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际上就是陈蒨在推辞了,因为他到现在还是认为,区区一个生死不明的尚司朗罢了,完全不值得陈蒨将陈武和董袭两个人交出去。
当然了,这也要区分几种情况。
如果尚司朗还活着,那陈蒨自然会同意,毕竟尚司朗此人武艺高强,这一点陈蒨也听说过很多次了,而且尚司朗虽然只是一座关隘的守将,但他带兵有方,其麾下也有一支十分精锐的兵马。
虽然据说此次出征,他将麾下兵马都带出来了,但陈蒨却知道在那座关隘里至少还藏了几千精兵。
可是到目前为止,尚司朗是死是活他都不知道,那陈蒨自然不会同意。
只不过此时救父心切的尚师徒压根听不出来陈蒨的言外之意,他对于陈蒨的推辞居然还当真了。
只见尚师徒恭敬的对陈蒨说道:“启禀太子殿下,末将在来之前已经向新将军恳求过了,新将军也同意了,还望殿下看在末将一片赤诚的份上,同意末将的请求。”
尚师徒这话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在看到新文礼生擒陈武和董袭后,拿这两人换回自己的父亲便成了尚师徒的执念。
而现在尚师徒手头上资本不多,除了自己以外再无其他,所以他才会选择用自己的效忠换得陈蒨同意,可以将陈武和董袭用来换来尚司朗。
在听到尚师徒的话后,再对上他殷殷期盼的眼神,陈蒨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出选择,要不要将陈武和董袭用来换成尚司朗的资本。
只不过陈蒨不愧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帝皇,他在沉思片刻后便说道:“尚小将军一片孝心,真可谓是天地可鉴,这样吧,本太子先派人去吴国那边确认一下,并且提出条件,如果吴国愿意,那就拿陈武和董袭换来尚司朗就好了。”
听到陈蒨的话后,尚师徒自然是大喜过望,对着陈蒨连连行礼,倒是显得十分恭敬。
实际上一开始,对于陈蒨,尚师徒既不是显得那么亲近,也没有这么疏远,因为他满脑子就在想着尚司朗的事情。
直到看到新文礼生擒陈武和董袭后,尚师徒的心思才活络起来,主动找到新文礼,祈求他能够同意。
而新文礼这个人对这些事情压根无所谓,在他看来,既然自己已经生擒活捉这两个家伙,那这战功就得是自己的,至于他们两个人是生是死,是在自己手里还是换走都无所谓。
更何况新文礼和尚师徒还是至交好友,两人的父亲也同样是好友,一门两代都是如此,更何况双方刚刚才并肩作战过,所以对于尚师徒的请求,新文礼那是丝毫没有犹豫,直接就同意了。
而在得到新文礼的同意后,尚师徒这才匆匆忙忙前来找寻陈蒨,希望陈蒨也能够同意,用陈武和董袭换回尚司朗。
眼见尚师徒离开,陈蒨淡淡的对身边的吴明彻和侯安都说道:“两位将军觉得那尚师徒说的怎么样,本太子要不要将陈武和董袭两个人换回尚司朗。”
将这个疑问抛给吴明彻和侯安都毫无疑问是最正确的选择,这两位老将久经沙场,什么事情没见过?
侯安都当机立断的说道:“我倒是觉得那尚师徒说的不错,这个小将武艺高强,与新文礼关系莫逆,这两人若可以投到太子殿下的帐下,未来势必可以冲锋陷阵,而且那尚司朗的武艺也同样不俗,他们麾下也有一支精兵。
用这两个废物换回尚司朗,那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怕就怕周瑜还不肯换呢。”
说罢,侯安都还瞥了陈武和董袭一眼,眼中还有些许轻视。
一个是南陈赫赫有名的名将,另外两个也在吴国身居高位,再加上南陈和吴国毗邻,双方大大小小战事打了这么多次,侯安都自然也和陈武和董袭交过手。
董袭倒还好说,大多数时候他是作为偏军出现,所以侯安都只是跟他交过一次手,而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侯安都大获全胜,身为偏军的董袭也是自己后撤。
至于陈武,侯安都跟他交手的次数可就更多了,毕竟董袭一般是领一支偏军,而陈武大多数时候都是主帅,地位有时候甚至不比周瑜差。
但是每当陈武领军与侯安都对峙的时候,落败的总是陈武,甚至每一次都被侯安都杀的丢盔弃甲,损失惨重。
这一次陈武领军依旧是大败,甚至就连自己都成了阶下囚,这当然让侯安都更加看不起陈武。
说起来倒也是奇怪,这仿佛就是一个怪圈,陈武虽然在吴国名声很响,但他对上侯安都、吴明彻亦或者南陈其他一些将领时总是失败。
而侯安都、吴明彻这些在南陈名声大噪的名将面对吴国大都督周瑜时却也是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落败,这或许也是时也命也。
但是现在周瑜不在,所以侯安都可以看不起陈武和董袭,这也是为什么他出言支持尚师徒的原因。
这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尚司朗跟侯安都关系还可以,在这时候,侯安都也不介意帮尚师徒一把。
至于这第二个原因那就更简单了,侯安都纯粹就是看不起陈武和董袭,认为这两个家伙就是回到吴国也掀不起什么波澜。
而尚司朗就不一样了,毕竟尚司朗当初也在他麾下当过先锋,对于此人的武艺,实际上侯安都自己也很清楚。
在听到侯安都的答案后,陈蒨倒是没有立刻表态,他随即看向另一边的吴明彻道:“吴将军认为呢?”
而吴明彻的回答也跟侯安都如出一辙,只不过出发点却跟侯安都略有些不一样。
吴明彻希望陈蒨可以用陈武和董袭换回尚司朗,也是想给这些军士表明一个态度,那就是南陈绝不会抛弃一个同僚,为此不惜拿出两个被生擒活捉的吴国高级将领将尚司朗换回来。
这对于即将和周瑜大军亦或是楚国大军开战的南陈士卒来说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