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注山这一带,因为靠近草原的关系。
其势力分布错综复杂,远非表面上看起来那般简单。
除了明面上如虎啸寨和异军突起的深泉寨,还有大大小小近百的绺子、马帮,以及一些来去如风的草原马匪,在此地活动。
光是和虎啸寨、深泉寨规模差不多大的一线势力,就不下七家。
其中就有盘踞在勾注山西麓的 “黑石寨”。
寨中多是前隋边军逃兵,擅长山地作战,靠着控制西麓的皮草、草药起家。
既不跟虎啸寨结盟,也不与深泉寨为伍,向来只认 “银子”,谁给的利益多,就帮谁护送货物。
活跃在山南峡谷的 “清风帮”。
帮众多是走南闯北的商客出身,熟悉中原与草原的商路。
手里更是握着两条隐秘的走私通道。
只不过,这两条商道,道路狭窄逼仄,地势险要。
尤其那条被称为“一线天”的咽喉要道,仅容一人一马勉强通过,两侧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便会跌落,尸骨无存。
另一条需穿过一片方圆近百里的“鬼愁涧”,涧内毒瘴弥漫,岔路极多。
若无经验丰富的向导引路,极易迷失其中,尸骨无存。
躲在山高路险的 “狼山部”,说是绿林势力,实则是一些亡命之徒组成的势力。
多是朝廷追捕、驱逐的罪犯、强盗,或是战争中流散的溃兵,逐渐聚集在此,形成了这样一个凶悍异常的势力。
以专靠劫掠为生,行事毫无规矩可言,既抢商队,也时常骚扰其他山寨的地盘,甚至敢对草原上一些小部落动手。
因其行踪诡秘,老巢又隐藏在极其险峻的群山深处,易守难攻,加之其他势力也乐得见他们去给对手添乱,故而一直未能被剿灭。
至于其余四家,各有各的生存门道,也各有各的难缠之处。
这些势力之间,既有为了争夺水源、猎场和商路而爆发的血腥厮杀。
也有为了对抗朝廷或更强大的对手而达成的短暂联盟。
关系之混乱,如同这山中的藤蔓,纠缠不清。
有时候,昨天还打得你死我活的双方,今天可能就因为一笔共同的买卖而坐到了一起。
而看似牢不可破的盟约,也可能因为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瞬间瓦解。
当然,郑明远这一次来到勾注山的目的。
并不是要理清这团如同乱麻般的势力纠葛,更不是要逐鹿山林、成为一方霸主。
毕竟,就算清河郑氏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吞并勾注山所有势力。
好在郑明远只需要,想办法打通了两边的走私商道,获得巨额利益就行。
自从李恪推行互市新政,家族靠着走私维持的利润锐减。
若不能尽快打通与草原走私的商业通道,尽快稳住局面。
用不了几年,郑氏在北方的根基就算不彻底崩塌,也要元气大伤。
但若是借此能够将手伸进北地的勾注山,也算是一件意外之喜。
在李恪没来之前,这地方算是一个鸡肋之地。
无论是大宗货物的运送能力,还是商路的稳定性,都远不如幽州和朔方。
除了路近些,找不到任何优点。
这一次若不是收到扶持的虎啸寨传回消息,说是深泉寨掌握一条新的 “走私商道”。
不仅能通马车,还能绕开朝廷在幽州、朔方的所有关卡,直通草原。
所以,深泉寨掌握的这条走私商道,恰恰成了郑氏以及其他几家挽回损失的最优选择。
而在得到“虎啸寨”大寨主赵天虎传回的信息后。
郑明远便建议家中族老,让赵天虎派人试探一下。
这个一两年来在勾注山不断发展壮大的寨子。
毕竟,从目前收集而来的信息来看。
只知道,深泉寨的女寨主年纪不大。
但武功极高,且行事作风颇为强硬,手下也聚集了一批好手。
更关键的是,他们武器和装备的精良程度,远超勾注山其他势力。
“一个女子,能在短短两年内将深泉寨发展到如此规模,背后若无人支持,绝无可能。”
这句话,乃是郑明远在族老会议上所说。
只不过,他们没有想到那背后之人,会是李恪。
对于李恪被两个突厥王子,绑架到草原,最终在勾注山脱困这件事。
在长安也有几分流传,但版本众多,细节模糊。
有人说是燕王李恪智勇双全,临危不乱,设计脱困。
也有人说是绑架李恪的那伙人,内部起了纷争,让他寻得了机会。
更多的人,从李恪组建燕王卫的细节看出,那些对李恪有过帮助的山匪,都被李恪收编整训,纳入其燕王卫的体系之中。
不然,为什么才刚刚组建的燕王卫,为什么对上突厥的精锐骑兵,就能
不落下风,甚至屡占上风?
这绝非寻常仓促成军能做到的,必然是吸收了勾注山中的土匪骨干,再经李恪以精良的装备加以武装,方能爆发出如此强悍的战斗力。
再者,按照所有人正常的想法,就是既然那些绿林中人。
既然已经洗白上岸,跟着当今朝廷最红的皇子,前途无量。
就不会再回到这穷山恶水里,干那刀头舔血的勾当。
众所周知,跟着李恪,有官身、有俸禄,将来还能靠着军功搏个前程,远比在山里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安稳得多。
更何况,李恪身为当今陛下的儿子,更不会主动与那些绿林势力牵扯不清。
毕竟皇子身份尊贵,与 “匪类” 为伍向来是朝堂大忌。
正常人都会着急撇清关系,毕竟稍有不慎便会落下 “勾结匪患、意图不轨” 的把柄。
稍有差池便会断送前程,甚至危及自身安危。
所以,在众多版本的流言中,大部分人都愿意相信,李恪在脱险后,出于仁厚和酬功。
对帮助过他的山匪进行了妥善的安置,或收编入军,或赐金遣散。
已然彻底了结了这段“不甚光彩”的过往。
至于那些未被收编、或者不愿被约束的,自然也就各自散去,重新隐没于茫茫山林之中,与尊贵的燕王殿下再无瓜葛。
因为这种做法,最符合皇室体面,也是那些注重规矩礼法世家大族,最普遍的看法。
毕竟谁也不愿相信,一位前途光明的皇子,会冒着断送前程的风险,与绿林势力牵扯过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