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明法案》的公布,不仅在英国激起硕大的风浪,这个消息很快被锦衣卫传入大明。
监国太子朱高炽知道后,一向脾气温和的他,少见的发下雷霆震怒!
消息传到他手中时,时值半夜。
收到当场,朱高炽立马就没了睡意,宣内阁所有官员进宫议事,奉天殿的灯火彻夜通明。
翌日一早,礼部很快就拟定公文,并通过电报向威尔斯问责,同时要求释放被他们无故扣押的人质。
感谢电报的发明,让消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
但气人的消息被传回的速度,同样也快了许多。
英方承认《排明法案》的存在,但却倒打一耙,坚称是因为何酋强暴杀人,才招致举国反对。
同时又坚决抵赖,声称那些明人他们早就驱逐出境,至于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一概不知道。
消息再次传回国内,朝中物议沸腾,吵成了一片,同时内阁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部分人认为,这些被抓走的明人,虽然也是汉家血统,但他们生在异域、长在异域,只怕连汉话都不会说了,已经不能算作明人。
为了这些‘假洋鬼子’与遥远的西方佬大动干戈,实在得不偿失。
但这一切的背后,还是因为前些年打的太狠,户部有些吃不住。
再加上西洋舰队的成立与远航,现在还没有获得收益,也难怪他们不乐意。
不能说他们有什么私心,其实他们的顾虑还是有道理的。
但另一些,以杨士奇为首的官员,却坚定要打。
“晋国公曾经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本官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他站在人群之中,慷慨激昂:“这些英国佬之所以敢这么欺负咱们的同胞,就是还没被打疼、打怕!既然如此,理当让他们试试大明兵锋之威,方知敬畏!”
“杨部堂此言差矣”,户部左侍郎夏元吉昂然回道:
“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打?拿什么打?
你可知大明今年岁入几何?赈灾、铁路、农种下放、学堂建设,哪一处不需要银子?钱从何来?杨部堂给吗?”
“那就眼睁睁看着咱们的海外同胞被人欺辱?夏侍郎的骨头可真‘硬’啊。”
面对杨士奇的阴阳怪气,夏元吉当即大怒,撸起袖子就要干他:“彼其娘之!你敢再说一遍?”
“有何不敢?”
杨士奇斜睨着他:“不敢打的就是懦夫、怂包、没卵子的玩意儿!”
“我弄死你!”
随着夏元吉一扑,百官顿时乱成一片,拉架的拉架,助拳的助拳,乱哄哄的像菜市场一样。
“闹够了没有!”
朱高炽勃然大怒:“父皇不在,你们是不是就不把我这个太子放在眼里!”
“臣等不敢,臣有罪!”
看到太子爷发了怒,群臣瞬间安静,请罪的请罪,闭嘴的闭嘴。
朱高炽刚准备说话,忽然听到‘嘭’的一声,接着就是一声‘哎呦’!
愕然一瞧,却是杨士奇狠狠在夏元吉眼睛上怼了一拳。
苏谨还在的时候,杨士奇没事就去找他开小灶,学的不光是处理政务,偶尔也陪着练练拳脚。
武将他打不过,但夏元吉这样的文官,杨某人表示还是可以揍一揍的。
“彼其娘之,老夫跟你拼了!”
可惜这一次大家没再给他机会,没看太子爷都发怒了吗?
占了便宜的杨士奇,却没有洋洋得意的神色,没搭理被人拽着还要找他拼命的夏元吉,转身面向朱高炽:
“太子!若是陛下在此,绝不会容宵小如此嚣张!”
“知道了...”
朱高炽痛苦的揉着眉头。
其实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涉及两国是否要开战这种事,不是他一个监国太子能下的决定。
“立即给父皇发报,请示他老人家。”
不支持开战的官员面面相觑,却只能无力的回了一句:“是,臣...遵太子旨。”
事情报到朱棣那里,结果是什么,还用猜吗?
宣布散朝,太子立即命人拟奏,加急发给身在海外的朱棣。
下了朝的官员,不支持开战的几个人,急匆匆的奔回公房,开始拟写给朱棣的奏疏。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们也希望能劝阻陛下不打无谓之仗。
有些人的心思甚至动到了苏谨身上。
他们不指望苏谨劝阻陛下,但那混小子要是知道了这件事,会不会先于陛下就动了手?
慎海卫的军费可不是户部支给的,如果能借慎海卫的手把事办了,此乃两全其美之法,何乐而不为?
早在朱高炽给他发报之前,朱棣就收到了消息。
没出这些官员意料,朱老四差点没直接提兵冲去英国,拿大炮给他们涨涨教训。
要不是收到了锦衣卫和苏谨的密报,知道这群鬼佬手里也有了火箭弹,这个时候恐怕他人都到非洲了。
虽然朱棣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但还是选择不动声色,什么话都没说。
直到朱高炽的请询奏疏电报到来,他才满意的点点头。
如果朱高炽不问他就拿定主意,不管做出的决定是否迎合自己,这个太子他都不能要了。
有时候人真的很奇怪,可又不那么奇怪。
在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朱棣只喜欢满世界搞事情。
可当他尝到权力带来的甜头后,除了满世界搞事情这个爱好没有变以外,对权力的掌控之心却愈发紧了。
看着眼前的奏疏,朱棣敲击桌面的手指,频率越来越快,直到快到出现了残影,才骤然停下,戛然而止。
一抹笑意渐渐浮上唇角,拿定了主意。
“给谨弟发报,朕同意他的行动,但务必小心,速战速决,不能给敌人露出破绽。”
默默站在一边的郑和躬身点头,挥了挥手,身边的记录官立即着手拟文。
“至于太子那边嘛...取纸笔来。”
朱棣忽然想起几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不过似乎已经不大合现在的时宜,决定改上一改。
接过纸笔,朱棣挥手泼墨一气而就。
“就把这几个字发给太子,他自然明白朕的心意。”
“喏。”
接过朱棣写就的旨意,郑和低头一瞧,只见上面写着十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太子守国门,君主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