时的南方还有闽越和东瓯这两个政权来着。他们可没有被秦军所消灭。
要到汉武帝挥师南下,一举消灭闽越与东瓯,才算是荡平南方的所有他国政权。别说汉武帝也消灭了且兰国、夜郎国和邛都国。
因此,汉武帝为华夏扩充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说是奠定千年的版图,谁能反驳?可他被批评了两千多年,属于是当代和千秋都无功有罪了。
也是在汉武帝时期伸手到西域,制定了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才有了后面汉宣帝征服西域。
犹记得在公知横行的岁月,汉武帝没少被拉出来鞭尸。
公知是些什么玩意,不知道的人很少了吧?
这简直特么!!
可能会有其他帝王去干成汉武帝的事业,但就是汉武帝给办成的啊!
再说对待匈奴上穷兵黩武?难道当时的汉国不该以攻对攻,跟两宋一样割土贡岁币吗?认为不该的人,是不是能够理解成,小日子入侵,不要反抗赶紧跪下呢。
仅仅国号称为一个民族的名字,其实就足够证明其功业的含金量了。
另外,知道奠定千年的版图在功绩上有多大吗?直接让那些土地变成“自古以来”啊!
正是有“自古以来”这个概念,华夏一直在遭到入侵,不是没有发生过异族入主中原,不算民果那帮废物买办,华夏的版图哪怕在满清也是一直在扩大的一个过程。
可以算是始皇帝与汉武帝接班完成武力大一统,可是文化大一统在汉武帝手中完成。
很多人不了解时代的背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情,认定“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就是蠢和坏。
什么叫看历史要了解当时的背景?意思就是要了解当时社会的各方各面,不可能每一个时代都是相同的情况。
当时的儒分好多种,汉武帝用的是“公羊”这一派,真不是其它软骨头或应该被埋进土地的腐朽学派。
后面古文经各学派以及左氏派的崛起,其实才是儒学逐渐向儒教的转变。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期间,并不是没有给过当时其它学派机会,事实就是其它学派不中用,无法与时俱进提出符合当代实际需要的观念。
汉武帝要的是全社会的精诚团结,最起码也要让权贵阶层认识到与匈奴血战属于必行之事。
当时的好多学派怎么做的?他们要么是将头埋进土里假装不知道时代的需要,不然就是知道却卷铺盖躲进深山老林玩闭关修行,白给了董仲舒拿儒学当美人献上去的绝佳机会。
是不是汉武帝可能没得选,只能选自己赶上来的儒学,了解又发现“公羊”这一家讲究大复仇的确再适合不过呢?
至于后面古文经各学派以及左氏派的崛起?汉武帝已经埋进皇陵,真的管不到了。
当然了,汉武帝在明确要干大阵仗时期还大肆挥霍修建宫阙,确实是洗不掉的污点。
扯这些做什么?楼令进行着作,时不时会停下来思绪散发,拿来别的本子将要素记录下来。
并且,提到文化大一统就是绕不开汉武帝,总要让楼令从汉武帝一系列举措去思考得失。
事实上吧?写理论,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就是必然有所借鉴。
那么,篇幅中必不可少就需要某个事件来当典故。
诸夏这一边,任何的着作都会涉及到典故,书籍传播出去之后,作者的很多过往或观点,一样会在后面成为典故。
春秋时期就是一个讲话会引经据典的时代,不懂的相关的典故,天根本聊不下去,乃至于孔夫子都说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样的话。
孔夫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这一句整话,前面指得是具备的学识,后面是指正式场合要懂得社交礼仪。
后面的朝代稍微好一些,可要是想当官,不会引经据典来聊天,很难爬上高位。
那个引经据典是怎么回事?一开始并不是“夫子曰”这种远古灵魂上身代打,其实是一种“以史为鉴”的理念。到了有人凡讲话就用“夫子曰”当开场白,纯粹就是人给读书读坏了脑子。
楼令将所有能够想到的记忆用文字写下来,一边慢慢摘出来,找到合适的例子写进着作之中。
因为还没有发生,所以自然不能视为“典故”。它们倒是可以拿来当成寓言。
不管是文还是武的大一统理论,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
实际上,楼令也没有奢望诸事不管一心关门写书。
这不,等楼令回到“太原”的消息传到“新田”那一边,先是邯郸旃派人谒见,后面晋君周也派人过来询问什么时候去都城。
邯郸旃是察觉到时局不太对,想管又清醒地认知到管不动,提醒楼令赶紧到“新田”去。
晋君周倒是没有说什么其它的事情,只是询问楼令什么时候可以到“新田”就很能够说明问题了。
有关注“新田”正在发生一些什么事的楼令,他并不着急立刻过去。
能够是什么呢?不过是鼓噪取代周王室和武力扫平列国的两伙人争论得太激烈,他们的行为将在“新田”的列国代表卷进去。现在搞得到底是取代周王室,还是武力扫平列国,舆论形成的趋势之下,晋国需要赶紧拿出一个说法。
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的人会慌,乃至于认为必须二选一。
在楼令看来,为什么要给出答案,也不用非在两个选项中去选。
“舆论哗然就哗然,不给答案拖着,对晋国才是最好。他们连这个都看不到?”楼令挺纳闷的。
晋国本身的实力摆在那里。
晋室取代周王室只在于什么时候干。
因为舆论爆发,他们也参与了进去,不等于是主动递刀子到晋国手上了嘛。
趁这个机会来分辨哪个国家可以缓一缓动武,哪一个国家属于应该尽快消灭,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