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登基后,尊诸葛亮为相父,朝中大小事务皆由诸葛亮决断。诸葛亮首先着手整顿吏治,他深知蜀汉历经夷陵之战,国力衰败,若官员腐败,百姓怨声载道,蜀汉必亡。他颁布了严格的法令,严惩贪官污吏,同时选拔贤能之士,充实朝堂。
广汉太守姚伷清正廉洁,颇有才干,诸葛亮便将他调入京城,任命为尚书仆射,协助自己处理政务。对于那些尸位素餐、鱼肉百姓的官员,诸葛亮毫不留情,哪怕是皇亲国戚,也依法处置。车骑将军张飞之子张苞,因纵容部下抢夺百姓财物,被诸葛亮免去官职,罚往军营效力。此举震慑了朝野上下,官员们无不收敛言行,吏治为之一清。
在经济方面,诸葛亮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派使者前往汉中、南中等地,指导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蜀地多山,水资源匮乏,诸葛亮便下令在成都平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渠道,其中以 “诸葛堤” 最为着名。这条堤坝横跨锦江,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还抵御了洪水灾害,百姓们感恩戴德,纷纷称诸葛亮为 “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没有放松军事建设。他深知,蜀汉要想兴复汉室,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对蜀军进行了整编,淘汰老弱病残,选拔青壮年入伍,并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他还亲自研究兵法,改良武器装备,发明了 “诸葛连弩”。这种连弩一次可以发射十支箭,射程远,威力大,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然而,蜀汉的处境依然艰难。曹魏在曹丕的统治下,国力日益强盛,不断对蜀汉边境进行骚扰。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发动叛乱,企图脱离蜀汉的统治。诸葛亮意识到,要想专心北伐,必须先解决南中问题。
南中地区的彝族首领孟获联合牂牁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等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他们杀死蜀汉官员,掠夺百姓财物,一时间,南中地区战火纷飞,人心惶惶。
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惊慌失措,连忙召诸葛亮入宫商议对策。诸葛亮从容不迫地对刘禅说:“陛下不必担忧,南中叛乱虽然猖獗,但他们内部矛盾重重,只要我们出兵征讨,定能平定叛乱。”
刘禅忧心忡忡地说:“相父,如今曹魏虎视眈眈,若我们出兵南中,曹魏趁机来犯,该如何是好?”
诸葛亮回答道:“陛下放心,臣已派赵云、魏延等人驻守汉中、永安等地,严密防备曹魏的进攻。而且,东吴与我们刚刚恢复联盟,孙权不会坐视曹魏吞并蜀汉,他定会出兵牵制曹魏。因此,我们可以放心出兵南中。”
刘禅听了诸葛亮的话,心中稍安,便任命诸葛亮为南征大军的统帅,率军南征。
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成都出发,兵分三路,分别进攻朱褒、高定和孟获。西路军由诸葛亮亲自率领,进攻越嶲郡;东路军由马忠率领,进攻牂牁郡;中路军由李恢率领,进攻建宁郡。
西路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抵达了越嶲郡。高定率领叛军顽强抵抗,但蜀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叛军根本不是对手。高定见大势已去,便率领残部逃往南中腹地。诸葛亮率军追击,在途中俘虏了高定的妻子和儿女。高定得知后,走投无路,只好向诸葛亮投降。
东路军在马忠的率领下,也顺利地攻占了牂牁郡,杀死了朱褒。中路军在李恢的率领下,遭遇了孟获的主力部队。孟获骁勇善战,手下的士兵也都是能征善战的彝族勇士,李恢一时难以取胜。
诸葛亮得知中路军受挫的消息后,便率军前往支援。他抵达建宁郡后,仔细观察了孟获的军营,发现孟获的军营依山傍水,易守难攻。诸葛亮深知,硬攻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伤亡,于是他决定采用攻心之计,收服孟获。
诸葛亮派人向孟获下战书,约定次日决战。孟获欣然应允,他认为自己手下的士兵勇猛善战,一定能够打败蜀军。第二天,两军在一个开阔的平原上展开了决战。蜀军先是佯装败退,引诱孟获率军追击。孟获不知是计,率领叛军奋力追赶,结果陷入了蜀军的包围圈。蜀军四面出击,叛军顿时溃不成军,孟获也被蜀军俘虏。
诸葛亮亲自为孟获松绑,并设宴款待他。席间,诸葛亮对孟获说:“如今南中叛乱已平,你若愿意归降蜀汉,我便奏请陛下,任命你为南中地区的长官,继续管理你的部众。”
孟获却不服气地说:“我这次是因为中了你的埋伏才被俘虏的,并非真的战败。如果你有本事,就放我回去,我再与你决一胜负。若我再被你俘虏,我便心甘情愿地归降。”
诸葛亮听了孟获的话,微微一笑,说:“好,我就放你回去。咱们来日再战。”
孟获回到自己的军营后,重新集结兵力,准备与诸葛亮再次决战。然而,他每次都因为计谋不如诸葛亮而被俘虏。就这样,诸葛亮先后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将他放回去。
第七次被俘虏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对诸葛亮说:“丞相真是神机妙算,我孟获口服心服。从今以后,我南中地区的各族人民,都愿意归降蜀汉,再也不发动叛乱了。”
诸葛亮见孟获真心归降,心中十分高兴,便任命孟获为御史中丞,负责管理南中地区的事务。同时,诸葛亮还在南中地区设置了郡县,加强了对南中地区的统治。他还鼓励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
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从南中地区获得了大量的物资和兵员,蜀汉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诸葛亮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准备北伐曹魏,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
就在诸葛亮忙于平定南中叛乱的时候,东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吕蒙在夺回荆州后,因积劳成疾,身体日渐衰弱。孙权得知后,十分担忧,亲自前往吕蒙的府邸探望,并派御医为吕蒙诊治。
吕蒙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气息微弱。他见孙权来看望自己,挣扎着想要坐起来,孙权连忙上前按住他,说:“子明,你不必多礼,安心养病便是。”
吕蒙感激地看着孙权,说:“主公,臣恐怕时日无多了。臣死后,东吴的边防重任,就拜托给主公和各位将军了。”
孙权听了吕蒙的话,心中十分悲痛,说:“子明,你不要说这种丧气话。御医一定会治好你的病的。你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我还指望你继续辅佐我,保卫东吴的江山社稷呢。”
吕蒙摇了摇头,说:“主公,臣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我死之后,希望主公能够重用陆逊。陆逊年轻有为,足智多谋,定能担当起保卫东吴的重任。”
孙权点了点头,说:“子明,我知道陆逊是个人才。我会考虑你的建议的。”
不久后,吕蒙病逝,享年四十二岁。孙权得知吕蒙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亲自为吕蒙主持了葬礼,并追封吕蒙为孱陵侯。
吕蒙死后,孙权任命陆逊为镇西将军,接替吕蒙镇守荆州。陆逊深知荆州的重要性,他上任后,一方面加强了荆州的防御工事,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他也积极与蜀汉保持友好关系,定期派使者前往成都,向诸葛亮通报东吴的情况,巩固吴蜀联盟。
然而,东吴内部也并非一片和谐。一些老将对陆逊年轻有为却身居高位感到不满,经常在孙权面前说陆逊的坏话。孙权深知陆逊的才干,对这些老将的谗言置之不理,反而更加信任陆逊。
与此同时,曹魏也在密切关注着吴蜀两国的动向。曹丕见吴蜀联盟日益巩固,心中十分不安。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想要破坏吴蜀联盟,然后各个击破。
大臣贾诩建议曹丕说:“陛下,吴蜀联盟虽然看似牢固,但两国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蜀汉想要夺回荆州,而东吴则不愿意归还荆州。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挑拨吴蜀两国的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
曹丕听了贾诩的建议,觉得十分有道理,便派使者前往东吴,向孙权提出和亲的请求,希望能够与东吴结盟,共同对抗蜀汉。
孙权接到曹丕的和亲请求后,心中犹豫不决。他知道,与曹魏结盟虽然可以暂时摆脱蜀汉的威胁,但曹魏的野心勃勃,一旦蜀汉被消灭,东吴也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与蜀汉保持联盟,则可以共同抵御曹魏的进攻,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就在孙权犹豫不决的时候,陆逊得知了曹丕的和亲请求,他连忙上书孙权,说:“主公,曹魏向来野心勃勃,他们提出和亲,不过是想要挑拨我们与蜀汉的关系,然后趁机消灭我们。我们万万不能答应曹丕的和亲请求,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该继续与蜀汉保持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孙权听了陆逊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便拒绝了曹丕的和亲请求,并派使者前往成都,向诸葛亮通报了曹魏的企图,表明了东吴继续与蜀汉联盟的决心。
诸葛亮得知孙权拒绝了曹丕的和亲请求,心中十分高兴。他知道,吴蜀联盟是蜀汉北伐曹魏的重要保障,只要吴蜀联盟能够巩固,蜀汉就有机会兴复汉室。
平定南中叛乱,巩固吴蜀联盟后,诸葛亮开始积极准备北伐曹魏。他深知,北伐之路艰难险阻,曹魏国力强盛,兵力雄厚,要想打败曹魏,兴复汉室,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诸葛亮在军事上进行了精心的部署。他将蜀军分为两部,一部由魏延率领,驻守汉中,防备曹魏的进攻;另一部由自己亲自率领,作为北伐的主力部队,驻扎在祁山附近,随时准备进攻曹魏。
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诸葛亮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他亲自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从体能、武艺、战术等方面对士兵进行全面的训练。他还经常亲自到军营中视察,与士兵们一起训练,鼓舞士兵们的士气。
在武器装备方面,诸葛亮也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和创新。除了之前发明的 “诸葛连弩” 外,他还发明了 “木牛流马”。这种运输工具不仅可以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还可以运载大量的粮草和物资,大大提高了蜀军的后勤保障能力。
在粮草储备方面,诸葛亮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深知,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没有足够的粮草,军队就无法打仗。他派使者前往汉中、南中等地,督促百姓们积极种植粮食,并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粮仓,储存粮草。同时,他还鼓励士兵们在军营附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实现自给自足。
在外交方面,诸葛亮也积极开展活动。他派使者前往东吴,与孙权商议共同北伐曹魏的事宜。孙权虽然同意与蜀汉共同对抗曹魏,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他担心蜀汉在北伐中获得胜利后,会反过来攻打东吴,夺回荆州。因此,孙权对共同北伐的态度并不是十分积极,只是答应在蜀汉北伐时,派少量军队进攻曹魏的边境,牵制曹魏的兵力。
诸葛亮深知孙权的顾虑,他便派使者向孙权承诺,只要蜀汉能够兴复汉室,就会将荆州归还东吴。孙权听了诸葛亮的承诺,心中稍安,便答应派陆逊率领三万大军,进攻曹魏的庐江郡,牵制曹魏的兵力。
与此同时,诸葛亮还派使者前往凉州等地,联络当地的少数民族和反对曹魏统治的势力,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凉州地区的羌族首领轲比能,早就对曹魏的统治不满,他见诸葛亮派使者前来联络,便欣然答应与蜀汉结盟,共同对抗曹魏。
经过数年的精心准备,蜀汉的国力得到了显着的恢复和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粮草储备充足,外交上也得到了东吴和凉州少数民族的支持。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蜀军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曹魏的官兵闻风丧胆,纷纷投降蜀军。
消息传到洛阳,曹丕大惊失色,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曹真建议曹丕任命司马懿为统帅,率军抵御蜀军的进攻。曹丕采纳了曹真的建议,任命司马懿为平西都督,率领五万大军,前往祁山抵御蜀军。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不敢轻视。他率军抵达祁山后,并没有立即与蜀军交战,而是仔细观察蜀军的动向,寻找蜀军的弱点。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率军前来抵御,心中十分清楚司马懿的厉害。他知道,司马懿善于用兵,而且十分谨慎,要想打败司马懿,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诸葛亮经过仔细分析,认为街亭是蜀军的重要粮道,也是蜀军的门户。如果街亭失守,蜀军的粮道就会被切断,而且蜀军也会陷入被动之中。因此,诸葛亮决定派一员大将率领军队驻守街亭,保卫蜀军的粮道和门户。
在选择驻守街亭的将领时,诸葛亮犯了难。他手下的将领虽然众多,但能够独当一面,守住街亭的将领却不多。赵云、魏延等人虽然勇猛善战,但他们都有重要的任务在身,无法抽身前往街亭驻守。
就在诸葛亮犹豫不决的时候,参军马谡主动向诸葛亮请战,要求前往街亭驻守。马谡自幼熟读兵法,颇有才华,曾经为诸葛亮出谋划策,立下过一些功劳。诸葛亮对马谡也十分赏识,认为他是一个可塑之才。
然而,诸葛亮也深知马谡虽然熟读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而且性格过于自负,恐怕难以担当起驻守街亭的重任。因此,诸葛亮对马谡说:“马谡,街亭关系重大,非同小可。你虽然熟读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恐怕难以胜任这个任务。”
马谡却信心十足地说:“丞相放心,我自幼熟读兵法,对各种战术了如指掌。只要丞相给我两万兵马,我定能守住街亭,不让司马懿前进一步。如果我守不住街亭,甘愿军法处置。”
诸葛亮见马谡态度坚决,而且立下了军令状,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马谡为驻守街亭的将领,并派王平为副将,协助马谡驻守街亭。同时,诸葛亮还再三叮嘱马谡,要他在街亭要道扎营,坚守不出,等待大军前来支援。
马谡和王平率领两万兵马抵达街亭后,王平建议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街亭要道扎营。然而,马谡却认为在街亭要道扎营过于被动,容易受到司马懿的进攻。他主张在街亭旁边的山上扎营,这样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司马懿的军队,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王平连忙劝阻马谡说:“将军,丞相再三叮嘱我们,要在街亭要道扎营。如果我们在山上扎营,司马懿只要切断我们的水源,我们的军队就会不战自乱。”
马谡却不以为然地说:“王平,你懂什么?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在山上扎营,一旦司马懿切断我们的水源,士兵们就会为了生存而奋勇作战,这样我们才能打败司马懿。你不要再说了,我是主将,我说了算。”
王平见马谡不听劝阻,心中十分着急,但他也没有办法,只好率领一部分士兵在街亭要道扎营,作为援军,随时准备支援马谡。
司马懿得知马谡在山上扎营,心中大喜。他对手下的将领说:“马谡真是个庸才,他竟然在山上扎营,这是自取灭亡。我们只要切断他的水源,他的军队就会不战自乱。”
于是,司马懿派张合率领大军,包围了马谡驻守的山头,并切断了蜀军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没有水源,士兵们口渴难耐,军心大乱。张合趁机率军发动进攻,蜀军节节败退,马谡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突围逃走。
王平见马谡战败,连忙率领军队前来支援,但寡不敌众,也只好率军撤退。街亭最终被司马懿攻占。
王平勒住缰绳,胯下的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鼻腔里喷出粗重的白气。身后的山谷中,喊杀声渐渐被风声吞没,可那股混杂着血腥与尘土的气息,却像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一个蜀军士兵的心头。他回头望了眼街亭方向,原本该是蜀军屏障的山头,此刻已插上了魏军的黑旗,在暮色中猎猎作响。
“将军,魏军没追上来!” 副将李福策马来到王平身边,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他手下的士兵不足千人,大多带伤,甲胄上沾满了泥浆与血迹,疲惫的眼神里满是惶恐。
王平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焦灼。他知道此刻不能乱,若自己慌了阵脚,这支残军便真的要溃散了。“清点人数,救治伤员,把仅存的干粮和水集中起来,分发给弟兄们。” 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再派两个斥候,密切监视魏军动向,一旦有动静,立刻回报!”
李福应声而去,士兵们开始忙碌起来。王平翻身下马,走到一处土坡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街亭失守,意味着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已遭重创。丞相在祁山布阵,本指望街亭作为咽喉要道,阻挡魏军西进,如今屏障尽失,魏军随时可能长驱直入,截断蜀军的粮道与退路。
“将军,清点完毕了。” 李福很快回来复命,脸色愈发难看,“咱们原本带了三千人,现在只剩八百出头,重伤的有一百多,轻伤的不计其数。粮食还够支撑两天,水…… 最多只能撑到明天早上。”
王平的心沉了下去。缺水,是眼下最大的难题。这一带多是山地,水源稀缺,想要找到新的水源,绝非易事。更棘手的是,魏军若发现他们的踪迹,以悬殊的兵力差距,他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