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认可,然而他的脸上却流露出些许无奈之色。毕竟,他可是堂堂一国之君啊!但如今的情况却是,只要他身处于军队之中,那些负责制定战略的指挥高层们,似乎并不是将战争的胜负放在首位,反而是将他的个人安危视为重中之重。
这让祯皇帝感到颇为困扰,甚至有些哭笑不得。他不禁暗自思忖:“难道朕现在就如同那深陷流民潮中的藩王一般吗?”这样的想法让他心生郁闷。
不过,面对袁可立的进言,祯皇帝还是展现出了一定的气度。他微笑着说道:“袁爱卿的意思,朕自然是明白的。你们放心在前方奋勇杀敌,而朕则会坚守在旅顺港,绝对不会轻易离开。即便有任何风吹草动,朕也会效仿那宋高宗赵构,泛舟海上,绝不会轻易涉足险地,以免让诸位爱卿们担忧。”
袁可立闻言,连忙点头应是,装作并未听出崇祯皇帝话中的暗讽之意。然而,他心中其实也明白皇帝的不满,但在这种场合下,他只能选择沉默以对。
只要年轻的皇帝能够顺从他们这些大臣的意愿,即使皇帝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地破口大骂,袁可立也会装作什么都没听见。他巧妙地转移话题,开始谈论起至关重要的事情。
“陛下,如果您决定坐镇旅顺港,那么就必须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充分准备。户部的国库是没有银子了。微臣斗胆请问陛下,为了这场战争,陛下的皇家银行究竟筹备了多少银钱呢?还有各地的皇庄,哦,应该说是皇家农业公司,它们又准备了多少粮草呢?”袁可立的这一句话,犹如一把利剑,直刺问题的要害。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最终比拼的其实就是双方的经济实力。
崇祯皇帝在山海关时,虽然曾经含含糊糊地说过一句,这场战争的所有开销都由他朱公子来承担。具体来说,就是先由皇家银行垫付资金,等到战争结束后,再根据实际所得来判断是否能够填补这个巨大的资金缺口。
然而,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并没有说得十分详尽,大臣们心中仍然有些担忧,毕竟国库的收入一直都难以满足支出的需求。
崇祯皇帝这次没有推辞,直接给了群臣和将领们一个定心丸。
“诸位爱卿不必担忧,此次战争户部会照常发放三镇的粮饷,这一点朕已与户部尚书毕爱卿商议妥当。
至于其他额外的开支,皆由朕的皇家来承担。
具体的数额,你们可询问皇家公司北方理事长亢同德和银行行长姜赞堂二人。
不过,朕可以先告知你们一个大致的数目,四百万银元,二十万石粮食,这只是最基本的保障。
你们尽可放心使用,无需为粮食问题忧心。倘若后期粮食供应不足,朕会派遣大明海军,以及大明皇家海上运输公司,甚至包括我们的盟友荷兰人、英法等国的人,从暹罗、爪哇等地运送大米过来。”
崇祯皇帝这番话绝非虚言,他自崇祯元年起,便迫不及待地解除了海禁。根本就没有在朝会上商议,那海关被冠以皇家海关的名义,就重开了各地的市舶司,开始收取关税。
天津、上海、厦门、明州、广州等通商口岸,如今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地方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商品贸易量也在不断攀升。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对明朝各地的官府产生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这股汹涌澎湃的商品市场大潮。
大明朝已经完全融入了十七世纪的海洋世界,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生的强大资产阶级和新皇权派迅速崛起,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理念和诉求。这些新兴势力绝不允许大明再次闭关锁国,回到过去那种封闭的小农社会。
总的来说,这场战争并非崇祯皇帝个人的一时冲动或心血来潮。
实际上,这是以他为首的新兴皇权资产阶级集体意志的体现。他们渴望通过这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展示他们的力量和决心。他们急于整合国内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以一个庞大的东方帝国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大航海时代的盛宴中去!
当崇祯皇帝说出“四百万银元,二十万石粮食。”这样的话语,就像是一个小目标之时,在场的大臣们都陷入了沉默。
所有人都有一种错觉,什么时候大明又开始能打富裕仗了,其实也不远,现在离万历三大征也就是短短的十几年时间。
只要大明的财政还能支撑,士兵的军饷能保证,那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吃了定心丸的袁可立,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整个人都变得精神焕发起来。他挺直了身子,目光炯炯地盯着沙盘,继续向崇祯皇帝讲解道:“陛下,目前在旅顺城附近,我们拥有陛下的禁卫军两万人、辽南镇一万五千人、卢总督的天雄军五千人,以及微臣带来的登莱镇两万人,总计六万人马。”
崇祯皇帝对这个数字非常关注,他深知在战争时期,虚报兵力是常有的事情。有些将领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往往会夸大实际的兵力,一千人马能被吹嘘成一万人马,而一万人马更是可能被夸大成十万以上。因此,他紧接着问道:“这些都是真正能上战场打仗的战兵吗?”
袁可立连忙回答道:“陛下放心,微臣所言句句属实。这六万人马都是身披重甲、训练有素的战兵,绝对没有丝毫水分。至于民夫、私掠船队以及友邦的船队,微臣并未将他们计算在内。如果把这些人也都算上的话,微臣估计总数应该能突破二十万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