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年的时候,”陈阳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发出清脆声响,目光扫过众人带着几分揶揄的笑意,“我这寄当行迎来了一位稀客——他搬进来一幅气派非凡的拿破仑加冕图。”
说着,陈阳轻轻笑了一下,视线在安德森脸上停留了几秒,“我知道,那画儿要么就该乖乖躺在卢浮宫的展厅里接受瞻仰,要么就得在哪个专业博物馆里供人研究,个人手里?哼,想得美!”
陈阳却慢条斯理地抿了口茶,仿佛在讲一则趣闻:“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可人既然敢拿来,我总不能直接轰出去吧?”
“于是啊,我就多了个心眼,暗地里派人打听这画儿的来路。好家伙,这一查不要紧,居然给我查到了深城角落里的那个'藏龙卧虎'之地——大芬村。”
“去年我去大芬村的时候,”陈阳放下茶杯,语气里多了几分感慨,“那里头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他摇头叹气,像是数不清的无奈,“除了黄大江那间名声在外的工作室,还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大大小小的工作室,一个个挂着醒目的招牌,连空气中都飘着颜料味儿。”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下巴,“要说我们华夏啊,人口就是多,随便喊一声,就能招来一大帮'画匠'。”
陈阳的语气带着自嘲式的幽默,“那些已经练出真本事的画师,'画功'早已炉火纯青。他们呼朋唤友,'一家有画技,百家来投靠'——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老乡,只要能沾上点边的,全拉进这行了。”
“这些人啊,”陈阳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是回忆起什么精彩画面,“那可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从起笔到调色,那叫一个驾轻就熟,手底下快得让人眼花缭乱。”他比划着,试图重现那种惊叹感,“一张大幅作品,别人得吭哧吭哧画个十几二十天,他们?三四个小时搞定,眼皮都不带眨一下的!”
他看到安德森想说什么,陈阳抬手示意安德森稍安勿躁,又喝了口水,这才继续说道:“更绝的是,接到大单子的时候,'闭关'几天,一天画它个十几幅都是家常便饭!”
陈阳的声音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赞赏,“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他们的技艺——从起型到深入刻画,他们不仅追求速度,质量更是毫不含糊。”
“笔触、色彩、空间、明暗,甚至连画中人物的神韵,他们都能一丝不苟地还原到近乎完美的地步。”陈阳双手一摊,带着几分夸张的无奈。
“有时候,原作和临摹摆一块儿,别说外行人,就算内行人,不仔细分辨,也难辨真假。”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看了安德森一眼,“这其中的奥妙,恐怕只有亲自见过的人才能体会。”
陈阳用手比划了一下,语气中透着一份难以置信的惊叹,“你很难想象,大芬村的那些画工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开了挂。”
“安德森先生,我亲眼看见一个穿着围裙的中年妇女,一边眼睛跟着电视里的狗血连续剧抹眼泪,一边手上刷刷刷几笔,几乎没打任何草稿,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就这样诞生了。她肩头还扛着个吃奶的孩子,孩子偶尔哭几声,她就用下巴轻轻安慰两下,手却从不停。那姿态,就像是在摘自家后院的花,熟练到让人怀疑她是不是投错行了。”
“还有一个小胡子男人,嘴里叼着一根牙签,双手插在围裙里,边摇头晃脑地和旁边兄弟吹着牛,说的还是哪家卤味最好吃,到了中段他甚至还唱起了豫剧‘朝阳沟’。”
说着,陈阳趴在桌面上看向安德森,“安德森先生,你懂吗?那种反差感让人快疯了。可等他吹完一轮牛,把手从围裙里抽出来,我一看,他画的又是一幅梵高的自画像,不光构图严谨,连梵高那略带忧郁的眼神都拿捏得死死的。”
“那种气氛真特别,工作室里空气中都是松节油的味儿,可没人戴口罩防毒,反倒个个神清气爽,那感觉,就像进了古代书院,只不过他们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蒙娜丽莎》、《星夜》、《抱银鼠的女子》。”
陈阳张开双手比划着和,“墙上全是画,全是那些你以为这辈子只能在博物馆玻璃后面看的画作,结果在大芬村,成排摆得跟批发似的,梵高、达芬奇、毕加索、莫奈、米勒……你数得上来的名画家作品,他们都能临摹得惟妙惟肖。”
“最夸张的是,有人一手夹馒头,一手调色,有人脚趾夹着刷子练习细节描边艺术,还有一位老大爷,把眼镜倒着戴,居然说这样能调准色彩冷暖,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但你别说,那老大爷临摹的居然还是丁托列托的《最后的审判》,那神圣中带着混沌的氛围、教堂里透出的幽暗光线,都能画出来。这些人不是普通画工,他们更像一群集体觉醒的艺术灵魂,在平凡中焕发奇迹。”
“我还看到有人用左手画《蒙娜丽莎》,右手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两幅画还不是一个风格流派,他居然能完全切换自如。那情景就像是灵魂分裂出来,分别寄宿在两只手上,每只手都有自己的艺术理解。”
说完,陈阳撇嘴摇摇头,“油画布堆积成山,一捆捆,一叠叠,有人席地而坐,有人躺着画,有人甚至在蹦迪节拍中律动着勾线,真跟开画展现场表演似的。”
“整个村子都像一个巨大的艺术怪物,每一栋楼都是画室,每一扇窗户后面,都可能藏着一个沉默寡言却技艺惊人的高手。”
“你问我毕加索、梵高、拉斐尔的作品在大芬村多少?我只能告诉你,‘比比皆是’都说轻了,真正的情况是:你走两步看到一幅,回头又一幅,有些货架上干脆每十幅一捆打包卖,就像是去菜市场抓一把香葱一样。”
说着,陈阳伸手一指着墙角,“那些颜料桶就随便堆积在墙壁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仿古油料,全都一桶桶整齐码在地上,上面贴着品牌、年份、关键配比一清二楚。”
陈阳突然站起身,双臂张开,,“但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在东边那间最大的画室。十几个画工,像蜘蛛人一样在高大的脚手架上攀爬,他们正在创作丁托列托的传世之作《天堂》!那幅画足足有十米高、二十五米宽,画面上密密麻麻的天使、圣徒在他们笔下栩栩如生,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姿态都精确到令人发指!”
说道最后,陈阳转身看向安德森,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安德森先生,我真诚地建议您亲自去深城大芬村看看。那里不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个奇迹。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芬村的油画盛况......”
陈阳寻思了片刻,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世界油画,华夏大芬!”
战车国一行人原本听得津津有味,但此刻却不由自主地绷紧了神经,目光齐刷刷地锁定了陈阳。这话也太离谱了吧?——一边看电视一边画梵高的向日葵?边聊天边开玩笑就把梵高的自画像给完成了?还有那幅天堂,,这帮人真有这么神乎其技?
几人面面相觑,眼神里分明写着:这小子是不是夸张了?毕竟这种事儿,听起来比神话还离谱。可当他们的视线重新落回陈阳身上时,却又不约而同地收敛了质疑。只见陈阳眉飞色舞间,眼神里闪烁的光彩既明亮又笃定,丝毫不见半点虚张声势的痕迹。
安德森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陈阳的脸庞,他细细观察着对方眉宇间不自觉流露出的那股子由衷的兴奋劲儿。那种神情,绝不是编造故事时常见的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地为某种事物的精妙绝伦而感到惊叹。
再联想起之前陈阳描述大芬村时的细致入微——从油画颜料的品牌年份,到画工们站在梯子上描绘天堂的场景,桩桩件件都透着真实感。
安德森的心底隐隐升腾起一种预感:陈阳没撒谎,甚至可能还往轻了说。这份认知让他既震撼又好奇,同时内心深处竟泛起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羡慕——为华夏大地能孕育出如此独特的技艺和群体而感到羡慕。
思忖片刻,安德森缓缓站起身,带着战车国人特有的沉稳与郑重,朝陈阳伸出了手。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语气里多了几分真诚与期待:“陈,我相信你说的每一个字。如果连你这样严谨的人都对这些事情满怀热情,那这个地方一定值得我去亲眼见证。”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抹狡黠的笑意,“不仅要去大芬村,还要去看看整个华夏。你们的国度,实在是个藏龙卧虎、妙趣横生的地方。陈,感谢你的分享!”
“世界油画,华夏大芬!”秦浩峰几乎是咬牙切齿地从喉咙深处挤出这几个字,像是憋足了劲儿要把胸中那股子豪情喷薄而出。
他狠狠挥动右臂,拳头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砸在空气里发出一声闷响,仿佛那看不见的油画就在他手中被撕了个粉碎。
他几步凑近那三幅被众人围观的油画,手指几乎要戳到画面里去,目光灼灼地审视着每一处笔触、每一抹色彩。
他指着其中一幅油画上略显粗糙但格外真实的笔触,声音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颤抖:“看这儿!这用的是深城大芬村特有的廉价的国产颜料,这种土法炼制的群青,颜色偏暗偏灰,跟进口货那种鲜亮感完全不同!”
“再看这笔触,明显是快速赶制出来的,但力道均匀,一看就是多年经验的画工才能做到!还有这画布——”他猛地扯开嗓门,几乎要喊破音,“这种粗纹帆布,也是深城那边产量最大的那种,根本瞒不了人!”
柱子见秦浩峰说得唾沫星子乱飞,咧嘴一笑,伸手在旁边的空白画板上不轻不重地敲了几下,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斜睨了一眼坐在屋内来围观斗口的行内人,语气里满是嘲讽:“这回听明白了吧?”
“西洋画你们可以瞧不起,但不能不懂!你不懂,洋鬼子就看不起咱们,咱们就是要用现实告诉他们,我们华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玩意我们不玩,但不代表我们不懂!”
子阳寄当行内瞬间鸦雀无声,那些原本嘈杂的看客们像是被掐住了嗓子眼,一个个张着嘴却发不出声。原本热闹得像菜市场的大厅,此刻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
柱子和秦浩峰这俩小子,你一言我一语,把三幅油画的来历、手法、乃至背后的故事说得活灵活现,那自信的神态,仿佛他们才是那技艺高超的画师。两人不仅把油画分析得条条是道,还冷不丁甩出一句:油画这玩意儿,咱们华夏人不仅能画,还能画好!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无不心头一震,像是有道惊雷劈开了原本的认知。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好!”紧接着,此起彼伏的叫好声、惊叹声、甚至夹杂着几句家乡俚语,在整个寄当行内回荡开来。
“牛 b!”
“说得好!”
“这俩小子,没给陈老板丢脸!”
与此同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伴随着众人的赞叹和欢呼。宋青云站在前面,依旧保持着那副高深莫测的模样,只是背在身后的双手微微放松,两边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心中暗道:这场斗口的输赢,算是尘埃落定了。他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也随之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