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将至,暖风拂过,吹皱了一池春水,也吹动了各地乡县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也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头,说是要重修火神庙,感谢“蓝焰太子”降世,普惠苍生。
这“蓝焰太子”的名号,也不知是哪个马屁精想出来的,听着就带劲儿!
可不,那新式炉具烧出来的火,可不就是蓝色的嘛!
于是乎,各地乡绅纷纷响应,你捐粮,我献地,恨不得把李承乾的金身塑得比真人都高。
更有人别出心裁,直接把李承乾的形象和火神祝融融合在一起,塑成一尊手持火炬,脚踏祥云的金身像,摆在庙里供人膜拜。
这事儿传到柳奭耳朵里,那老家伙的眼珠子滴溜溜一转,计上心来。
他立刻联合礼部,加班加点地炮制出一份《崇火典礼章程》,洋洋洒洒几千字,核心就一个意思:每年三月初三定为“圣火节”,由官府主持盛大的点火仪式,并在全国各地设立“火德碑”,歌颂皇恩浩荡。
为了让皇帝老儿眼前一亮,柳奭还特意附上了一张效果图。
只见图上,一座顶天立地的巨型铜像巍然屹立于长安城南,铜像手里高举着一柄燃烧的火炬,仿佛要照亮整个大唐。
铜像的基座上,刻着一行斗大的金字:“唯天子授火,庶民承恩!”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火是老天爷(皇帝)赏的,你们这些老百姓,就老老实实地感恩戴德吧!
圣火节草案一呈到御前,李二龙颜大悦,直夸柳奭“忠君体国,用心良苦”。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
有人说,柳奭这是要借“圣火节”巩固皇权,钳制民心;也有人说,他是想借机捞一笔,中饱私囊。
反正说什么的都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圣火节”要是真办起来,李承乾之前搞的那些“民生工程”,恐怕都要打水漂了。
就在长安城里暗流涌动的时候,崔琰正风尘仆仆地赶往下一个授课点。
自从广州分院成立后,她就成了空中飞人,哪里缺技术,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这天,她来到岭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发现村里的孩子们正围在一起玩泥巴。
一个脏兮兮的小村童,用黄泥捏了个歪头斜脑的小人,小心翼翼地摆在自家炕炉旁边。
崔琰好奇地问道:“这是谁呀?”
小村童抬起头,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这是送炉芯的周爷爷!俺爹说了,多亏了周爷爷送来的炉芯,俺们冬天再也不怕冷了!”
崔琰心头一震。
她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那个歪头小人,越看越觉得眼熟。
这不就是长安西市那个聋哑铁匠周哑子吗?
她想起之前在工坊里,经常看到周哑子默默地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地观察着工匠们制作炉具。
当时她还觉得奇怪,现在看来,人家这是在用心学习啊!
崔琰的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她又走访了十几个村子,发现几乎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摆着类似的小泥偶。
这些泥偶,有的绑着油布,那是送油泥的;有的举着图纸,那是教技术的;还有的像周哑子一样,比划着手势,那是教大家怎么正确使用炉具的。
村民们亲切地称这些泥偶为“暖师傅”,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在泥偶面前添一勺炭,嘴里还念念有词:“不能让帮过咱的人冷了心!”
崔琰把这件事告诉了孙思邈和魏征,两人听后也是感慨万千。
“民心可用啊!” 魏征捋着胡子,激动地说道, “看来咱们这位太子殿下,是真的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了!”
而此时的周哑子,正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见。
原来,他得知自己成了泥像的原型后,心里既高兴又害怕。
高兴的是,自己的手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害怕的是,自己曾经为静火教打造过祭器,万一被人翻出来,那可就万劫不复了。
思来想去,他决定做点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托人捎给扬州的商队,送出了一百具特制炉芯。
这些炉芯,每一具都内嵌着一块薄铁片,铁片上压印着一行小字:“火由手传,不在天降。”
沈六郎收到这批炉芯后,顿时灵机一动。
他立刻发动少年团的成员,开始绘制《百匠图谱》。
他们把各地典型的助燃者画像,刻成木版,随炉具一起附赠给百姓。
百姓们只要把这些画像拓印下来,贴在灶壁上,就可以识人学技,举一反三。
这《百匠图谱》一出,立刻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暖师傅”系列就风靡南北,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
有了“暖师傅”,谁还稀罕那冷冰冰的火神像?
于是,官立火神像前香火骤冷,门可罗雀。
李承乾听闻“泥人抢香火”之事,并未表现出任何情绪。
他只是淡淡地命人取来当年在东宫用过的旧砚,磨墨挥毫,亲手书写了一道榜文。
“火无私照,何须塑我形?若念恩义,不如教一人。”
写完后,他命人誊抄千份,随民生司的公文,下发到最基层的村社。
同时,他还下了一道诏令,废止一切官方的火神祭祀,原预算全部转为“童师津贴”,凡十六岁以下传授技艺者,每月可领半石米、三斤炭。
柳奭跪在地上,双手颤抖地捧着诏书,脸色惨白,手中的“圣火节”草案,无力地滑落到尘埃之中。
李承乾看着他,眼神平静如水:“柳大人,朕知道你忠君爱国,但有些事情,不是靠烧香拜佛就能解决的。百姓要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灵,而是实实在在的温暖。”
柳奭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李承乾转过身,望着窗外那棵已经抽出新芽的柳树,喃喃自语:“火种已播,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但愿,这火不会烧到朕自己身上……”
一阵风吹过,吹落了几片柳絮,飘飘扬扬地落在了地上。
李承乾伸出手,接住一片柳絮,轻轻地放在掌心。
他凝视着这轻盈的生命,心中充满了期待和不安。
这盘棋,他已经下了大半,接下来,就看它会走向何方了……
贺兰楚走了进来,轻声问道:“殿下,今年的春耕大典,您看……”
李承乾抬起头,打断了她的话:“春耕大典的事,交给礼部去办吧,朕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没有说是什么事情,只是眼神深邃地望向远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长安街头也冒出了新风景——一群背着小号工具包的半大小子,穿梭于坊间巷陌,挨家挨户地吆喝着:“修灶咯!修灶咯!专业疏通烟道,解决疑难杂症!”
这些娃娃兵,个个衣角都绣着一行醒目的小字:“六郎团”。
那架势,活脱脱一支“炉灶特战队”。
这天,东市王老员外家,迎来了一位“小火导”。
老仆好奇地打量着这机灵劲儿十足的小家伙,忍不住问道:“我说,你这‘六郎团’是啥来头?你们真见过沈六郎?”
小火导麻利地爬上灶台,一边检查烟道,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沈六郎?没见过,但他教俺们写字的时候说了——‘别怕大人不懂,你做出来,他们就会跟着做。’”
话音刚落,只见王员外家厨房的烟囱里,飘出一缕笔直的青烟,像一条听话的丝带,直冲云霄。
那画面,简直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最佳代言!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李承乾正亲手将最后一册《民生志》封存入库。
这套凝聚了他无数心血的志书,详细记录了大唐各地的民生现状、技术革新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堪称一部“大唐可持续发展纲要”。
窗外,传来一阵稚嫩的歌声,虽然跑调跑得厉害,但却充满了希望:
“不是天雷劈下来,
是我们一寸一寸,
把火种搬进了门。”
李承乾缓缓闭上双眼,嘴角微微扬起,仿佛听见了未来燃烧的声音。
那是希望的火苗,那是科技的引擎,那是大唐崛起的最强音!
他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整个大唐都将沐浴在温暖的炉火之中,每一个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感觉,倍儿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