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古人看着玄幕中的众多弹幕,眼泛疑惑之色。
他们之所以会如此。
是因为华夏古代也有学士、硕士、博士的说法。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
后来逐渐变成官名以及文人学者的泛称。
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而硕士的称呼最早起源于五代,指的也是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至于博士,在华夏古代是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秦朝时,博士是政府顾问,即管家。
汉代以后,博士开始成为学官,担任教学工作。
另外,博士还是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有太医博士等。
但很显然,华夏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与后世的不是一回事。
故而,这些古人们才会感到疑惑不解。
【这种鹰酱国特色学阀的结果就是:38所鹰酱国知名大学里面,来自收入处在全美前1%家庭的学生要比来自收入全美后60%的学生的总和还要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社会的活力,在于总能有制度,让那些有才能的人可以英雄不问出生低,总能让那些有才华的人找到发光发热的途径,总能让有潜力的人得到合适的培养和锻炼。】
【咱们国家的高考,从传承千年的科举制度演变而来,就是为了破除高门大姓构建起来的一层一层的壁垒,打碎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现象。】
弹幕飞出——
【咱们现在的高考,与古时的科举不是一码事啊,区别很大的。】
【确实,科举是一种选官考试,类似于咱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而高考是大学为了招收大学生组织的考试。】
【没错,科举中举,意味着考生将获得官职,而高考成功,是获得大学的入学资格,想要当官,就得参加公务员考试。】
【但是,没有大学本科学士或以上的文凭,也没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
【区别的确是有,但从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个角度看,说现代高考是从科举制度演变而来,其实也说得过去。】
大明时空位面。
朱棣看着高空玄幕,眼泛思索之色。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类似于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这件事。
他在先前一个视频中已经看过,故而此时并不觉得意外。
他此刻关注的,是另外一件事。
那便是在后世只有读了大学,拿到学士以上的文凭,才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像在大明只有成为秀才,才能参加科举一样。
但仔细想想,他觉得细节处又不太一样。
【棒子国的学阀与鹰酱国的学阀,各有各的特色。】
【但在有一点上是统一的,那就是以权势代替才华,用金钱侵占名额。】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阶层越来越固化,底层的上升通道越来越小。】
【这样的社会,只能是越来越僵化。】
看完视频最后的结语。
历代的众多贫寒学子心中长叹一声。
他们各自王朝的门阀士族、士绅地主也好,后世棒子国与鹰酱国的学阀也好,做法其实都很类似。
那就是利用自己的金钱与权势,霸占更多的资源机会,打压贫寒阶层,挤压底层上升通道。
说到底,吃苦受罪的,始终是贫苦人家。
……
正当所有人都在讨论后世各国学阀之时。
玄幕上。
视频画面滚动——
【好奇问答,如果赢政给刘邦写一封信,他会在里面写些什么?】
看到这个标题。
秦始皇和刘邦两位千古一帝。
在各自的位面里,皆是一愣。
大秦时空位面。
“给那刘邦写信……”
秦始皇注目良久,微微摇晃的冕旒之后,是一双洞察千古,暗藏锋芒的双眸。
许久之后,他叹息一声。
“胜者王,败者寇,还有什么可说的?”
“即便说得再多,也于事无补。”
说完,他眼中带着些许异色。
【你好刘邦,朕是赢政!】
【想当年寡人统一六合,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
【而你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整日无所事事,混吃混喝。】
【朕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一片天了。】
【你再看看你,你还记得有一次你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朕出行的霸气场面吗?】
【当时的你不禁感慨道:“大丈夫应当如此!”】
【可当时,朕怎么都不会想到,秦竟然二世而亡。】
【更不会想到,你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竟能取代我大秦帝国。】
【我秦国七代人共同努力百年的基业,竟然被你窃取。】
【不仅如此,朕,反而成为世人口中的暴君。】
【以至于后世,有些帝王把你视为典范。】
【而朕!却被他们嗤之以鼻。】
历朝历代的古人,立马来了精神。
看到这种皇帝以写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口吻,倒是颇为有趣。
虽然其中夹杂了不少后人的观点思想。
但起码也是建立在史实上而言的。
大唐时空位面。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小迷弟。
李世民眯着眼睛,低声道:
“秦始皇?我承认他是千古一帝!”
“奋六世之余烈,才打下的天下,可谓是出身高贵,有此功绩固然彪炳青史。”
“而汉高祖却是布衣出身,起于青萍之末,却屠龙证道,同样也是千古一帝啊!”
说到这里,李世民便沉默下来,似乎也感到不好给双方作比较。
下方,群臣脸色各异,心思各有不同。
大家其实心中都明白,汉朝是在秦朝基础上建立的。
甚至连很多制度也是如一延续了下来。
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朕没想到,这焚书坑杀术士这一小小的举措,竟成为了朕最大的污点。】
【就连修建长城,也被他们批判。】
【而朕,那不过是为了解决内忧外患罢了!】
【关于焚书,当时齐人淳于越反对我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于是,朕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