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徐渭的这个建议,朱载坖并没有立即作出反应,而是向各位重臣们询问看法,其实朱载坖当然也知道徐渭的意思,要想更好的控制倭国,自然是要将大明的安东都护府从现在的越后移镇倭国的京都,这样的话才能够更好的控制倭国,但是仪注京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张居正就反对盲目移镇,原因很简单,张居正认为京都毕竟是倭国的国都,而且远离港口,周围都是倭国的强势大名,如果徐渭将安东都护府突然移镇京都的话,肯定会使得这些倭国的大名极为震撼,他们肯定会对安东都护府采取行动的,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孤悬海外的安东都护府来说就是很头疼的一件事情,所以张居正认为还是不要轻易移镇的好。
而戚继光等人则认为,移镇的好处是便于控制倭国的朝廷和王室,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京都虽然有李如松统帅官军坐镇,但是并不是官军稳定控制的地方,要想移镇京都,大明必须要将倭国境内的强势大名给收拾掉之后,同时控制倭国的重要港口,制服了倭国的水师之后,才能够移镇京都,这样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戚继光和这些倭人还是打过不少交道的,对于他们的情况是十分了解的,这些倭人,除了以武力征服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办法,所以贸然移镇,危险系数还是很大的,对于朱载坖来说,安东都护府孤悬海外,确实是要采取最稳妥的办法才行。
当然,朱载坖也很清楚徐渭的意思,以徐渭的老辣,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这里面的风险,但是徐渭还是向朱载坖上奏,而且徐渭很清楚大明已经开始准备对丰臣秀吉用兵了,徐渭肯定是想在击败丰臣秀吉之后再移镇京都的,这点朱载坖倒是同意的,虽然现在大明在越后、甲斐站稳了脚跟,还控制住了佐渡岛,但是这里补给不便,要是能够控制住倭国的重要港口的话,对于大明来说会更加的方便。
朱载坖于是在和重臣们商量之后回复了徐渭,安东都护府移镇的事情,朝廷是同意的,但是鉴于安东都护孤悬海外,对于安东都护移镇的具体时机,要早击败丰臣秀吉,并且控制住倭国的重要港口之后,大明就可以移镇了。
而对于征讨丰臣秀吉,朝廷也做了具体的部署,朝廷的观点是很简单的,不管徐渭背地里搞什么动作,但是衅不自我开,也就是大明官军不主动开第一枪,但是只要丰臣秀吉敢开第一枪,那就要狠狠地打丰臣秀吉,除此之外的事情,朱载坖都放手给徐渭等人去处理。
而在倭国,被徐渭搅黄了认爹大业的丰臣秀吉是极为愤怒的,不能认足利义昭为义父,就意味着不能够当征夷大将军,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他毕生的夙愿就是能够完成织田信长所没有完成的事情,统一整个倭国,同时取得比织田信长更高的地位,这样才能够表示自己的成功。
但是自己刚刚想要认个新爹当征夷大将军,没有想到被丹羽长秀和大明给搅黄了,对此丰臣秀吉极为愤怒,而且是发泄不出来的那种愤怒,谁泄露的风声?丹羽长秀,丹羽长秀人呢?现在在大明的安东都护府,根本就不是丰臣秀吉能够解决的事情,虽然丰臣秀吉明明知道徐渭是不可能把丹羽长秀交给自己的,但是丰臣秀吉还是向大明安东都护府派遣的使者,尝试交涉,索要丹羽长秀。
但是没想到徐渭的反应远远比丰臣秀吉想象的要激烈,对于丰臣秀吉的使者,徐渭直接赏了来人一顿板子,徐渭的态度是很明确,老夫堂堂大明兵部尚书、经略倭国朝鲜事务、安东都护府大都护,持节假节钺、赐天子剑的二品大员,专阃域外,岂是你丰臣秀吉一个倭国的大名想见就能够见的,你官居几品?懂不懂上国之臣当下国之主,对于丰臣秀吉的所谓使者,徐渭根本没有理会,反而行文倭国王室,斥责其狂悖无礼,要求倭国朝廷对于丰臣秀吉予以惩处。
现在倭国朝廷虽然已经回到的京都,但是实际上还是在大明的控制当中,对于徐渭的要求,倭国朝廷自然是不敢怠慢,但是他们也很清楚,像丰臣秀吉这样的强势大名,不是他们能够随意拿捏的,倭国朝廷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惩罚丰臣秀吉。
但是徐渭是正式行文倭国朝廷的,必须要给徐渭一个交代,倭国国王召集公卿们一道商量此事,在思来想去之后,倭国朝廷还是作出了决定,就是大明这边是绝对不能得罪的,毕竟对于现在的倭国朝廷来说,大明是绝对得罪不起的,而丰臣秀吉作为地方实力派,一样式倭国朝廷所得罪不起的,而且对于倭国朝廷来说,想要真的惩处丰臣秀吉,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倭国朝廷既没有兵也没有权,怎么去处分丰臣秀吉这样的地方豪强。
思来想去之后,倭国朝廷作出了一个看似很稳妥的决定,就是对丰臣秀吉的官职予以降级,以示惩处,这也是倭国朝廷唯一能够处分丰臣秀吉的办法了,在倭国朝廷看来,将丰臣秀吉予以贬官,是既能够将大明应付过去,又能够在丰臣秀吉哪里说得过去的办法。
毕竟虽然是贬官,但是实际上对于丰臣秀吉本人没有任何影响,像他这种大名一般来说是不会在乎这些倭国朝廷的官制的,所以倭国朝廷决定将丰臣秀吉从正二位·内大臣降到从三位·权大纳言的职务上来,倭国朝廷上的公卿们自以为自己这个办法算是两边都不得罪了,对于大明来说,倭国朝廷已经是惩处了丰臣秀吉,对于大明已经算有个交代了。
而对于丰臣秀吉来说,这种所谓的惩处,对他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按理说也该糊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