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装火药一斤二两,以陶罐装药,然后为了加强威力,外面套一个生铁铸造的预制破片套,采用两种方式投掷,一种是木柄,另外一种是麻绳,朱载坖将两种手榴弹都运往倭国,测试威力,相对后世的手榴弹,现在大明官军所使用的手榴弹确实是有很多缺陷,重量大,威力小,投掷不远,戚继光做过测试,即便是京营中的精锐士卒,也不过能够将这些手榴弹投掷十丈左右。
所以戚继光向朱载坖上疏,认为要在军中专门选拔身强体壮,身高臂长的士卒担任掷弹兵,作为火铳手中的一个单独兵种使用,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手榴弹的威力,朱载坖命令练兵军务处和国子武学一道编定手榴弹的训练规程,派遣熟练使用的士卒军官,一道赴倭国实战。
而除了手榴弹之外,大明还拿出了一些压箱底的好东西,准备好好招待一下倭国人,大明这次拿出的好东西就是开花弹,其实开花弹在大明并不算什么很稀奇的东西,之前官军中也有装备,但是官军士卒们并不愿意用这种看似威力巨大的开花弹。
因为之前大明的开花弹非常之简陋,说白了以弹体内藏火药等物,没有近炸或延迟引信,使用火绳药捻点燃,发射后可以爆炸,用弹片伤人。开花弹发射的方式为分别点燃子炮(开花弹)的药捻与母炮碗口铳的火绳。子炮药捻需要根据发射的距离调整长度。
之前的宣大总督翁万达就曾经制造过这种开花弹,按他当时在嘉靖的奏疏称:“虚其中而留一孔,此中半装火药,杂以尖利铁棱,仍将其孔塞住,纳于炮口。将孔向外,一经放出,其火力能到之处,弹子即必炸开,弹内之药,用磺较多,可以横击一二百步,其弹子炸成碎铁,与内贮之铁棱,皆可横冲直撞,穿肌即透,遇物即钻,一炮可抵十数炮之用。近日铸成试放已向远处裂开,附近民人观者如堵,不知所用何法,而竟诧为未有之奇。是此种炸弹,实为行军利用。”
但是按照戚继光等人的上奏,这种开花弹的使用非常之繁琐,在使用时,用时先将火药装入药室,间以木,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前膛,弹外用火药填实,再隔一层湿土,最后用腊封炮口。发射时,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射程不远,发射操作繁琐,对点火时机和火绳长度拿捏不准的话很容易炸膛,所以官军士卒们不愿意使用。
朱载坖命令赵士祯专门负责开花弹的改进,务必要拿出可靠的开花弹来,用以装备大明官军。赵士祯确实不负朱载坖的厚望,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制造出了相对实用的开花弹,其实这种开花弹,主要形制变化并不大,主要是增加了一个弹托和信管,前端开孔插木质信管。
弹托的作用是固定开花弹,防止早炸,木质弹托的作用不仅仅是封闭炮膛和增加稳定性,还有隔热、缓冲作用。隔热:火药发射时温度瞬间温度极高,木托能起到防止高温瞬间传递到弹体的作用,毕竟黑火药的燃点也不高,过高的温度也会使得炮弹在炮膛内爆炸。缓冲,内弹道加速时,这个木托能使得炮弹瞬间的爆震不是过于强烈。
有了这个弹托,防止火药颗粒之间由于瞬间剧烈的摩擦导致早炸,同时将弹托、发射药包等半定装,炮弹与木托是合二为一的,这样炮弹在外弹道状态飞行时由于木托密度低会使得炮弹的飞行类似羽毛球的头重尾轻自稳定结构,可以增加射击精度。
而关键就是木质的信管,信管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根中空的木管里面装上硬质黑火药,这个黑火药一定要紧密压实,压硬,才能够起到引信的作用,因为黑火药密度大才会按照平行层规律稳定燃烧,这要就可以起到延时引爆的效果了。
在使用的时候,信管的开口是朝向炮口的,因为火炮发射时,炽热的火药气体从炮弹的边缘通过,点燃信管中的火药,而炮弹则在火药气体的推动下飞出炮口,一定时间后被引信引爆。由于火药气体的压力很大,如果引信不是朝向炮口方向的话,很可能被火药气体吹进弹体之内,引起炸膛。
而这种开花弹对于炮手来说确实是增加了难度,因为炮手需要视所需要的射程计算炮弹飞行需要的时间,然后按照计算出的数据将引信切割成合适的长度,以使其尽量在预定的距离爆炸。需要炮手有丰富的经验。
除此之外,在研制这种开花的过程中,赵士祯还发现,如果火药和霰弹珠直接接触,就是使得炮弹极为危险,在发射时霰弹珠相互碰撞有可能直接引燃火药引起炸膛,并且在飞行时也是,如果直接这样装填的话,有效到达预定空域的并且顺利起爆的也就达到十分之一。
所以为了保证安全的杀伤力,将霰弹珠用硫磺和煤粉、焦油等粘结住,炸药在中心呈圆柱状,这样弹丸在发射时理论上是不会晃动的,同时这样一来,引爆效率也提高了,而且弹丸的散布也变大了。因为药柱爆炸时霰弹丸是向四周炸开的,这样杀伤效果也更好了。
不过这种开花弹还是有很多缺陷,首先就是不能小型化,由于要在炮弹中填装火药、霰弹等东西,而且要保证炮弹能够承受火炮发射时的膛压,炮弹必须有一定厚度,这就使得能够装备开花弹的也就只要六斤及以上的火炮的,官军中装备数量最多的三斤、四斤火炮还是只能够发射实心弹丸。
其次就是这种开花弹对于炮兵的要求很高,炮兵要熟练的掌握敌我距离和信管长度的关系,准确的计算信管长度,否则的话炮弹就不能够在最合适的距离上爆炸,相对是比较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