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山紧紧地盯着喊冤枉的三人,一句话也不信。
山长水远,跋山涉水去辰州府打黑工?
这个理由也太扯淡了吧。
没出过远门的三人,怎么来到沅陆?
这是大乾,不是买张票就能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需要靠双腿一点一点地走出来。如果有这份毅力,不如去做盐贩子。反正被捉到都要下大牢。
做盐贩子还能追求富贵险中求,去打黑工,连温饱也混不上。
孙山听了一耳,然后走出大牢。
梁巡检等人也跟着出来。
梁巡检说道:“大人,这三个贼人的话不可信。”
说完后,拿出两把匕首,低声地说:“大人,你看看这匕首,多锋利,一看就价值不菲。山中猎户哪里买的起这样的匕首,除非这三人是打虎人。”
顿了顿,补充道:“要是打虎人,也不用去辰州府扛麻袋。”
所谓打虎人,就是字面的意思。专门打杀老虎的猎户。
如果本事超强,打杀老虎的确能发家致富。一身虎肉虎骨能卖不少钱,一张虎皮更值不少钱。
有些胆子大的猎户也会成为大虎人,并且能赚不少。当然这种猎户是少之又少的。
民国时期,湖南有个奇人叫贺业武,一生杀死305只老虎,是个杀虎专业户。
听闻全靠在箭弩上涂的秘药,一旦老虎中箭,那么它一定会用舌头舔舐伤口缓解瘙痒,但是在舔舐的过程中,秘药也会随着舌头进入口中和喉咙。在这之后,老虎的嘴和喉咙就会越肿越大,直到连气管都完全堵塞,窒息而死。
贺业武就是靠这个秘药杀虎过上灯红酒绿,酒醉金迷的生活。
至于打虎秘药,最后随着贺业武的去世而失传。
武陵山植被茂密,郁郁葱葱,又峻又险,里面有老虎很正常。
但这三个贼只提自己是猎户身份,丝毫没有提打虎,所以根本不可能买得起这么精致的匕首。
梁巡检又拿了三把大刀过来,说道:“大人,你看这三把大刀,做工一样精致,这刀纫,锐利得很,一看就不便宜。”
孙山问道:“除了匕首,大刀,还在他们身上搜出什么?”
梁巡检回复到:“还有5两银子20个铜板,别的就没有了。”
这三个贼人说刚到沅陆县,在山洞休整一晚,身上带的东西都放到山洞里。
今日进城,是因为不用查路引,户籍,所以壮着胆子过来买些生活用品。
因为是元宵,便看完灯火才回去。
孙山想了想说道:“把三人分开,问一问他们这些刀是从哪里来的。问一问到底走了几天才到沅陆县。更要问一问,从永顺府走的山路是怎样的?”
梁巡检应声道:“是,大人。”
于是三人分别被梁巡检和夏典吏问话。
之前没分开问,因为经过一个晚上,三个贼人肯定商量好口供。
现在分开问,主打细节,他们再怎么商量,细节上肯定有出入。
孙山把犯人交给梁巡检后,回到衙署。
对着王县丞和吴主薄说道:“查一查最近的通告有没有关于人贩子,山贼,杀人犯,抢劫犯等通缉的告示。看一看能不能跟着三人对上。”
目前唯一确定的是三个壮汉是外地人,至于是不是永顺府人,孙山也听不出来,最好让一个本地人听一听。
只不过沅陆县又不是那种商贸中转站,又不是军事重镇点,一般很少外地的人来这里。
王县丞八卦地问:“大人,你是怀疑三人是通缉犯?”
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地看着孙山,眼里充满了吃瓜的味道。
孙山点了点头说:“是不是通缉犯本官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好人。”
这个观点吴主薄认同,附和到:“大人,刚才听三个犯人说的话,一看就是撒谎。就算找活。反正出来都出来了,要去就去长沙府,怎么会去辰州府呢。”
吴主薄认为反正都走黑路了,干脆走到黑,去最繁华的长沙府,到辰州府干活有啥出息。
孙山让两人帮忙查看邸报,以及通缉令告示,或者辰州府发来的公告,查一查有没有关于三个人的新闻。
找啊找啊,一字一句地找,结果什么信息都对不上。
王县丞感叹地说:“大人,辰州府没有一点相关信息,看来三人就算犯罪,也不在辰州府犯罪。”
这话倒是提醒了隔壁的吴主薄:“大人,莫非三人从永顺府犯事,才逃到沅陆县?”
虽然辰州府和永顺府是邻居,但信息是不相同的。
三人如果在永顺府犯事,沅陆县这边还真不知道。
这时候王县丞神神秘秘地往前一步,低声说道:“大人,看来只能用刑,三个犯人才会如实招待。我们这样审问是审问不出来什么的。”
吴主薄听王县丞这么一说,习以为常地附和:“对啊,大人,只能用刑了。三个贼人一看就像罪犯,如今说的如此无辜,哼,不用刑,他们是不招的。”
说到用刑,孙山一向只说说而已,哪里真的会去用刑。
上辈子的思想烙印太深刻,听到用刑都麻痹了。
孙山心慈手软,还真不敢说用刑就用刑。
于是淡淡地说:“除非万不得已,要不然不能用刑。万一传出去屈打成招,有失衙门的形象。”
王县丞和吴主薄不由地相视一眼,不由地暗地里翻白眼:杀山匪的时候,也不见你刀下留情?
孙大人太能装了。如果没人在,第一个用刑的就是他!
不一会儿,梁巡检和夏典吏走了进来。
梁巡检说道:“大人,三人一口咬定三把刀和两把匕首在山里捡的。捡到后,就一直用来防身。”
之后又说道:“但他们三人对怎么穿越武陵山,走了几天,经过了什么地方。这些细节,三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漏洞百出。大人,三个汉子,肯定有问题。”
顿了顿,梁巡检又问道:“大人,要不要上刑?”
夏典吏也附和道:“大人,不见棺材不流泪,下属认为上刑才会让他们从实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