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仰天大笑:“好!好!好!朕这就册封你作高句丽的王。”
杨广的话震惊在场所有的人。
看似气话,可是如果傅采林点头,高句丽不用打自己就乱了。
傅采林会点头吗?
当然不会。
杨广也知道不会,不过有枣没枣打三杆子,也是在向其他人传递大隋皇帝的权威。
傅采林也没想到杨广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
不过傅采林连半刻的心动都没有,只是道:“我真想当高句丽王不需要劳烦大隋皇帝陛下。”
傅采林没有表达对高句丽王的忠心,而是表达出他在自己民族内至高无上的地位。
与他相同的是毕玄。
他们真想篡位,根本不需要借助外力,在自己的民族内登高一呼,不用打就可以称王了。
这种和本民族结合紧密的宗师就有这种实力。
而同样是宗师的宁道奇,闲云野鹤,销声匿迹近二十年,一点儿消息都没有。
没人敢猜测他死了,可这么总是不露面,也很容易让人遗忘,这就更凸显高句丽和突厥宗师的地位。
杨广心中何其恨宁道奇,胜过恨梵清惠。
杨广问道:“大师来见朕,能替高句丽王作什么主?”
傅采林道:“现在高句丽南方战事吃紧,我王脱不开身。等南方战事结束了,我王必亲入洛阳面见大隋皇帝陛下。这是我的承诺。”
这话说的不轻,傅采林的承诺力度远不是高句丽王能比的。
如果到时候高句丽王不来,那食言的就是傅采林。
政客说的话能兑现的不多,食言是家常便饭,可傅采林不同,他代表的是武林信仰、民族精神。高句丽王敢不来,他就真敢给高句丽换王。
傅采林继续道:“我会在洛阳一直等到我王来。”
这是要给大隋当人质。
虽然不是一个好人质,但足见其决心。
如果这样大隋皇帝都不满足,那就开战吧。
这一战其实早就在大隋和高句丽人的心中了。
杨广又沉默,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是战争还是和平,就在杨广接下来的话。
杨广缓缓道:“大隋有尚武精神,朕一向尊重有勇气的人。天下练武的人无数,可宗师就三位,朕今天愿意给宗师一个面子。”
杨广高高举起,可这么轻轻放下却没想到。
不打正常,可这么轻易吐口,还是很奇怪。真正了解杨广的人都知道,宗师没这么大的面子。
随即杨广当着傅采林的面下旨征兵。
这些兵可以是迎接高句丽王的仪仗,也可以是押解高句丽王的解差。
傅采林神色没有一丝波动,他原也知道两国交战非是他一句话就能平息。
现在的效果算是傅采林的目的达到了。
征兵没让傅采林心中波动,可对在场的其他人触动可就大了。
这么多年陈兵东北,可杨广并没有刻意征兵。现在这么征集府兵,甚至要打破府兵的限制,临时扩军,对各大门阀势力范围人力资源产生重大冲击。
当然中央财政的负担也极重。可这么多年,杨广主抓的就是财政,大隋的经济活力空前绝后,钱才是杨广最凌厉的武器。
傅采林进洛阳造成的轰动远不是侯希白和跋锋寒比武能比拟的,甚至杨公宝库的热度也比不了。也许只有方年东西突厥同时入洛阳可比。
而且傅采林入洛阳直接涉及未来东亚的局势,一旦开战,周边国家没人能置身事外。
石之轩偷偷回来了,不敢以西突厥国师的身份出现,那样很可能触发大家都紧绷的神经。但他不能不回来,他也是一个可以左右局势的人。
不过石之轩有一个好处,到了洛阳,不用隐藏自己,恢复裴矩的身份,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杨广面前。
裴矩单独见杨广,说话没有任何顾忌:“陛下,打高句丽需要西突厥怎么配合?”
杨广道:“傅采林来就是替高句丽王服软,只是看他是否会信守诺言。”
裴矩不解。
灭高句丽是早就定好的国策,杨广要的也根本就不是高句丽臣服,而是要消灭。
杨广到底还在等什么?
裴矩道:“以傅采林的地位高句丽王也不敢让他毁诺,只是如果高句丽王真来了,陛下要放过高句丽吗?”
杨广没有回答,反而问道:“如果你是高句丽王,你敢来吗?”
裴矩道:“按臣的本意是坚决不来的,宁可打仗,也不能来。可是如果让傅采林说话不算数,那后果说不定更差。”
杨广敲着桌子,喃喃道:“傅采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裴矩道:“臣不了解傅采林,但说他一诺千金绝不为过,甚至比生死还重。”
杨广道:“是啊。怎么才能既不让傅采林失信,又能不来呢?”
裴矩想了想,道:“如果他们一直在打仗,就不用来了。”
傅采林的承诺是战争结束就来。那战争一直不结束,当然就不用来了。
杨广笑道:“那傅采林岂不是一直要留在大隋?高句丽这位大宗师不是等于没有了吗?”
裴矩摇头道:“傅采林只要活着,无论在哪,对高句丽人都是巨大的精神支撑,他在高句丽也是深居简出,不会随便见人。”
杨广点头道:“是啊。”
这也是杨广一直隐藏宁道奇死讯的原因。
杨广道:“高句丽有本事和新罗打成拉锯战,可后面还有一个倭国,面对倭国他还有这样的信心吗?”
倭国是大隋想打高句丽的马前卒,这是人所共知的事。
以裴矩的才华也并不认可杨广这么使用倭国。
大隋对倭国的投入,足够大隋灭高句丽几个来回了。
但不认同,裴矩也知道倭国如今的境地都是被杨广逼的,不管情愿不情愿,倭国都必须一直打下去。
新罗是扛不住的,没有高句丽的背刺也扛不住。
新罗之后就是高句丽。
杨广的设计异于常人,但也足以让人看清前路。
杨广不提倭国,只是道:“当dtZ攻打高句丽时,西突厥不要威胁dtZ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